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哲學關於運動、 變化與生滅的獨特思想

才智咖 人氣:1.39W

在中國,生與死和個體事物關聯在一起,個體事物的生死是在氣的宇宙中執行的。怎樣論中國哲學關於運動、 變化與生滅的獨特思想?

淺談中國哲學關於運動、 變化與生滅的獨特思想

中國哲學的思想體系與西方哲學不同,也與印度哲學不同,這表現在每一方面,比如,西方哲學中關於宇宙之動和萬物之變的思想,以是motion(運動)、change(變化)、become(生成)為中心的三套語彙來體現的。而這些,在中國哲學裡,就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內容的表達語彙。乍一看來,中國哲學對motion(運動)的理解,應當從作為本體上的運(天運、國運、時運)和作為現象上的動(行動、活動、動作)兩方面進行,深入進去,發現真正與motion有更好的對應的,不是運與動的合而是另有語彙。從體系上講,最能與motion(運動)相對應的,是‘‘易”與‘‘行”這是從本體論的角度講運動的層面。最適與change(變化)對應的是‘‘變”與‘‘化”這是從變化本身講變化的層面,最應與become(生成)相對應的是生與死。這是從具體事物的產生與消亡來講萬物的變化。在中國的這三組概念中,“易”與‘‘行”像西方的motion那樣,從宇宙本體的角度講宇宙之動乃本體與現象的統一。“變”與‘‘化”是講宇宙之運在具體的執行中乃虛與實的統一。“生”與‘‘死”是講宇宙具體事物的運動變化,從生到死體現了具體事物與宇宙本體的統一。三組概念在具體執行中又關聯到其他語彙而形成自己的語彙系列。

一、“易”和“行”語彙展開和思想意蘊

中國哲學以本體論為主講運動一變化一生滅,體現在“易”和‘‘行”這兩個概念上。這兩個概念都有很古老的起源和豐富的發展。而且都帶有中國整體性的特色,是一種把本體和現象結構在一起的整體性概念。

先講“易”。從歷史和理論上講,易在中國的變化理論中具有最為重要的地位。正如孔穎達《周易正義》所講:“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易的歷程,從遠古的伏義到黃帝到夏商周到孔子而定型,凝結了深厚的歷史內容。易具有形而上的本質,桓譚《新論》曰:“宓義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元,而揚雄謂之玄。”易與道、元、玄一樣,都指宇宙本體。易之字形,許慎《說文解字》講了三義:一是蜥蜴,對此高田忠周在比對了甲骨文之後說,易蟲即龍。易與龍,同物異名。將此說放進上古歷史,易就與上古各族在互動中而產生的影象觀念融和關聯起來,也與龍總以太極曲線的方式出現相契合。二是上日下勿,勿是天上的雲氣。日以太陽執行象徵整個天上星辰的執行,勿以雲氣象徵宇宙的深度,因此,易代表宇宙的運轉規律。段注又講,勿也被解釋成“從旗勿之勿”。這樣“易”即上古儀式中地上帶旗幟的中杆與天上太陽的組合。天地人的規律都在這一易的組合中體現出來。三是許(慎)文段(玉裁)注都講,也為漢代學人共識的日月為易。雖與上古字形不合,而易下部也被釋為“夕”,其代表的含義與月相通。日月為易,突出了天地陰陽轉換。其義與日勿組合一致。以上諸義中,日勿組合最具中國思想之神髓。其他諸義亦在中國思想的範圍之內。而易的思想,正如鄭玄《序易》所云:“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可以說,中哲從本體論來講運動一變化一生滅的思想,集中地包含在《易》之內容和“易”這一語彙的一詞三義之中。

易之“不易”,即宇宙運動變化的基本法則是不變的。在上古是以伏義為象徵的“筮”的法則。在三代,是以文王為代表的“卦”的法則,在先秦是以孔子為代表的_陰_陽的道的法則,在兩漢,是氣、陰陽、五行結合在一起而構成的宇宙萬物之運動一變化一生滅的總體法則。易之作為宇宙法則的不易的一面,主要體現為:易是宇宙的本體,前面講了易即道,而這道是從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生滅中總結出來的。如調易•繫辭下》所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裡“神明”是一種中國型的宇宙本質。日月為“明”,以日月為代表的天象所呈現的功能為“神,。《荀子•天論》所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神明之德,即日月所代表的天象執行所明示出來的性質。‘情”為生動的現狀。“萬物之情”即萬物運動一變化一生滅的具體現象。有了這“易”中的不易之法則,萬物之運動一變化一生滅就有了規律,就可以把握。

