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師在文學教育時應強化重點

才智咖 人氣:5.18K
高中語文教師在文學教育時應強化重點
 【摘要】當前,文學教育是高中語文教育的熱點、重點和難點,教師在進行文學教育時應強化人文意識,把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強化精品意識,選取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魅力的優秀文學作品;強化審美意識,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強化創新意識,激發學生想象思考能力。
  【關鍵詞】文學教育;人文意識;精品意識;審美意識;創新意識
  
  新《課標》對文學教育的教學目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闡釋,對照新《課標》,我認為教師在進行文學教育時應主要強化以下幾個意識:
  
  一、人文意識
  
  語文作為教育的重要學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質特徵。在教育這項龐大的樹人工程中,文學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關於“人”的生活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它在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其健全人格、培養其人文素養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教師,在文學教育中應強化人文意識,把握“人文”內涵,關注學生需求的多樣性和心理的獨特性,把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如教《失街亭》時,我把學生分成蜀軍、魏軍兩部分,讓學生扮演諸葛亮、馬謖、司馬懿等角色,來個“街亭失守”場景再現,然後讓學生著重探討三個問題:馬謖貌似合理的“憑高臨下”、勢如破竹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為何行不通?諸葛亮該不該殺馬謖?街亭失守,誰之過?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討論明確:“憑高臨下,勢如破竹”只適應短期作戰,得鼓足全軍將士勇氣,司馬懿圍而不攻,做出久戰架勢,很易瓦解蜀軍兵心;項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別無選擇,是客觀情勢所逼,自然將士齊心,竭力拼殺;馬謖山頂紮寨,主觀上自掘墳墓,等魏軍斷汲水之道,將士埋怨主將指揮失當不及,豈有心思拒敵?學生通過分析,更能明瞭馬謖死守教條、不知變通的可悲。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懂得,“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並不一定都對,關鍵在於“過”的大小、輕重。對第三個問題,王偉同學寫下了《失了本性——由貓想到的》,認為馬謖不過是諸葛亮豢養的一隻貓,很有見地,文章也被《考試報》收錄。這堂課學生既參與了體驗,分享了人物的甘苦,同時也通過合作、交流,主體性得到展現,對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人格修養也加強了。
  
  二、精品意識
  
  當今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其間有高低粗細優劣之分。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魅力的優秀文學作品,猶如“晶瑩的寶石”,“豈但給你一點賞美的興趣,並將擴大你的眼光,充實你的經驗,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發展”(《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相反,那些充斥了暴力、凶殺、色情、鬼怪的不良讀物只會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高中生由於心理髮展正處在成熟前的動盪期,既蓬勃向上、精力充沛,又容易衝動、好走極端。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課外文學讀物要加強引導,切不可因為學生的興趣而害了學生。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塑造了與自然抗爭的不朽硬漢桑地亞哥形象,並且揭示了“人可以被戰勝,卻不能被打敗”的永恆哲理,因而應該向學生積極推薦。相反,最近美國作家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甚囂塵上,儘管作品情節曲折,富有探險意味,但是由於具有渾厚的宗教背景、神祕的解密氣氛,瀰漫著一定的血腥意味,所以教師要正確導向,千萬不要推波助瀾。
  
  三、審美意識
  
  審美教育最早由席勒提出,他的基本觀點就是:感性的人只有經過審美教育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完美全面的人。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時期,強調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新《課標》提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緯度目標,實際上就蘊含著美育目的。在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學生在接受文學作品的薰陶過程中,可以體味到語言美、藝術美、作品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從而陶冶情操、抵制邪惡,在享受美的基礎上探索美、創造美。例如,教讀王維的《山居秋暝》,可以讓學生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勾勒出詩中描繪的圖景,體會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色彩美、意境美;品讀王勃的`駢文《滕王閣序》,要讓學生反覆誦讀,領悟其詞藻美、音樂美;學習聞一多的《死水》,要讓學生懂得詩歌的結構美、建築美;鑑賞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節奏美和情感美等等。
  
  四、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之本。對於文學教育而言,同樣離不開創新意識。往往教師選擇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課本,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且看下面一篇獲得全國一等獎的《雷雨》教學片斷“洋火”:
  (投影:“洋火一”)
  樸:(忽而)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
  請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與課本原文有什麼不一樣?(頓)對,“是的”後面遺漏了一句話。
  (投影:“洋火二”原文)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1.提問:這段對話的具體情境是,周樸園問:“三十年前你在無錫嗎?”答案很明確:“是的。”按理說,回答只需兩個字就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麼還要加上這樣一句話呢?此處會不會是曹禺先生的一處失誤?(生1答:魯想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實身份。生2答:意在喚起周對往事的回憶。)
  師明確:①有意識:魯主動以無錫引起對話,希望這場有關往事的談話能持續下去,提出30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以勾起周的回憶,引發新的話題。②無意識:說話過程中魯的思維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當中。
  2.提問:那為什麼不是別的生活細節,而單單提到“洋火”呢?(生答:因為這一細節在魯心中印象特別深刻。)(師問:僅僅是魯對此印象深刻嗎?)
  (提示學生關注句中的“我們”一詞。投影:“洋火三”,突出“我們”)兩人都印象很深刻。因為,30年前的生活,在魯、周心中,記憶最深的就是他們兩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為這樣,魯在說話中自然地用了“我們”一詞。
  3.提問:這一刻,魯的思緒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答:周也一樣)(投影:“洋火四”)從哪裡看出這一點呢?(生答:“沉思”、“沉吟”。)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樸: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4.提問:同學們,大膽設想一下,此刻,由於“洋火”這個生活細節的觸發,他們兩個腦子裡可能浮現出什麼樣的生活情景呢?
  (生1答:侍萍生孩子生病總要關窗,所以室內經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的情景。生2答:魯為周縫衣服的情景。)(師問: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生2答:因為下文提到周的破襯衣。師生一道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臺詞“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後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我們可以想見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繡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學們,我們想一下:一盞油燈,紅色的火焰在跳動著,一位年輕姑娘正在燈下專注地繡花。在她身邊,一位年輕的父親懷裡抱著嬰兒,靜靜地看著她……眼前這幅畫面,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學生自由作答:溫馨、甜美、幸福等。)
  (師滿含深情地)是啊,多麼美好溫馨的畫面啊!想象得出,30年前這段生活,留給魯、週二人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溫馨的記憶。(投影:“洋火五”突出“好地方”)對他們來說,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
  教師從品咂戲劇語言的角度入手,藉助多媒體,以鑑賞五個語言片段為主體構建文字解讀,很有創見,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能讓學生非常獨到地領悟曹禺《雷雨》強大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