中國民居建築評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1W

摘要:宋氏小洋樓從建築形式上來說,既有濃郁的閩南傳統紅磚民居特徵,又兼具西方古典建築風格,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保護和研究閩南宋氏民居建築,對於地域文化的發掘和區域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民居建築評析論文

關鍵詞:民居;小洋樓;風格

1歷史背景

泉州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阿拉伯、波斯、印度諸國異邦來此經商、傳教,購地建房的人數以萬計,他們建造的宅第、店鋪、教堂等,形式多樣,隨處可見,有的外國人與當地人通婚,定居泉州,於是民居建築中就出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

洋式的民居建築,造型獨特、平面佈局靈活多變、功能分割槽合理,門窗、外廊其裝飾洋味尤為突出。多數做法是以當地的傳統形式為主,與外來的風格相結合,或並置相連營造。此類住宅適應當時從海外帶回的最新建築材料,有水泥(洋灰)、鋼筋、水泥花磚、花玻璃等。這類建築泉州大都稱為“洋樓”、“蕃仔樓”,它們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代表著中西文化初期接觸的傑出成就。

泉州西街116號的宋宅共分為兩大部分,宋宅前面部分是清末所建,為泉州本地民居風格;後面部分,及宋氏小洋樓,為1915年辛亥革命以後所建成的歐式小洋樓。該建築屬宋氏家族所有。1915年,宋氏主要成員宋文普先生從印尼回到泉州,並從南洋地區(今東南亞)帶回該建築的設計施工圖紙,並帶回部分該建築所用原材料,例如門、窗等。整個建築由福建本地經驗豐富的工匠施工,並於1915年完工。經歷92年風雨的宋氏小洋樓,期間略加以修復,但92年風雨和戰火的洗禮,使該建築目前只留下主體和破損的外廊部分,還有那歷經風雨的歷史痕跡。(圖1)

2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

宋氏小洋樓位於福建泉州的西街,該建築可作為福建沿海僑鄉民居的一種典型代表。

2.1拱廊式平面

整個建築由原來傳統的單層院落演變成為兩層的合院,二樓正面用歐式拱廊圍合,使得整個建築內部空間更加完整。所謂拱廊實為單片拱架,使整個建築內外空間形象大為增色,這也是其特有的處理手法。

拱廊式平面是小洋樓常用的平面形式,與西方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絡,其形體多為方正,柱廊形式有單面或者多面等形式,宋宅所採用的就是三面環繞柱廊的形式,能夠起到空間過渡的作用,並且通過柱廊形式的變化可以使建築物的形體產生虛實繁簡對比以及豐富的光影變換等形式美的`效果。小洋樓平面的面積僅有數百平方米,平面外形簡潔明瞭,在變化上無強烈的大進大出,較為平緩。外形與內部功能緊密結合而又不互相矛盾,使之具有較強的整體性。

宋氏小洋樓的總體佈局大致為中國傳統古民居的“四房看廳”式,有主客廳,兩邊偏廳和護厝房組成,主客廳後的後軒被作為樓梯間,這點與傳統民居又有所不同。平面佈置沿主客廳中軸線對稱,平面簡單實用,主次分明,寬敞的客廳、廊貫穿全宅,組成各種不同情趣的院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居住生活環境,周圍佈置水井兩口,一為提供飲用水,一為提供消防等用水,方便實用。(圖2)

2.2外廊拱架

宋宅中最優雅的部分可以說是外廊拱架,整個拱架圍繞著主體洋樓,周圍立柱使用紅磚砌成,配有獨特的柱頂石,整體色調分明,錯落有致,層次感強烈。

整個拱廊屬於西式風格,券型拱廊,細緻的券頂雕花,綠色的歐式圓柱欄杆,建造工藝細緻,紅白綠色調和諧的搭配,經歷近百年的風雨滄桑仍顯其優雅。拱廊在二層處與建築樓板相連,整個拱廊內外聯絡著整個建築,使得建築顯得完整而不封閉,開放而不暴露,很好地起到內外空間聯絡的作用。第二層西洋古典式拱廊和瓶式欄杆使得立面通透而又增加了層次,富有地方特色的雕花和山牆處理則豐富了天際線。中西形式的巧妙結合,使得整個建築活潑而有生氣。(圖3、圖4)

2.3入口

整個宋宅採用雙層多柱廊作為建築的入口,使得整個宋宅十分典雅,有著強烈的體積感,通過柱式平面和立面構成的變化產生了豐富的柱廊單元。(圖4)

2.4門窗

宋宅內部大多為木質結構,整個宋宅的門窗,樓梯等木質構建均是從南洋定製運回國內組裝完成,做工較為精細,門窗雕花,刻線均是西式風格,又兼有閩南地區的特色。

2.4.1雙開門

其中較為典型的是雙開門,這在國內民居中的運用並不多見,使用雙開門不僅起到分隔房間的作用。它使被分隔的兩個房間既相對獨立,又有著緊密的聯絡。(圖5)

2.4.2大門

獨特的大門設計,宋宅的入口大門較有特色,在大門上又單開一小門,可供一人自由進出,據考證可能是用於夜間晚歸人員的進出,方便而且美觀,獨特的外形可以看出其獨具匠心的設計。(圖6)

