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範文(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1.74W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實現素質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那麼,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呢?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方法,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範文(精選5篇)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篇1

一、培養學生質疑興趣,使其樂於提問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是說,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慾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對於疑和問,疑是條件,問是結果。因此,課堂上要使學生樂於提問,教師就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比如在講“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幾個任意多位數,然後由教師很快判斷它是否能被3整除,當師生共同驗證老師的判斷無誤後,學生就會主動地向老師提出問題:您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就能斷定一個多位數能否被3整除的?可見,學生提出這個問題來,緣於教師的激趣和創設的良好發問情境。

二、幫助消除心理障礙,使其敢於提問

國小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中,由於他們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課堂上表現出一種“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式而挨教師的批評、指責;二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問,首先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比如對於在課堂上提問由於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補問;對於不敢在廣眾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於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文字後再提問。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誘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預習中認真去發現問題,為課堂上提問作好充分準備。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這樣,學生將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大膽質疑和發問。

三、通過多說多做多想,使其勤於提問

1.讓學生多說,學會提問。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外部表現。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保證學生有說的機會,通過多說的訓練,培養學生勤於提問的習慣。比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如果讓學生分別去說“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這三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將會提出問題:“零為什麼不能作除數?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後項?”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2.讓學生多做,啟發提問。實踐活動是學生形成問題的基礎和源泉。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而提出問題。比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堂上組織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枚圖釘做成一個角的模型,並用手轉動角的一條邊,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直觀地認識和掌握銳角、直角、鈍角等概念,而且還會在此基礎上提出“當兩條邊重合時是什麼角?如果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週後繼續旋轉下去將得到什麼角?如果這條邊按順時針的方向旋轉又形成什麼角?”等一些很有意義的問題,為以後繼續學習角的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3.讓學生多想,深刻提問。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對面臨的問題作較深層次的思考,通過分析和比較,就能將問題轉化,提出優化解答過程的新問題。比如在“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的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充分思考為什麼要先通分再比較大小,學生將會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來比較分數的大小?”這個問題,並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由此可見,只要指導學生對問題多作思考,學生就能創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問題來。

四、教給學生提問方法,使其善於提問

由於不同情況下問題的內容、性質各有特點,因而提問的方法和形式也應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處地提問,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反之,提問方法不當,不但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厭煩。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還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提問方法,使學生善於提問。如:

1.趣問法。把問題趣味化,或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把問題引出,這種提問容易使對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勝。

2.追問法。在某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後,順著其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刨根到底繼續發問,其表現形式一般直接採用“為什麼?”。

3.反問法。是根據教材和教師所講的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把問題提出。其表現形式一般是“難道……?”。

4.類比提問法。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質的相互聯絡,通過比較和類推把問題提出。

5.聯絡實際提問法。結合某個知識點,通過對實際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提出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採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勤於提問、善於提問。

作者:劉學勳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篇2

一、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敢問

長期以來,教師往往偏重於學生的接受式學習,採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使不少學生缺乏思考的積極性,思維往往處於惰性狀態。究其原因是:畏懼教師不敢問;擔心提出的問題不妥當會受老師的指責;會招來同學的嘲笑等等。針對以上情況,教師要重視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發揚民主的教學風格,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學習、敢問、敢想、敢說的時空,使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思維達到最佳狀態。因此,教師首先應廣泛接觸學生,與學生交朋友,溝通師生情感。在交往中,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不僅要給予更多的言語表揚,而且還要會用微笑、注視、點頭、肯定的手勢以及關懷性的接觸等方式進行鼓勵。比如,摸摸頭、拉拉手等一系列動作都能把你和學生的距離拉近,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捕捉“問”的契機,放大膽的去問。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愛問

好奇心會使人對外部的事物產生敏感,生髮疑問,引起探索,追根尋源的慾望。為此,我經常根據國小生好奇好問的心理特點,同時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數學材料中挖掘和構建好的問題“原型”,精心設定新奇別緻的問題情境,激發他們主動探索新知的慾望。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我創設了一場“師生競賽”的活動情境。首先請一名學生任意寫出10個自然數,另請兩名學生作公證員,讓全班其他同學用計算器與教師

進行比賽,看誰能又對又快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經過驗證,果真如此,驚歎之餘,學生產生並提出了疑問:“老師,您是用什麼方法來判斷的?”“怎樣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呢?” “能被3整除的數具有什麼樣的特徵?”等,學生急於悟出其中的奧祕,對此產生強烈的興趣,這時,教師再通過有效的激發,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規律,提出問題,然後師生共同合作解決問題,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知識之間是緊密聯絡的,在引入新知時,設計問題情境,啟動學生思維,從而使學生在主動剖析,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中形成問題,並自覺投入到學習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去。數學內容雖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國小生接受的原型。生活是學習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空間。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的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低年級“元、角、分的初步認識”一課中,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商店買賣物品的情況,創設“今天我當家”的遊戲,讓學生親自體驗買東西,買賣東西過程中元、角、分的運用和轉化,讓學生感到有趣、熟悉,積極主動得參與學習。

