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3.15W

關於“人口素質”的內涵,早期人口學者張純元在其著作《人口理論教程》中表達為“人口質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認識、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此後,人口學者穆光宗認為人口素質,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的結構和組合狀態所展現的各種社會功能和影響力。較高的人口素質,一般總是具有較為合理的結構和組合,同時也會產生較強的社會功能和較為積極的影響力。可見,人口素質指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和一定社會制度下,人口群體所具有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客觀條件和能力。從其外延方面看,有“兩要素”說和“三要素”說。1988年學者陳劍提出“兩要素”說,認為“人口素質”由身體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組成。“三要素”說認為人口素質包括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三個方面。

21世紀的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論文

一、人口素質的現狀與問題

進入21世紀後,雖然中國的人口素質已有很大提高,但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甚至一些開發中國家相比仍然差距較大。立足“兩要素”說,本文對中國人口素質的現狀與問題進行逐一分析。

(一)身體素質較差

1.人口預期壽命不夠長。建國以來,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逐步增加,男性與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隨之逐漸增長(見表1)。但是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甚至一些開發中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2004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67.3歲,僅高出4.1歲;比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平均預期壽命63.5歲,高出7.9歲。但是比加拿大的79.8歲,低了8.4歲;比日本的81.8歲,低了10.4歲(見表2)。

表1   部分年份全國分性別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單位:歲

注:資料來源於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2007中國人口》。

表2 1990年、2000年、2004年部分國家平均預期壽命單位:歲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鑑2006—2007》。

2.嬰兒死亡率較高。1990年後,中國嬰兒死亡率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1990年為38‰、2000年為33‰、2004年為26‰。與世界平均嬰兒死亡率相比,1990年中國低25.9個千分點,2000年低24.6個千分點,2004年低28.1個千分點。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較大,2004年比日本高23‰,比美國高19.3‰,比澳大利亞高21.4‰(見下頁表3)。嬰兒死亡率高,將會影響到人口的預期壽命,關係到社會整體人口的發展。

表3 1990年、2000年、2004年部分國家嬰兒死亡率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鑑2006—2007》。

3.出生缺陷發生率較高。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每年的出生缺陷發生率較高。據國家人口計生委公佈的統計資料,中國每年出生人口約1 500萬,出生嬰兒缺陷率約為12.98%。推算出中國每年約有20萬~30萬先天缺陷兒出生。再加上出生後顯現出缺陷的兒童,先天缺陷兒童總數高達80萬~120萬,約佔每年出生人口總數的4%~6%。

4.殘疾人比例不低。“中國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種遺傳病,智力低下是影響人口素質的主要原因,中國人口約有1%~2%智商小於70的智力低下者,輕中度智力低下者約500萬~1 800萬人,白痴就有100萬~200萬人。”[1]中國殘疾人數量龐大,且其所佔比重不斷增加。其中1987年,殘疾人口占總人口的4.9%,殘疾人口約5 164萬。至2006年殘疾人總數達8 296萬人,佔總人口的6.34% [2]。

(二)科學文化素質偏低

1.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1980年中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4.5年,2000年達到7.6年(見表4),2007年增長到8.5年以上。而世界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1年,美國為13.4年,韓國12.3年,差距明顯。

表4 2000年全國及部分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情況單位:年

資料來源: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摘要》。

同時,受教育程度城鄉人口差異明顯。“2005年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2年,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33年,比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低3年左右,甚至一些農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三至四年。”[3]

區域勞動力整體素質差異大。2004年中國東部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26年、中部地區為8.14年,西部地區7.48年,為最低。粗文盲率西部地區也最低。

城鄉和區域勞動力整體素質差異大,不利於城市化程序,也難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產業化。

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雖然與改革開發初期相比,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有了較快增長。2000年“與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萬人中具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變化較大,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為3 611人,增長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 039人上升為11 146人,增長了39%;具有國中程度的由23 344人上升為33 961人,增長了45%。”[4]

但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仍然遠遠低於世界已開發國家水平。2006年,中國大學入學率達到了23%,接近世界25.6%以上的平均水平,但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高等教育入學率已超過30%,其中美國達到了80%以上。

3.文盲半文盲率高。與建國初期相比,雖然中國粗文盲率和青壯年文盲率(15~45歲間)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但是粗文盲率和青壯年文盲率仍然很高。1990年中國文盲人口18 003萬,2000年下降到8 507萬。文盲總數雖有下降,但基數龐大,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印度。目前,已開發國家文盲率為2%以下,歐洲國家約為2.2%,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僅為0.5%。

二、提高人口素質的對策

目前,中國應把提高人口素質作為人口政策的核心問題,將人口壓力逐步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將人口大國逐步轉化為人才強國。

1.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出生缺陷干預的關鍵措施在於預防,必須按照預防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策略來實施干預。其中,一級預防是防止出生缺陷兒的出生,包括婚前檢查、遺傳諮詢、選擇最論文聯盟http://佳的生育年齡、孕早期保健,包括合理營養、預防感染等;二級預防是減少出生缺陷兒的出生,主要是在孕期通過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採取措施,以減少出生缺陷兒的出生;三級預防是指對出生缺陷的治療。通過實施這些健康行為干預、營養素干預、疫苗干預、藥物干預等技術手段,進行出生缺陷干預,達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目的。

2.推進人口早期教育,打好人口素質提高的基礎。“嬰幼兒時期,既是人的智力開發的`奠基時期,又是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的奠基時期。”[5] 早期教育是對嬰幼兒進行的以開發大腦潛能為主要環節,以開展遊戲活動為主要形式,以致力於提高嬰幼兒智慧、加強其體能、健全其人格、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的保育與教育有機結合的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和社會教育。通過組織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等幾大範疇的學習活動,使嬰幼兒在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諸方面獲得良好的發展。

3.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事業,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1)增加教育投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目前中國教育投資佔國民收入的比例小,為此,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增加對農村尤其是西部農村的教育投入,以促進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2)優化教育結構,加快各類教育的發展。繼續抓好“兩基”工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力爭使每個適齡兒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基礎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成人教育,提高就業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突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各種應用型人才;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發展遠端教育和繼續教育。

(3)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加快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由於良好的人才環境是巨大的無形資產,對內可以產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驅動力,對外可以產生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因此,必須實施人才戰略,加快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最大限度地給人才以創新和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