2.4.3窗戶

窗戶的形式作為建築的重要元素,在宋宅中也體現了其特有的風格,木窗大多設兩層窗扇,內為木質細方格窗,外圍玻璃窗,窗套形式豐富,給人以一種厚重感,窗花的形式多樣,雕刻細膩,裝飾性很強。

泉州民居戶外的窗戶都用石板砌成窗框和隔條,內層加配可以開關的木板窗。宋宅的窗戶與泉州本地民居相似,除此之外還在窗外採用鐵條欄杆,這個設計在當時可以說是較為時髦的西式風格,而且假窗與真窗的結合較為和諧,較好地豐富了建築的立面造型又兼顧採光通風,一舉多得。(圖7)

2.5樓地板

內部樓板和樑同樣均為木質,木質地板冬暖夏涼,利於通風透氣,木質大梁下面採用木質面板吊頂,配合技術精湛的木刻雕花,整個吊頂美輪美奐。(圖8)

2.6屋頂

宋宅在屋頂的處理上採用西式小洋樓常用的多坡屋頂,其屋頂設計也相當考究,從高處俯視,紅磚紅瓦,使建築產生高低錯落的形體變化並呈現出優美的建築輪廓線,在屋簷下還設有多個通氣視窗,小巧玲瓏,不僅利於建築內部通氣,也豐富了造型需要。

2.7牆體材料與形式

2.7.1紅磚外牆

這是宋宅中西合壁的最佳寫照,紅磚牆是泉州民居較為普遍的牆體形式。紅磚材料的名稱、規格和用途,一般都有規範。牆面嵌磚,用松枝燒製的紅色“雁只磚”(又稱胭脂磚)質地堅硬,色彩豔麗,尤其是堆碼燒製而成的磚面斜紋,使磚牆更富有自然美。在正立面和側立面上,整垣牆用幾種規格的紅磚,經過泥水工橫、豎、倒砌築,拼疊出優美的圖案花紋,其色澤古雅,光潔可愛。

2.7.2出磚入石

宋氏小洋樓利用建築材料本身的物理屬性、材料的質地,運用磚石混砌,即“出磚入石”技術,構成了特殊的天然“點”狀美感。

“出磚入石”手法,常在建築的北立面所採用,它是利用碎磚石混築的牆體是泉州民居建築中牆體砌築最有特色的一種。據記載:“泉州在明萬曆年間,有一次發生八級大地震,市區民房倒塌許多,人們就利用倒塌的殘磚碎石,進行有規則的混合砌築”。石為豎砌,磚為橫疊。砌築到一定高度後,石塊與磚互相對調,使其受力狀態平衡,牆厚40cm左右前後磚石對搭,用土漿水泥粘合,其大塊白色條石與小塊紅色清水條磚穿插組成變化多樣的不規則構圖。這種“出磚入石”的建築材料搭配,很好地利用了石材表面與磚表面所形成的絕妙色彩與質感對比,從而造成了一種獨特的裝飾美感。同時,這種石塊與磚縫所形成的點、面、線相結合,在民居牆面上形成了一種視覺上的美感。白色花崗岩與紅色清水磚的結合,無論是石、磚的明暗度對比,還是兩者色彩上的和諧共融,以其中所表達的緩和與衝突的意境,都是紅磚厝的別具風格之處。(圖9)

2.7.3精美的雕飾藝術

由於福建閩南地區的石雕技術聞名全國,因而雕刻在該建築中也被廣泛的運用。在建築的立面上,尤其是正立面的磚花,用紅磚組砌拼貼成各種圖案,和使用紅磚牆雕刻壁畫,這也是閩南一種特有的裝飾手法,其門洞口的雕花均表現出中國閩南傳統的石雕工藝,其技術精湛,造型優美,很好地體現了地方的特色,也表現了閩南居民對石頭與雕刻所特有的感情。(圖10)

2.8朝向

在古代,建築朝向的確定,除氣候日照和環境景觀外,還涉及到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南面意味著皇位官爵與權利的象徵。因此泉州民居不得朝向四正方向。而是多取以24分位羅盤定向的除朝四正方向外的其他方向作為房屋和大門的朝向,否則認為煞氣太重。泉州民居一般以向南微偏西為多,這一取向夏天可得涼爽的東南風,是最理想的朝向。

宋宅在朝向上也並非正南正北,而是南偏西5O,這和當地建築朝向一致。

3結語

以上乃宋氏小洋樓與泉州本地民居的聯絡和區別。深藏在小巷中這座具有近百年曆史的小洋樓,已不再如當年那般“鶴立雞群”,但它作為泉州古城現存為數不多的具有閩南僑鄉特色的近代標誌性建築物,仍然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它所折射出的時代資訊,不僅包含了人文歷史和建築歷史,更多地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積澱。

宋氏小洋樓在建築學中具有獨特的建築樣式、風格特徵和裝飾語言,集紅磚建築以及西方建築各種獨特的風格樣式於一身,它體現了區域的文脈和風貌特色,延續著當地生活的傳統風俗,既是傳統民居中的瑰寶,又是值得現代建築設計借鑑的寶貴財富。對於延續城市文脈,創造富有地域文化韻味的現代建築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金良.泉州民居.海風出版社.1990.1

[2]張千秋.泉州市建築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12.

[3]曾經民,李佳福.風水文化與泉州建築.福建建築.1995年01期.

[4]周紅.蔡氏紅磚厝民居建築藝術風格與裝飾裝飾.200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