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公民素質研究

才智咖 人氣:9.73K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 公民素質

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公民素質研究

論文摘要:我國和諧社會制度的建構與教育所塑造的公民素養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就是無論民主政治建設、法治建設還是經濟建設都需要合格的現代公民作為其最大的參與主體。高速發展的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高尚的公民素質,而公民的素質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因此我們要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並對其進行如實地批判和科學地吸收,尋求其對現代社會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對現代公民素質提高方面的積極影響。我們在研究現代公民的素質構成、思維方式、道德體系、價值觀念、心理素質、政治觀、審美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提高其各方面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從而培養我們的公民意識,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公民素質的提高將促進和諧社會制度的建立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李慎之曾經指出:“為什麼中國的現代化成就不大,以致被稱為‘九死一生的中國現代化’?原因就在於中國始終沒有能培養出夠格的現代化的公民。”公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沒有高素質的公民,就沒有民主建設。每個公民只有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責任和使命,才能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獲得健康的文化基礎。當今社會人們呼籲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現代公民素質的缺失與社會發展不能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哲理、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現代公民健全的素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認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型別和特質,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結合的方法,對構建現代公民的人格素養,促進人與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公民素質的構成
  現代公民素質指人的全面素質,特指的是與現代國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品德、知識、技能和情感。從型別上講可以分為八種,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素質只是人的心理髮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與發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動是在遺傳素質與環境教育相結合中發展起來的。人的素質一旦形成就具有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特徵,所以,人的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質,在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
  二、現代公民素質現狀及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制度向市場經濟制度的轉變,對所有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特別是謀求生存發展的活動方式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也促進了自立自強自主的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強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中國人在與世界的交流中,公民素質也有了深刻的變化和改觀。如平等意識、環保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公共服務意識、風險意識等不斷增強,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念走向多元化、開放化和理性化等,可以說在總體上來講,現代公民素質的狀況是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民族精神淡化、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質有欠缺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有識之士開始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尋求能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因為其中承載著太多的人文素養。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美國著名學者愛德華·希爾斯在其名著《論傳統》中認為,傳統是圍繞人類的不同活動領域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一種對社會行為具有規範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也是人類在歷史場合中的創造性想象的積澱,它包括物資產品、思想觀念、慣例和制度。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由思想家提煉出來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並轉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定結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國民品性、倫理觀念、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這一說法有利於我們系統分析傳統文化對於當代人的影響作用。
  四、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公民素質培養的'關係
  現代公民素質的很大一部分構成要素是與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的多元化息息相關的。世界的一體化造成了文化的相互交融,現代公民的知識、情感、品德也隨之國際化;另一方面素質還受到先天稟賦的影響,我們的民族素質受幾千年積澱的傳統文化的影響。當今我們需要發掘傳統文化對當代公民素質的影響,從而促進公民素質與我們的國情相適應,而不是在國際潮流中迷失自我的本性。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作用
  中國在自己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尋找傳統文化對現代公民道德素質提升的作用。
  1.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現代公民“仁德”風範的樹立
  “仁德”既是道德素質的核心,又是一種處理人我關係的重要準則,同時還是人生的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一方面當今市場經濟的發展加速了社會體制的轉型和人口的流動,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漸漸疏遠,人際關係中的不和諧因素日漸增多。另一方面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發展不平衡,地區的貧富差距較大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再加之天災造成的破壞作用,人人都能奉獻一片愛心、扶危濟困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在全社會提倡和鼓勵仁愛的思想。因此,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君子人格的仁愛思想,並將此作為人之為人的最起碼的處世道德原則。
  2.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現代公民禮節的樹立
  個人行為遵守“禮”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禮不僅是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而且是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人們立身行事必須遵循禮的原則。“治國為禮”(《論語·先進》),孔子認為禮是“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禮成了儒家認定的基本思想原則,在堅持禮的基本思想原則的前提下,儒家也奉行變通,而不拘泥於傳統方式的一成不變。所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繼承與創新的觀念顯得尤為重要,以前人的經典為價值導向,並藉此闡發自己的思想觀點,在認同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推進現代人對禮節思想的發展,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重塑“禮儀之邦”的美名。

TAGS:素質 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