三、指導提問方法,使學生會問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由於學習、生活經驗都不足,缺乏提問的技能,想問又不知怎麼問,提的問題要麼與教學內容聯絡不緊,不是關鍵性的問題,要麼與自己的思維不吻合,詞不達意。僅靠膽量和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識關鍵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強提問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聯絡與矛盾衝突中,從新知識的意義、性質和特徵上,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從課題或結論上質問等等,逐步學會從“模仿老師提問—向教材學習提問—獨立質問”,學會抓住要害提出實質性、創造性的問題來,實現從“扶”到“放”的`飛躍,久而久之,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將逐步提高。

(一)提供“問”的示範。學生提問是從模仿開始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如果教師傾向於提認知水平高的問題,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提出的問題質量較高。因此,教師要做好提問的言傳身教,不僅要鼓勵學生提問題,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問,為學生提出問題做示範。例如:在教學《今天我當家》一課時,老師可以先示範,“肖老師想買一瓶可樂和一包餅乾,該帶多少錢呢?”在學生爭先恐後回答完後,進一步引導“那麼你們想買些什麼呢?誰能像肖老師一樣提一個用加法解決的問題?” 長此以往,在教師的薰陶下,學生潛移默化,所提的問題自然不會表面化、膚淺化。

(二)在教材重難點處提問。教師要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引起學生認識上產生矛盾衝突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問,通過討論,啟迪思維,培養學生提問能力。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讓學生計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75÷3= 14÷3= 64÷3 = 25÷3= 120÷3= 待學生計算完,並對算式進行分組,再組織討論:這些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特點?你有什麼發現?這樣圍繞著教材的重難點,不斷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在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提問。如教學“利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後學生在練習15×78+15×23-15這題時出現了兩種情況:

15×78+15×23-15 15×78+15×23-15

=15×(78+23-1) =15×(78+23-15)

=15×100 =15×86

=1500 =1290

教師不急於判斷對錯,而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驗證哪種做法正確。有學生想到了可以不利用簡便方法算一下,於是教師請同學們利用這種方法驗證,結果得出了結論:第一種方法正確。由於大家是一起驗證的,所以對這個結論都贊同,可教師發現有的學生臉上還有一些困惑,於是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問,說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教師的鼓勵下,一位學生問:“為什麼最後一項是15,在括號裡卻成了1?”這位學生問到了本題的關鍵所在。經過討論,終於使這部分學生明白了15可以看成15×1,表示1個15,所以在括號裡必須是1,不是15。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不僅促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

四、體驗提問成功,激勵再“尋問”

問題教學能架設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樑,能給師生帶來思維享受的藝術。著名教育家弗萊雷認為“教育必須在對話中進行”,對話中雙方平等,相互尊重,教師要不以先知先覺自居,不盛氣凌人。 課堂尋找問題的關鍵因素應該是學生潛能的極大發展和學生人性的極大凸現,使學生感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被賞識,並由此而激發學生最強烈的求知慾望。當學生尋找出新問題提時,虛心地聆聽;當學生提問成功時,熱情地讚揚;當學生提問受挫時,親切地鼓勵。使學生意識到教學的平等性,願意說出自己的心聲,樂於和老師交流,敢於、勇於尋找出新問題.

積極評價,及時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讓每個學生都樂於尋找問題。教師應善於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不失時機地給予積極評價,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本身的樂趣。教師可以在班上設立“智慧之星”、“問題之星”,對愛提問題的學生進行獎勵。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問題開展競賽,根據問題的質量和數量評選最佳尋問人和最佳問題,此外,教師還可在家長面前表揚他的孩子敢問、會問,好尋的好習慣。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流資訊的主要途徑,也是教材、教師與學生有效融合的主渠道。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我們的學生在愉悅中獲取知識,給我們的數學課堂增添無窮的魅力。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篇3

1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存在的問題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課堂提問可以很及時的解答困惑,對提高物理成績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由於經歷了多年的應試教育,學生們發現問題並主動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減弱,另外,由於部分同學掌握理論知識不夠紮實、缺乏提問技巧等,使學生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只“聽”不“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1.1學生缺乏基礎知識的積累

