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旅遊管理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6W

一、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有關旅遊管理的論文

1、體制障礙導致選才標準缺失

旅遊行業的特殊性給其從業人員提出了基本的身體素質標準,然而在現行的招生體制下,旅遊管理類專業對人才的這類特殊要求難以得到滿足,因此給學校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帶來不少困難。絕大多數高校的本科旅遊管理類專業在招生過程中都沒有面試環節,即使極少數高校安排了面試,但迫於招生壓力及招錄政策規定必須按高分到低分錄取的現實,面試也就成了走過場,這就致使一些身高、面貌、體態等不符合旅遊類專業要求的學生也被錄取進來,為其今後的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埋下隱患。因而在招生階段對高校旅遊管理類生源的自然條件有所選擇是對學生負責的重要體現。

2、缺乏認同導致人才嚴重流失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教授在xx年10月舉辦的第二屆旅遊教育與培訓國際論壇上指出:“認同與熱愛是旅遊人才培養的核心導向。”誠然,缺乏對旅遊行業的認同感已經成為現時廣大旅遊管理類大學生的普遍心理共性,受傳統思想和社會偏見的影響,他們認為服務性行業“層次低”,不屑於從事旅遊行業尤其是一線工作,扭曲的專業心態造成其畢業生的大量流失。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上海某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畢業後第一年的流失率高達50%,其後兩年中,流失率甚至攀升至80%。五年後,只有少數幾個人依舊堅守在旅遊企業。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端正學生的職業思想,樹立學生的職業抱負成為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

3、目標失當導致市場供需錯位

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本科教育是介於專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間的核心層次,專科教育專精於培養掌握一定專業理論知識、較強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側重於培養具備紮實理論基礎、較強研發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到底應該是什麼?這一實際問題給很多旅遊高等院校造成困擾,模糊而失當的人才培養目標加上一味追求規模擴張必然帶來市場供需錯位的結果。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據三星級賓館抽樣統計,員工中75%左右為中專學歷、20%左右為專科學歷,本科學歷所佔比例僅為5%左右。而現狀是我國許多地區出現本科生與專科生在校人數上的“倒掛”現象,這也預示著旅遊管理類專業本科生在人才市場上供過於求的局面難以避免。

二、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培養目標是高等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結點。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旅遊產業發展的需求,強調在管理學科平臺上實現素質、能力、品德、知識等要素的有機結合。按照旅遊管理門類的專業細分,其人才培養應主要面向旅行社業、酒店業和會展業,同時兼顧相關行業和社會公共領域的用人需求,以培養行業精英為己任。關於精英人才的內涵,學術界呈現出百家爭鳴、聚訟紛紜的局面,筆者比較認同的觀點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精英應該有著遠大的社會理想,有著肯關注社會基層和從社會基層做起的人生規劃,渴求在各自領域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彰顯出自身更大的人生價值。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可以表述為: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高度的旅遊專業認同感和遠大的職業抱負,掌握系統的旅遊管理專業知識體系,具備人文與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勝任旅遊企業中高階管理崗位工作的複合型人才。簡而言之,培養專心服務於旅遊企業的中高階職業經理人,成為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本科教育應當承載的社會責任。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我們提出將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旅遊企業的中高階職業經理人,但並不意味著將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直接送上旅遊企業的管理崗位,旅遊產業涉及的相關行業都是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它要求管理者必須熟悉基層的業務工作,甚至需要從最基層的崗位幹起。

三、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理念的五維構建

1、堅持“素能結合”的理念

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基本特點和修養,它構成了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選才標準,主要包括自然素質和社會素質兩個方面。自然素質與生俱來,具有一定的先賦性,如較好的體格特徵、外向型的性格特徵等;社會素質則是在後天的生長環境中習得或形成的,如良好的文化修養、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等。能力是指能夠完成某種活動或某項事業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和行為特徵,它為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規格要求,包括良好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等諸多方面。“素能結合”的導向有助於在選才、育才、成才的全過程嚴格控制人才培養質量。

2、堅持“德藝共育”的理念

所謂“德藝共育”是指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要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基本原則,這裡的“德”是一個泛化的概念,涵蓋社會層面和職業層面的雙重內涵。就社會層面來說,“德”的內涵包括堅定的政治立場、覺悟和信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主義榮辱觀,較強的公民意識和法制觀念,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等;就職業層面來說,“德”的內涵則包括熱愛旅遊事業,對旅遊職業高度的認同感,遠大的職業抱負和為旅遊事業執著奮鬥的信念,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情感和強烈的職業忠誠度等。“德藝共育”的理念體現出現代人才教育思想的核心。

3、堅持“學思相成”的理念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尤其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普遍採取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播方法,致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顯得比較被動,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很好地調動,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應該是形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學思相成”的理念指引下,講授式教學的比重會降低,而且在講授方式上更加註重“論而有道”,不僅要讓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相對而言,案例式、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甚至辯論式教學的比重則會有所增加,旨在為學生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學習環境。

4、堅持“知行合一”的理念

“知行合一”的理念強調理論聯絡實踐,要求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在教學流程設計中兼顧課堂上的課程教學環節與課外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由於課堂上的課程教學主要為學生提供以書面知識為主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幫助其建立具有一定基礎性和專業性的知識背景,在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方面往往顯得力所不逮。而加強實訓實習、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上述這些實踐性教學環節又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如課外活動包括以體現群體合作為目的的社團活動、以體現社會責任為目的的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包括以瞭解社會現實為目的的社會調查、以積累工作經驗為目的的企業實習等。

5、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

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後,隨著我國高校旅遊管理類專業學生人數的急劇膨脹,人才培養方式“工廠化”的痕跡越來越明顯,學生被當作標準化產品在教學流水線上批量生產,人才質量同質化嚴重,毫無個性與創造力可言。顯然,這種異化模式中培養出的畢業生很難適應社會和行業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因材施教”的理念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致力於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然而,踐行這一理念要求旅遊高等院校作出適當的經濟利益讓渡,首先需考慮適當控制人才培養的規模,其次應積極探索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如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分層教學制”等,使教學工作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