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特質與意義

才智咖 人氣:2.12W

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表現出了和諧性、平衡性與穩態性等頗為獨異的理論特質。怎樣分析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特質與意義?

談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特質與意義

內容提要

中國哲學所蘊涵的“文化生態模式”為人們反省全球範圍內環境與生態危機問題提供了總體性思考的角度。“文化生態模式”是指維護文化生態生存、綿延的根本律則與執行機理。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 基本的世界圖式可名之為“生機主義的萬物一體”圖式。在這一圖式中,天地萬物通過被生命化而統合為緊密相連的一體;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既內在於自然,又有著自己的特殊使命。立足於這一圖式,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表現出了和諧性、平衡性與穩態性等頗為獨異的理論特質。與現代西方以強調人和自然的二元對立為基本特徵的世界圖式、以通過對自然的征服和佔有而求得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為基本理論特質的文化生態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近年來,與全球範圍內對環境與生態危機的深入反省密切相關,中國哲學的“生態意蘊”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我們認為,要進一步深入討論這一問題,應當從中國哲學所蘊涵的“文化生態模式”的角度加強總體性的思考。這裡所謂“文化生態”,是指由構成文化系統的諸內、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態關係。“文化生態模式”則是指維護文化生態生存、綿延的根本律則與執行機理。

由於人是以類的方式存在於宇宙之中的社會動物,一個文化系統的文化生態必然涉及到人與終極實在、人與自然宇宙、個人與他人以及人之身心之間的關係。正是這些方面構成了特定文化系統的基本存在形態,亦即文化生態模式的基本“世界圖式”。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基本的世界圖式可名之為“生機主義的萬物一體”圖式。

在這一圖式中,天地萬物通過被生命化而統合為緊密相連的一體。中國哲學看待天地宇宙以及萬物的基本正規化就是“生命典範”的,即自覺地把天地宇宙以及萬物均看作是類人的存在、有生命的存在。這在作為中國哲學之思想源頭的《周易》哲學中即已奠定了基本精神方向。正是藉助於生命典範,《周易》建構起了一個涵容天地人“三材”、足以“曲成萬物”、“範圍天地”而又以“道”一以貫之的機體網路系統。沿著《周易》哲學所開闢的基本精神方向,以儒家和道家為主體的中國哲學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以生命典範貫通天地萬物的世界圖式,從而形成了“生機主義的萬物一體論”。在這一世界圖式中,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既各自構成相對獨立的系統,又共同構成了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它們之中莫不包含了某種內在的生命力量亦即“道”或“天道”。“道”或“天道”構成了萬物的存在根源,同時也是貫通萬物的內在本性。以生命體存在的萬物統領於“道”或“天道”,共同構成了充滿生機的大化流行。

在這一圖式中,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既內在於自然,又有著自己的特殊使命。它強調,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人是內在於而非外在於天地萬物的。《周易》哲學從兩方面突顯了天地萬物對人的內在性。其一,天地萬物構成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前提。《序卦》明確指出:“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這顯然是把天地萬物的存在看作是人、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其二,天地宇宙亦是人的價值之源,人之所以為人所應具的德性是“法天效地”的結果。這從《繫辭》“生生之謂易”與“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論斷中即可清楚地見出:“生”不僅是天地之基本的存在形態,而且更是天地之最高德性,正是天地宇宙所昭示的“大德”為人類提供了價值的源頭。由此,《周易》開啟了後儒以“生”釋“仁”,將人之本質屬性與天地之德相聯絡,以為之確立形上根據的基本精神方向。與此同時,人作為大宇長宙中唯一具有靈明者,又不是完全類同於其他萬物的存在,而是具有一種特殊使命,即只有通過人的存在而不僅更為充分地實現天地之道,而且使之發揚光大。《中庸》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所言明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人雖有著與其他萬物不同的特殊使命,但歸根結底依然是為了實現天地萬物自身本有的內在價值。

立足於“生機主義的萬物一體”的世界圖式,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表現出了和諧性、平衡性與穩態性等頗為獨異的理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