易之變易,主要體現在兩點上:第一,體現為由本體到現象的演化。這是就《周易•繫辭上》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執行,一暑一寒,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秦漢氣、陰陽、五行結合為一個整體之後,易之太極融進氣論《易緯•乾鑿度》引孔子語:“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而四象八卦也與氣和五行相結合,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這裡最為重要的是,由氣、陰陽、五行而來的宇宙萬物因氣而有了不可分割的宇宙整體性。第二,體現為氣、陰陽、五行作為宇宙和事物執行的基本法則,呈現出中國型的運動一變化的特點。以氣觀之,是氣之聚散決定著宇宙萬物的產生與散亡,萬物因氣而生,氣散而亡。以陰陽觀之,宇宙的永珍變化都是因陰陽互動、陰陽消長、陰陽轉換而來o“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物色》),就是從內在的陰陽變化引出自然景色的變化,進而引起人心的變化。從五行觀之,木火土金水關聯到宇宙萬物,色彩之青赤黃白黑,聲音之角徵宮商羽,味道之酸苦甘辛鹹,方位之東南中西北,季節之春夏長夏秋冬,情感之怒喜思憂恐,生理之肝心脾肺腎,神靈之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而宇宙萬物的變化,體現為五行的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氣、陰陽、五行既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可以相互轉換,又呈現由一到二到五到多的相互層級,氣、陰陽、五行主導著、規範著、決定著宇宙萬物千變萬化。

易之簡易,《周易•繫辭上》曰:“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講了簡與易二字相含互持,又各有所重。用現代漢語來講,即簡易和容易。簡易主要與‘‘知”相關,是把宇宙萬物的豐富變化簡化為精簡的哲學原則,即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老子的‘‘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老子•二十三章》)。宇宙萬物變化的簡易概括,既體現在氣之聚散、陰陽為道、五行相剋相生之中,太極圖裡一白一黑,白為陽、黑為陰,陰陽為道;白為虛,黑為實,虛實相生;白與黑以太極曲線相對,呈變化的動態性,乃陰陽消長;白中有一小黑點,黑中有一小白點,為陰陽互含;白由大而小,化入黑中,黑由大而小,化入白中,乃陰陽消長的圓轉性;宇宙萬物,無論大小,無不在太極圖的原則之中,乃宇宙萬物的全息性。宇宙變化的一切原則和方式,都含在這一太極圖中,這就是“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周易•繫辭上》)。經過了理之簡易,把複雜的關聯弄清,直接抵達事情的本質,操作和實行起來就很容易。簡易是分析,由之得出其內部變化的原理;容易是實行,按原理而順利地得到變化的本質,因“化”而‘‘變”,應“運”而“動”。在宇宙大化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之四義:不易、變易、簡易、容易,其內在精神在於“通”。易可析為四義,但四義一以貫之,所謂‘‘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周易•繫辭上》)。

再講“行”。行,甲骨文為“Hh”,指道路,又指在道路上的執行。道,是以頭部(_些字加上了腳)象徵生命體在道中執行。行與道,強調的重點不同,其義相通。道字的路中,有一行走之生命(初為神後為人),行字的路中,空無一物。道的境界是無,行之無,正是道的境界。正因為是無,可以省約事物的具體性,直抵本質,因此,中國哲學把宇宙萬物都歸於五行。因為是無,可以容納一切的有,因此五行是宇宙萬物本質的總括。特別是那些無法具體所指的東西,比如西方,不僅是方位,還包括方位中的事物,但知道了西方屬金,對西方的理解,就達到了本質。中國的五行,不僅是萬物的基本性質,也是萬物的執行,還是萬物在執行中的相互作用和自我實現。因此,行包含著三個義項,一是事物的分類,即把萬事萬物都分為五種基本性質一金木水火土,即五行。這裡,行列、行業、行當,都是從分類上講,但一切分類最後都歸到五行。二是五行在宇宙大化中的執行。包括五行在各自的道上執行和五行在執行中的相互作用、相互消長、相互轉化。三是本質的具體化,體現為實行、履行、踐行、行動、行為,即五行的基本性質和執行規律在宇宙萬物的運動一變化一生滅中具體地體現出來。因此,行是以上三者的統一,既是作為萬物基質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行,又是五行在宇宙大化中的執行之行,還是宇宙具體事物的運動變化在按照五行的執行原則進行的踐行之行。

