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職院校德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才智咖 人氣:2.69W
探析職院校德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文章針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德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了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總結了課改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人文德育的高職德育理念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課程改革 人文德育 交往式教學

  在我國的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兩課”,即人們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在有些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仍然稱其為“德育課”,本文遵照習慣使用“德育課”這一提法。高職院校的德育課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然而,隨著職業技術教育的不斷強化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德育課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首先,在新的目標、形勢和任務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德育課的地位和效能,開始思考和質疑:德育何為?其次,外部環境的鉅變加之德育教學本身存在的弊端也使課程教學在某種程度上陷於困境,甚至親身從事德育教學的工作者也感到迷茫:我們的德育有何意義?怎樣進行德育?這些問題折射出高職德育所面臨的困境。因此,反思德育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德育課程改革,尋求在職業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德育效能和價值的最大化,成為德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課題。
  一、當前高職院校德育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德育教學體制的弊端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直接導致德育實效性不強。首先,傳統的德育教育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極少實踐教學甚至完全忽略實踐教學。理論教學又偏重知識的認知,往往以普遍化、客體化的知識割斷了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絡。囿於特定的、固定的課堂教學空間和環境,教學活動只能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理論認知,遠離生活場景和社會實際,缺少體驗、感悟和踐行,課堂教學就缺乏活力,難有真正的效果。其次,課堂教學多抽象理論說教,缺乏生動鮮活的內容,更少參與和體驗。德育課程確實包含著確定的理論、知識和規範,但德育的目的絕非只是掌握和理解確定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社會發展的現實中,作為影響學生精神世界的一種力量,通過對話、交流和關懷,引領生命走向真善美,去體認生命的價值,顯現生命的意義。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以教材理論為“法定知識”,過分尊重其權威性而不去尋求發展與超越。同時,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是有形的、穩定的、成熟的,因而是易於把握的,相比之下,教材理論之外的鮮活材料則是無形的、不穩定的、缺乏組織性的,因而是不易捕捉和把握的。所以“法定知識”的說教和灌輸幾乎成為課堂教學的全部,沒有學生的參與,沒有師生的平等對話,沒有真情實感的流露,學生對德育課的`首要印象便是“枯燥無味的理論”,他們也不會投人熱情去關注,甚至不聽講。
  2.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分離,使得高職德育缺乏職業特色和吸引力。眾所周知,職業技術教育以培養訓練職業應用能力為重,是使學生能從事某種職業的專門化教育,又稱這種教育型別為就業教育、謀生教育、飯碗教育,意在強調其授人以謀生技能的特色。儘管談到職業教育,人們在理論上和政策上毫無例外地顧及到“德育為先”,但在以功利化為中心的教育背景中,面對社會功利化的評價,德育何去何從,仍然難以定位。高職院校德育課的設定是以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為前提的,職業教育的個性特點、專業特色不能得到直接的體現。
  如果德育教學實踐中對此狀況不能給以充分的考慮和扭轉,那麼在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崗位需求為核心的職業教育場景中,德育必然處於尷尬境地,甚至會產生與專業教育的矛盾。在突出專業特色的目標中,專業課程的學時很是緊張有限,既沒有直接效用,又缺乏學科吸引力的德育課,則顯得佔用了過多的教學時間而成為專業特色建設的不利因素。如此現狀,如何實現德育的普遍共性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特殊個性有機結合?因此探索出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成為高職德育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