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畫線造型的審美意識與個性表現

才智咖 人氣:2.05W
論中國畫線造型的審美意識與個性表現
摘要:中國繪畫藝術注重人的理性精神,線造型是傳統中國畫形式語言的靈魂,是在“意”的指導下由“形似”的轉化而完成的,這種“尚意”傳統下的形態塑造正是中國畫藝術的特色,並使其具有了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富有精神內涵的個性表現。

關鍵詞:中國畫 線造型 審美意識 個性表現
  
  中國畫作為一種民族形式,是由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作為基礎的。線造型是中國畫區別於其他繪畫形式的主要特點之一,它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富有精神內涵的個性表現。中國畫歷來主張“以形寫神”,並在形神的關係中以“神”為主,而所謂的“神”完全是一種“意會”的存在。這是一種極為務實的“含道應物”處理視覺藝術的手段,同時也是一種在主觀引導下完成對作品精神追求的一個完善過程。這種以“意”主宰“形”的結果,無疑給中國畫的線造型注入了特殊的審美意識與個性表現。
  以意造型的藝術主張,早在晉代時其理論準備就已逐漸完善。隨著藝術的不斷髮展,唐代時期的畫風與追求都各呈其貌,藝術主張也不盡相同。如唐代雖主張形意兼備,而表現出了更加重意的傾向,有“畫無常工,以似為工,畫無常師,以真為師,故其措一意,狀一物,往往運思,中與神會”之說。這種重“意”的傾向與主張,到了唐末則又有了“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至神氣也”的審美意識與個性表現。故此時的造型是受意境指揮筆墨而表現,是在“意”的主導下由“形似”的轉化而完成的。作品的審美意識也由此體現出作者的主張。當然這種“意”的超越,在古代也沒有完全消除造型上對“形似”的追求,在宋人那裡,宣和畫院的畫家在宋徽宗趙佶的提倡下,亦以竟尚寫實而迎合時尚,講究“形似”為院體畫的標準,即使這樣,文人與士大夫們也沒有改變崇尚畫中應有詩意、情思、意趣的審美觀,並使其逐漸在畫面的藝術處理與追求中佔據優勢,且“意境”之說也被提升為畫中追求的首位。
  宋代蘇軾曾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即形似不是作畫的目的,而是要求畫家寫出自己的心意,表現出內心不得不吐的胸中之“意”。這種審美準則,到了南宋時代,又被拓展為“意足不求顏色似”的新主張和倪雲林的“僕之所謂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的文人雅興。當然還有元代其他畫家,如黃公望的“畫不過意思而已”等見解,最終都歸結為“畫者從於心者也”的有我之境。這種“尚意”傳統下的形態塑造正是中國畫藝術的特色,也是研習中國畫的學子必須掌握與徹底領悟的基本法則。由此可見,對造型觀念建立在何種審美價值觀的認識之上,並使其賦有個性的準則,進而反映出具體物象的本質意義,只有完成這種物象與內心感悟的視覺轉化,真正理解與掌握中國畫線造型的原理,才能真正做到寫形、寫心、傳神,並將三者一以貫之。
  線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技法之一,也是中國畫最重要的特點,更是中國畫的'基礎。無論是傳統中國畫,還是不斷演進中的當代美術創作中的新理法,線造型的含義與性格都折射出中國人觀察事物的獨特眼光,更是闡明瞭中國繪畫藝術注重人的理性精神,注重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若於具體作品而言,線造型的表現,則是以移動視角的態度來觀察世界的一切。這種主觀性,在學術上稱之為散點透視。所以說,中國人主客統一的觀察事物的方法,是善於講究同時將幾個視點及不同視平線內所觀察到的物象綜合在一起表現,並使人感到一種視覺感官上的舒服與滿足。這種善於平面性處理事物的造型觀正是源於中國的哲學、繪畫工具的特殊性及建築的空間樣式與形式的特點而逐漸形成的造型觀念。而線造型的觀察、提取和縱深感的空間意識,所體現的是通過線勢、線性、筆觸、墨韻之微妙變化而達到,並體現出中國畫造型的民族氣質與風格。所以,以線造型既體現出中國畫具有強大的視覺表現能力上的寬容性,同時又易於客觀物件的提煉與概括,並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超越自然的繪畫形式,並達到所創造的“第二自然”之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