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高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5W

論文摘要:當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已明顯滯後於高職教育的發展,學校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教師缺乏改革的動力,教學目標不明確等,這些都成為阻礙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高職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肩負使命,主動出擊,銳意改革,大膽嘗試,密切交流,求同存異,只有這樣,高職語文教學才能逐步走出困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簡論高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頒佈實施,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蓬勃發展,不僅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日益體現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當前,各高職院校為培養滿足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所需的高階技能型人才,在專業課程的設定、專業課程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極大努力,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作為基礎學科的高職語文卻日趨邊緣化,甚至有被專業課完全取代的危險,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高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學校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受招生和就業壓力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的院、系領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招生指標的爭取上,放在專業課教學和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上,放在如何提高學生就業率上,這些當然無可厚非。高職院校在學歷上先天的短板,在辦學規模、水平、經驗及教學資源等諸多方面的不足,決定了在一段時期內,仍將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也正因為如此,高職院校的師生們普遍形成了一種“共識”:只要把“專業課”學好了,畢業時能找到一個好工作,那比什麼都強,至於基礎課,從小到大,都已經學十幾年了,多學點、少學點,學與不學都無所謂。這種心態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領導對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對語文課堂不重視。

(二)課時太少,難以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年制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多數為二年或二年半,為完成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基礎課的課時量被大幅壓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在開設語文課的高職院校,實際授課量多數在30至60課時之間,分為一或二學期完成。能夠開設三或四學期的語文課,實際授課量在120課時以上的,幾乎不存在。更令人憂慮的是,一些學校逐年削減語文課教學課時,部分學校將語文課改成應用文寫作或開設一、二門選修課代替,極個別學校甚至直接將語文課砍掉。一方面是大力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一方面卻逐漸將語文等基礎性學科邊緣化,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讓人不解,也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三)語文教師缺少工作動力,教學改革停滯不前

高職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這便決定了語文教師在這些院校中屬於“弱勢”群體。即便在一些綜合類高職院校,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語文這門看起來“誰都學過”、“學得都差不多”的科目,也多采取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這種狀況直接導致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困難重重,課堂教學質量無從保證。在這種局面下,很多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要麼改行,徹底離開教師崗位,要麼轉教一些其它相關科目,如“就業指導”、“公關禮儀”等。特別是一些年富力強的中青年語文教師,人才流失嚴重。只有那些年齡較大,接近退休,實在無法轉行,或者非常熱愛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隨之產生的惡性迴圈就是,愈是無人重視,語文課的教學質量就愈差,教師工作的動力愈是不足,教學改革就愈加停滯不前。如此一來,高職語文教學的命運可想而知。

(四)教學目標不明確,人文性、工具性之爭分歧較大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工作者也在探討教學改革的出路。但是,在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卻出現了較大的分歧。一些人認為,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更何況高等教育階段培養的是高層次人才,這個層次的人才必須要具備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素養,所以,高職語文不僅不能放棄人文性,反而應突出、強化其人文性的地位和特點。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高職教育在根本上還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其辦學目標必須突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緊緊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形成,以“適用”、“實用”為標準,離開了這些目標和標準,一切改革都是空談。這兩種意見爭執不下,給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帶來許多困惑。

綜上所述,目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正處於進退兩難、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究其根本,應該與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形勢、學生的就業壓力以及國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是分不開的。當然,我們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完全推卸責任。語文教學改革缺乏開拓創新精神,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不夠深入,語文教學不能與專業課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較好地結合起來,缺少能夠大面積推廣的成熟的高職語文教改經驗等,這些都是語文教學走向艱難處境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走出困境

(一)主動出擊,爭取支援

高職語文教學要想走出困境,獲得領導的支援和學生的認可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主動出擊,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和手段,宣傳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上級領導和廣大學生的高度重視。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教育是終身的。幾乎所有的語文教育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語文的學習更能體現“學習的終身性”這一重要特點。人處於社會生活中,無論是生產、學習還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娛樂活動中,時刻都在運用和實踐著語文的知識和技能。無論是口頭表達交流,還是書面閱讀瀏覽,這些獲取、分析、歸納、編輯、輸出各種複雜資訊的過程,都是運用、實踐和學習語文的過程。而且,語文這一學科帶給我們的還遠遠不止這些。它對於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至價值觀的形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社會和經濟轉軌的重要時期,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呼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迴歸,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要做到這些,重視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語文教育,將是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

(二)轉變思路,增加課時

沒有量變的積累,很難產生質變的飛躍。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課時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職院校專業課和實訓課內容的大量設定,決定了語文課要想獲得大量的課內教學時數是不現實的。既然客觀事實無法改變,那麼,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轉變思路,實行變通,在不影響正常專業課教學的同時,想方設法增加語文教學的課時量。辦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午後7、8節課或者晚自習時間,大量開設與語文教學相關的選修課、講座;利用網路,讓學生利用假期或者業餘時間,完成一定數量的閱讀,形成質量較高的閱讀筆記或論文;利用第二課堂或者學生社團,組織書法、演講、朗誦、辯論等系列活動;利用黨團活動,協助相關部門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撰寫調查報告;與專業課教師密切合作,深入各種專業課教學和實訓教學,協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和處理實際操作、訓練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等。

實際上,語文學習滲透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了廣大師生的支援,只要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肯於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和思考,並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改革活動中去,就一定會創造出很多好的方式和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語文教學工作,最終質量良好地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

(三)積極改革,大膽嘗試

實事求是地說,高職語文教改相對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已經遠遠落後。特別是同專業課相比,在課程建設、精品課開發以及實踐教學改革等諸多方面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高職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認清形勢,勇挑重任,積極探索,銳意改革,迎頭趕上,在培養適應當代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階技能型人才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確立語文教學的重要地位,贏得廣大師生的尊重。

現在,一部分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根據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未來職業崗位能力的需要,將教學內容設定成應用文寫作、文學賞析、書法訓練、口語訓練等若干模組,實行模組化教學;還可以在模組化教學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職業崗位的需要,將這些模組設定成必選課和任選課,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加以取捨,這樣既保證綜合素質的培養,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還有一些院校,在語文教學中設定實訓周,集中時間,強化語文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非常大膽有益的嘗試,值得肯定。

此外,在教材的編寫、使用上,在考試、考核的方式方法上,高職語文都應該體現出自己的特點。如教材的選擇,同一所院校不同專業之間,不一定侷限於一本書,應該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大膽取捨,而且應該鼓勵教師積極推進校本教材的建設。在成績的評定上,也要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筆試與口試、期末與平時,以及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情況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出一個公正、公平、合理的綜合評價。堅決避免出現一張試卷定成績,幾個數字定高低的現象。要真正做到讓學生願意學,不怕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較高的語言和文字運用能力,進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

(四)明確目標,廣泛交流

毫無疑問,關於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的爭論還將持續下去,但這不應該成為束縛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枷鎖。因為,無論是哪一種觀點,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促進教學改革,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這一學科的重要作用,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而且,從這一角度上講,人文性與工具性應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之間並不矛盾。事實也是如此,華羅庚、錢學森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他們都曾多次指出語文等人文學科的學習與科學研究能力之間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絡,也都曾積極倡導年輕人學好語文,提高文學和藝術修養。正因為如此,各高職院校應該大力加強彼此間的學術交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在培養人才的目標上求同,在具體的方式方法上存異,各盡其才,百花齊放。我們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工作一定會逐步走出困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