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國音樂文化在法國的傳播研究

才智咖 人氣:1.28W

摘要:法國在歐洲國家中是與中國的聯絡最為密切的國家,中國的哲學和藝術都大大地影響了法國文化的發展,來華的法國傳教士錢德明神父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著突出貢獻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撰寫的《中國古今音樂考》成為了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珍貴的資料,詳細地記錄了歐洲人對中國音樂的認識和研究。本文以來華傳教士錢德明為視角,進一步探討十八世紀中國的音樂文化在法國的傳播情況以及影響。

18世紀中國音樂文化在法國的傳播研究

關鍵詞:18世紀;中國音樂文化;傳播;;法國

十八世紀,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古玩等大量的物品都逐漸傳入法國,當時的法國裝飾藝術大多都浸透著東方的審美觀,洛可可風格的裝飾隨處可見,此時歐洲人對中國的藝術和文化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此掀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熱”的浪潮,當然中國音樂文化也作為這股熱潮中的一部分大量的傳入了歐洲,為中西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歐洲人不再只是單純的通過文字來了解中國的音樂文化,還可以通過中國的曲調和中國傳統經典的音樂作品來進一步深入的瞭解中國的音樂文化。

一、十八世紀歐洲音樂中的“中國熱”

十八世紀歐洲掀起的“中國熱”包含了兩個方面,即”中國的思想熱”和“中國的風物熱”。在音樂領域方面,“中國熱”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對中國音樂文化大量的介紹,還包括創作一些與中國有關的音樂作品。另一方面是“洛可可”藝術風格的誕生,這種審美情趣成為了那個時代歐洲藝術和音樂方面共同的審美原則,對歐洲的藝術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歐洲人對中國音樂的研究和介紹

十八世紀歐洲人開始大量的研究和介紹中國的音樂,與中國相關的大量的音樂創作、譯作等也不斷地湧現出來。歐洲人對中國音樂的研究和介紹大致分為著作和譯作、曲調、樂器這三個部分。

(1)著作和譯作方面。1754年來華的法國傳教士錢德明翻譯了《古樂經傳》。隨後又完成了著名的《中國古今音樂考》,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中國的音樂文化,對中國的音樂發展史、律制以及樂器等都作了大量的介紹。1713年來華的傳教士馬若瑟詳細地研究了《元人百種曲》,並翻譯了《趙氏孤兒》;1735年,來華傳教士杜赫德創作了《帝國全志》,這本著作詳細的介紹論述了中國的樂器、樂理以及記譜法等音樂問題;來華傳教士韓國英在1780年發表了論文《論中國的磬》,此文所論述的內容非常精湛,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2)曲調方面。1779年錢德明彙編了《中國樂曲集》,裡面包含了五十四首中國的樂曲;1735年杜赫德的《帝國全志》中也列舉了一些中國的樂曲;1768年由盧梭在《音樂辭典》裡發表了一首中國的樂曲,這首樂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被德國的音樂家韋伯引用創作出了一首《中國序曲》。

(3)樂器方面。來華的法國傳教士錢德明神父把中國的許多著名的樂器都陸續的傳入了歐洲,錢德明神父在其著作中對中國的樂器還做出了詳細的介紹。在《中國遊記》中巴羅刊佈了四幅中國樂器的圖版。

2、與中國相關的歐洲音樂作品

早在十七世紀,與中國相關的作品就已經出現,如1674年上演的英雄劇《中國之徵服》、1692年的上演的喜劇《中國人》以及1692年上演的歌劇《仙后》等。到了十八世紀之後,與中國相關的音樂作品出現的更為頻繁,但在這些作品中所存在的現象是,一部分作品標明的是中國音樂,展現出來的卻不是中國的音樂風格,或者指明的是取材於中國的故事,但故事的情節卻是歐洲式的。如《中國英雄》是由《趙氏孤兒》改編而成的,雖然在道具方面和舞臺的佈景方面都採用了大量的中國元素,但對原著進行了較大的改寫,故事情節很大一部分都體現了歐洲劇情創作的手法,在《中國女子》這部歌劇中,作者用充滿中國味的裝飾和中國女子喝的茶等來體現中國風味,但劇情卻採用了歐洲常見的歌劇片段。

3、洛可可音樂風格的形成

洛可可的藝術風格最早出現在十七世紀末的法國,當時法國的建築中所體現的用曲線花飾將那些方正規則和稜角分明的建築的形式變柔和的建築風格,就被成為“洛可可風格”。洛可可的藝術風格是受到中國的園林藝術以及工藝美術的影響而產生的,洛可可風格將巨集偉構造且具有立體感的設計重點轉移到了建築的室內裝飾設計上,以曲線玲瓏的趣味和自然寫意的特色來展示室內裝飾的藝術魅力。這種洛可可的藝術風格在歐洲的盛行也影響到了歐洲的音樂風格,被音樂領域稱為“華麗風格”,主要是以法國的音樂家庫普蘭和拉莫為代表。在德國,洛可可風格則形成了一種獨具德國特色的“情感風格”,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著名作曲家巴赫,此外在莫扎特、海頓等音樂家的作品中也偶爾能感受到洛可可風格的餘音。洛可可音樂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中國風物以及洛可可美術風格的影響,音樂家們通過對洛可可藝術風格的感受,從華麗裝飾和崇尚自然情趣的氛圍中激發了音樂創作的靈感,中國的藝術風格以中國工藝品和中國園林藝術作為載體,通過一種微妙的方式將洛可可的美術融合到了音樂中,由此影響了洛可可音樂風格的形成。

二、《中國古今音樂考》由來及其傳播

錢德明在中國居住了二十多年,對中國的社會背景和音樂文化已經有了深入的瞭解,他撰寫《中國古今音樂考》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於為了澄清他所翻譯的法文譯稿《古樂經傳》在傳播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誤讀。《中國古今音樂考》是他在《古樂經傳》的基礎上又彙集了許多中國的音樂文獻資料,並在此著作中融入了許多他對中國音樂文化的親身體會和獨到的見解,這部著作成為了歐洲人介紹中國音樂史最詳實的一部音樂論著。

1、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在《中國古今音樂考》這部著作中,第一部分的第一章詳細地介紹了中國音樂的歷史,具體的闡述了中國的音樂是從公元220年,也就是在漢朝滅亡之後才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並論述了漢朝到宋朝之間,中國音樂史變化和發展的歷程。錢德明在這部分的寫作中表明到“人”對於音樂發展史所起到的'重要性,比如在闡述唐朝時期的音樂發展史時,他記錄了封建王朝統治階級參與了下樂官對音樂文獻的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