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狂歡化的意義及其產生的原因

才智咖 人氣:7.99K
論“狂歡化的意義及其產生的原因
    論文關鍵詞:狂歡化理論;巴赫金;文學;哲學;意義
  論文摘要:試圖闡釋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的哲學、詩學、政治學、語言學意義,並聯系巴赫金所處的歷史背景、個性命運,從巨集觀上去把握其藝術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如今,在商品經濟主宰人們生活,金錢成為人們主要的追逐物件,文學日益退出主流話語,日益邊緣化狀態的大背景下,文學理論園地則多少顯得寂寥了。但前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名字卻為我們帶來了一道亮色。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則成為解釋當下文藝現象(尤其是大眾文藝)的絕佳上好的依據。國內有關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文字解釋的研究層出不窮,本文則試圖闡釋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的哲學、詩學、政治學、語言學意義並聯系巴赫金所處的歷史背景、個性命運,從巨集觀上去把握他關於藝術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一、狂歡化理論產生的意義
  狂歡化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羅斯民族性格對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反叛,是對理想生活的一種渴求。但狂歡化理論又具有超越現實的永恆魅力,在詩學、哲學、語言學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1.詩學意義
  巴赫金狂歡化理淪是一種整體的、綜合的、全面的文學研究。傳統的詩學研究,要麼從社會歷史的茫茫大海中找尋文學的根基,象泰納的“種族、環境、時代”的三元素說;要麼把文學的歸宿定格為文字自身。如形式主義者把文字看成自律自足的客體。但無論是從外部出發作整體巨集大的觀照,還是向內作微觀精神的審視,都在展示其理論嚴謹深刻時又表現出其狹隘與片面。巴赫金的狂歡化詩學卻克服了這種“內”與“外”的對立。一方面,它並不離開文學自身的特性,而從文學自身內部結構出發,即從文字自身出發開始考察,這一理論主要是從研究小說理論開始的。他從小說體裁追溯到狂歡體、狂歡節,然後又涉及到民間笑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如戲仿、俗語、怪誕肉體形象,以及這些形式是怎樣滲透到文學中,並逐漸內化為文學性因素的。託多洛夫曾指出巴赫金比“形式主義更加形式主義”。從這裡可以看出,巴赫金是通過深入作品結構內部來把握文學的,他尊重文學的體裁、技巧等形式因素。另一方面,其理論又涵納了社會歷史的喧囂與騷動。巴赫金認為,任何一種形式都不是中性的,不可能不關涉意義,例如體裁作為一種文學形式,也不可能不傳達某種意義。因此,巴赫金在研究小說體裁形式時,並不是共時靜態地研究,而是做歷時性地探索。他發現民間狂歡節這一文化現象對小說體裁形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於是他考察了狂歡節產生的由來、興衰特徵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民間笑文化的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巴赫金認為,狂歡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節日,更重要的色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生活”,是“第二生活”,一種別樣的衝擊現實的完美生活。而狂歡體或者是後來的小說體裁則是完美生活的記憶形式,巴赫金稱之為“體裁本身的客觀記憶”。狂歡化理論既摒棄了形式主義學派與世界的封閉隔離,又避免了經濟決定論者對文學闡釋的僵硬性與強制性。對文學的研究。我們常常分為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但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告訴我們,“內”與“外”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可以交流互變的。
  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中雙聲思維、對話藝術思維的確立,使我們對藝術作品的手段和結構有了新的認識。巴赫金認為,各種藝術因素、手段都可以熔於同一文學作品之中,即使是難以相容的因素。貴族與貧民窟下層人、哲理對話、冒險幻想等驚奇地交叉在一起,消除了原有體裁之間的對立,形成不同藝術要素之間的交往對話。同時在結構上,也可以利用幾個情節線索平行發展的對話形式,形成對話結構。另外,也允許各種人物的不同思想存在。
  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在文藝學中闡釋了一種主體性思想,即“主體間性”。在巴赫金看來,以往的文學創作常常被一種獨白的思想佔據了。這主要表現在,作者統攝一切,控制一切,人物受作者支配。人物在作者的控制下失去了自主性、主體性。在作者與人物的關係中,人物不是作為自由的人來看待,而是作為客體,作為沒有思想的存在,人在這裡完全物化了。人物喪失了主體性。而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無疑大大加強了人物的主體地位。主人公與作者平起平坐、自由獨立、能表達自己的思想。但人物又並不是與作者絕對對立的,他不能離開作者,需要通過作者的觀照來完善自己。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不僅找回了已消失的主體,同時又加強了主體之問的交流互動。
  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雖然研究的'重點是小說體裁,涉及的只是詩學領域,但這一理論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所產生的影響卻超越了詩學的範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理論在人類的意識領域中掀起了一場偉大的革命。
  2.哲學意義
  狂歡化理論的哲學意義在於樹立了新的世界觀、認識論與方法論。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兩種態度:一元論和二元論。不管是一元論還是二元論,都強調絕對性。機械唯物主義只強調物質,唯心主義看重意識;而康德則表現世界與意識之問的不可調和。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所體現的哲學精神確認心靈與世界的對立,但並不象康德理解的那樣不可溝通。世界向我呈現為必然性,變成我自己安排的世界,轉化成“我應當做的事情”。世界在本質上並沒有意義,只是在我主動給予和世界被動需要的關係中才呈現意義。我處在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位置上,因而我有責任對世界作出應答。我通過我的活動行為所表現的價值來塑造世界。因此,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所體現的哲學是一種價值哲學,這種價值哲學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啟示。首先,它使人們擺脫了用刻板、僵化、靜止的觀念來看待人和事。存在並不具有自足性,它處於不斷地建構與完善之中,處於價值關係中,處於未完成狀態。因而,一切自以為是的制度、文化、真理都會在變易中消失。縱觀人類各個文化領域,沒有哪一個在當時看來具有完美性的哲學、制度等,不在時間的淘洗中而改造換新。同樣,評價一個人也是如此。所有的人都認為我庸庸碌碌,因為我沒有任何成績。但這種評價只是表現此地此刻的,並不代表我的未來,未來的我處於不斷地籌劃與改造之中。這樣說來,我是未完成的。所有人對我的解讀並不適用於我整個的變化的人生。總之,這種哲學鼓勵創造性、開拓性。其次,這種哲學提倡相對性精神。狂歡化理論摧毀了絕對真理,世界與心靈的問題並不是誰壓倒誰的問題,而是二者如何協調的問題。世界與心靈都是相對的,都需要在其相互的作用關係中達至完善。因此,這一理論可以用來否定中心,瓦解權威。再次,這一理論主張平等對話,這就打破了獨白的壟斷地位。無論是官方的主流的思想意識,還是民間的次要的思想意識,都能平等共存,並相互影響交流。這對倡導世界的多元化,對話是有積極意義的。
TAGS: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