中國的基本概念易和行,一方面有一種詞語的外部擴充套件,易,擴充套件為太極、陰陽、乾坤、八卦、通變等等;五行擴充套件為金木水火土、相剋相生、旺相休囚死,這一種語彙的擴充套件是無邊際的,無物不可入,可達宇宙全體,呈現了中國哲學的整合性特徵。另一方面是詞彙自身的意義擴充套件。易之一詞,擴充套件為不易、變易、簡易、容易,這四義再與其他詞關聯起來,比如不易與道、玄、一等,變易與通、化、轉等,簡易與簡潔、簡明、簡要等,容易與方便、便捷、直抵等。行之一字,擴充套件為五行、執行、踐行,這三義再與其他詞關聯起來。這裡語彙的自身擴充套件和語彙擴充套件的無邊性,最具中國哲學之特色。

二“變”和“化”的展開

易和行主要是從本體到現象講變化的規律,變與化則講變化的兩種基本型別和同一變化的兩個基本方面。從變化的兩種基本型別來講,變是指看得見的變化,化則是指看不見的變化。而變化的兩種型別,又是由中國人所理解的宇宙和事物的基本性質而來。從易的觀點來看,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陰陽的諸多性質之中,一個很具有中國特色的性質就是虛實,陰為虛而陽為實。不過中國的虛實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看得見的實為陽,看不見的實為陰。二是在看不見的虛中,又包括從外看不見但裡面可定位的實體和從外看不見裡面又難以定位的虛體。如人體看不見的內部的脈與血是實,而精氣神為虛。如器物,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老子•十一章》)這裡車轂、陶器、房屋,一方面實體部分的內部,如車轂內部的鐵的實體,陶器內部的泥的實體,門窗內部的.木的實體,因在內部不可看見而為陰,是虛,為實體之虛。但老子要強調的不是實體之虛,而是車轂、陶器、房屋中間的虛體之無。正是車轂、陶器、房屋中間的虛空部分,使之成為這一事物。而這三者的中間之虛空,在於具體事物與宇宙整體的聯絡,有了門窗的虛空,房屋內部之氣與天地宇宙之氣才有了具體的交流。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這裡講的,一是任何事物都由陰陽兩部分構成,二是由陰陽兩部分構成的事物,關鍵在於使一事物成為這一事物的最佳狀態(和)的“衝氣”。所謂衝氣,即陰陽之陰中的虛體部分之無,即此物之氣與天地之氣相連的部分。正如明人唐順之《書河圖洛書》曰:“衝氣也者,所謂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這樣,中國人所謂的事物的結構,實際上包括:外部之實與內部之虛,在內部之虛中,又包括虛中的實體和虛中的虛體。以上是從事物的單獨個體看,從事物的廣闊整體看,在天地中,天為虛而地為實。在天之中,日月星辰為實而廣大空間為虛。在地之中,山為實而水為虛。在人之中,骨肉肌膚為實而精氣神為虛。整個天地之中,日月山河為實而氣為虛。總之,中國的氣的宇宙而來氣化萬物的特性,也就是老子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的特性。這裡,一是氣,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相合且內含著與宇宙之氣相連的事物之氣(衝氣),三生萬物者,即宇宙萬物莫不由之而成。而一切事物莫不由上面講的三個結構所組成:外面之實(陽)、內在之實(陰)和內在之虛(無)。而老子此話中的三個“生”“生”者,由氣而生,氣化萬物者也。

理解了中國人所謂的宇宙和中國事物的虛實結構,中文的變化何以用變與化這兩個概念來表達,就清楚了。變指看得見的可計算的變化,包括外部之實(看得見且可計算)。化是指看不見且不可計算的變化,主要指內部之虛,而且此虛與宇宙之氣相連。內部之實,屬於陰,它看不見但通過一定手段可見且可算。一方面與外部之實相連,另一方面與內部之虛相連。由於中國對事物的劃分,不用一條明晰的界線,而在界線上採用模糊方式。從其看不見而言,是化,從其通過一定方式可計算而言,是變。從總體屬於內部之陽來講,是化,但在內部本身的虛實比較中,可以用變。總而言之,中國的變化,是建立在中國型的具有虛實結構的宇宙和事物上的。變化既是宇宙和事物變化的整體性描述,又顯出了在整體變化中的區別。其特色,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予以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