積累一定的理論知識能夠使學生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而且在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力的分解”授課過程中,同學們必須充分掌握三角函式、受力情況的分析、力的分解過程等相關知識。在校園調查中,同一個年級的高中生,實驗班學生比普通班學生明顯具有更積極的提問意識、更廣泛的提問能力,這也是學生擁有較好基礎知識的一種外在表現;不同級的高中生,一般說來,高年級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能力要比低年級學生更強一些。這些都表明:對物理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高低,是影響提問意識和提問能力的重要因素。

1.2學生缺乏較好的提問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課堂環境對學生的提問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課堂中,應提供與物理教材相一致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儘可能寬鬆的學習氛圍,並藉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把學生引入預先設定的或某種特定的教學環境中,讓學生在一定的環境中培養起捕捉重點的能力,自主思考併產生疑問、提出問題的能力。

1.3學生缺乏提出問題的技巧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很多學生對學習物理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對課堂學習的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特定概念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觀點。但由於學生語言總結能力欠缺,在實際提問過程中會致使所提的問題缺乏針對性,所表達的觀點和實際的想法相差甚遠,老師也不知道從哪一個角度進行解答,這都是學生提問技巧缺乏、提問能力不足的外在表現。

2怎樣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2.1培養提問意識

目前,在高中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提問意識以及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淡薄。例,在操作有關“法拉第電磁感應”的實驗中,應當首先進行相關物理實驗的演示,實驗臺上應放置導線、螺線管(一套)、學生電源、靈敏小流計、鐵芯等,並按要求連線好電路、依次操作,參與實物操作可以使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得以激發;其次,在實驗過程中,螺線管中靈敏電流計的指標偏轉方向細微的改變和電流方向的細微改變都需要經過實驗進行操作後完成;最後,將出現在實驗過程中的物理規律及概念進行總結分析。這樣巧妙地將教學和實驗結合在一起,既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又能使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更多的思考;為了便於學生提問,在實驗過後還應設定老師同學交流的環節。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思考,有效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2.2建立合理完善的理論知識結構,使學生的提問水平得以提高

高中物理知識有嚴謹的邏輯性。因此,老師需要在授課之前先回顧一下舊的知識內容,再引入新知識,以保證知識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比如,在講述“牛頓第二定律”時,老師可以引入以前有關摩擦力和推力關係的知識點來講述本節新的內容,利用學生對摩擦力和推力關係的直觀感受,引導他們針對新知識提出疑問並通過舊知識的深入,匯出新的物理概念。相關知識點在老師的細心分析與講解下,學生能夠充分掌握,最終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定義、掌握公式,以便在以後的應用上做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的目的。

2.3改善學生提問方式,提高提問的準確性

即便高中物理知識難度係數大、抽象、枯燥,還是有不少的學生對學習物理知識抱有很大的興趣,特別是自我學習能力較強且基礎較好的學生對很多現象和知識的看法也很獨具特色特,但由於他們錯誤的提問方式,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想法,因此所提出的問題缺乏針對性和方向性。例,在“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學習過程中,有的同學就曾提出“影響物理內能增加的條件有什麼?這樣的問題過於高深,而且不在高中掌握知識的範圍內,講解起來也比較麻煩,因此,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對學生提問方式的適當引導,使學生提問的內容更加貼近課本,學習知識的過程便會更有意義。

2.4力爭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環境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提高高中物理課堂質量的重要前提條件。在課上學習中,學生是否積極提出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都和課堂教學的環境有密切的聯絡,尤其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對課堂情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營造自然、輕鬆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新能源開發”課程的講述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並通過對未來新能源的展望、應用及開發使用等問題的探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3結語

總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物理知識點的總結能力,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並創造合適的良好的提問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發問,逐漸提高其提問能力。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篇4

一、情境創設

問題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刺激,要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就必須使學生面臨一種“令人困惑”、“充滿張力”的環境,或是說給學生一種“刺激”,主體學生只有面臨新的未知或情境才會產生問題,引發新的思維,因此教者在教學中要精心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能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數學環境,引起學生的認識衝突,發掘他們質疑、猜想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應遵循如下基本要求:首先要以一定的知識點為依託。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應服務於一定的教學目標,必須以教學內容緊密相結合。其次,要符合學生數學思維,發展規律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創設問題情境的深層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潛在力,只有當創設的數學情境進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呈現給學生的一個“似懂非懂”的場景或一個“似懂非懂”的現象,使問題具有能被學生“摘得到”的難度,才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二、教師少問

適當少問是指教師在教學課堂中不要壟斷提問,不要只管自己問而忽視了學生對問題的反應,應適當地把提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課堂上教師恰當的提問也可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適當少問是讓學生真正掌握提問的主動權,只有當學生真正掌握了提問的主動權,探求的慾望才會真正提高。此外在教學時間分配上,也要不擠學生提問的時間,要給學生充分的提問時間,避免學生有問題而沒有機會問。

三、培養技巧

1、明確標準。

對學生提問的訓練,首先是一種價值判斷的實踐提出和選擇什麼樣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價值取向。所以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從數學的角度看,一個好的問題應符合以下標準,有較強的探索性,有多種不同的解法,甚至多種可能的答案,可以引出新的問題和進一步思考,問題的表述應該簡單易懂。

2、瞭解途徑。

教給學生產生問題的一些常見途徑,抓住事實的實際與理論之間的矛盾,抓住事物的邏輯矛盾或錯誤,抓住爭論中的不同意見,抓住事物之間的關係。

3、掌握方法。

提出問題的一般性數學方法,觀察與實驗的方法,類比猜想方法、歸納猜想的方法,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否定假設法”(如果不是這樣,又是什麼),即通過對原問題的條件,限制或結論進行否定性的改變而產生新問題。

此外為了引起學生對提問行為的重視,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教者應將學生提問能力納入數學成績評定。在考試中,可以適當增加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如改編數學問題、增減條件或補充結論等開放性題型,以考察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深刻性。

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學生應大膽提出問題,教者要放一定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課堂主人,讓難起齒、難開口的學生嚐到在課堂提問的甜頭,從而使數學課堂更熱烈、更精彩。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篇5

一、營造輕鬆活躍的數學課堂氛圍

由於數學這個學科的本身具有嚴謹周密的特點,這會讓國中數學課的氣氛顯得比較沉悶,而傳統教學方式也會大大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使他們無法積極的參與到數學課堂中,導致他們不願意在課堂上大膽的進行發言和提問。所以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建立起一個以學生主體的國中數學課堂和平等的師生關係,樹立起充當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的教學觀念,在平常的數學教學中營造出一種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去發現自己的困惑點,產生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並且解決自己疑問的慾望。

二、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

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提問慾望之後,身為他們的導師還要讓他們懂得如何對自己的疑問進行準確的表達,學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數學課上需要指導學生學會怎麼去分析問題,怎樣結合自己的所學的知識,準確的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深入的思考並且準確的找到自己的疑問點,提出有質量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在國中數學課堂上可以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學習中存在疑問的地方進行自由討論,讓他們在討論中進行獨立的思考,逐步學會該如何找到問題的關鍵,慢慢的在討論中學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三、幫助學生克服畏懼,使其勇於提問

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一大阻礙是學生對提問這件事本身的認知不正確,在學生想要向教師提問時往往會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讓其打消提問的想法。這是因為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人生中的青春期,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內心世界比較敏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在別人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問題,自己提出這麼簡單的問題會招來同學的嘲笑,於是他們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深深的藏起來,長此以往學生就無法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導致他們的數學成績下滑。所以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對待提問的正確態度,讓他們明白提問是一件有利於他們自身發展的事情,善於提問的人是值得人尊重和表揚的。正是因為有疑問所以才會讓人們進行積極的探索,疑問促進了數學學科的發展,讓學生懂得進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自身能力的道理。讓學生擁有正確的態度,在求學時實事求是心無旁騖的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提高他們的提問能力。

四、耐心的回答學生的疑問

教師面對學生提問時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所以在學生主動提問時數學老師應該耐心的進行答疑。有很多學生不想向教師提問的原因是他們在第一次向教師提問時,教師表露出不耐煩的神情而且在解答時沒有十分認真的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會在國中學生原本敏感的內心中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學生對提問產生牴觸心理,大大的削弱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讓學生把在數學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都悶在心裡,不願意與教師進行交流,而國中數學的知識點一環扣一環,學生的數學基礎不牢導致他們在學習數學時覺得力不從心,讓他們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並且數學成績下滑,陷入一種越不懂越不想學的惡性迴圈中。所以在學生主動提問時,我們要十分認真的耐心與他們進行交流,讓他們在我們的言行中感受到我們對的他們尊重,讓他們體會到教師與他們之間在進行平等的交流,不要帶給他們心理負擔,慢慢的讓學生養成有疑必問的習慣,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提問能力。

五、總結

國中階段的學習是每個學生學習生涯承前啟後的階段,在國中階段培養起學生的提問能力將會對學生以後的個人發展有莫大的好處。所以身為學生引導者的我們也應該不斷的從自己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汲取養分,逐步提高自己數學水平和教學水準,在平時的數學課堂上培養他們的提問能力,藉此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