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中的情感互動論文

才智咖 人氣:2.22W

[摘要]

幼兒教育中的情感互動論文

幼兒的情感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對幼兒的情感關注與關懷應建立在平等意識的基礎之上。情感互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一個幼兒對不同方式的感受程度也是不同。教育中的情感互動不僅有利於幼兒的情感發展,也有利於教師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

平等意識 情感互動 多種方式.教師素質

一、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美國教育家彼得·薩洛瓦里和約翰·梅耶提出:情感智力是決定孩子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在我國,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幼兒的情感發展,尤其是如何讓孩子自信、自立,如何讓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得到樂趣,顯得越來越受到重視。

情感教育能使幼兒學會了解自己的能力、優點和缺點,從而揚長避短,得到良好的進步和發展,進而更加自信、自立、自律。情感教育還能使幼兒學會觀察和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志、動機、感覺;從而在人際交往中分享他人的快樂與憂傷;這樣的幼兒往往成為群體中受歡迎的人物。

情感教育還將使幼兒獲得情緒的穩步發展。有實驗證明,良好的情緒狀態能引起和維持幼兒對智力操作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現代醫科學也證明,良好的情緒,是促進幼兒身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任何物質與飲食所無法取代的。

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決定了情感互動在幼兒教育中的積極影響。

二、教師對幼兒的情感傾注與關懷應建立在平等意識的基礎上。

後現代主義學者多爾認為:“教師無疑是一個領導者,但僅僅是作為學者團中的一個平等的成員,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不應該是知識的灌輸者、行為的約束者、思想的主宰者,而應該是具有“精神指導”和“人格引領”的“首席”。教師不應把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強加給孩幼兒,而更多的應該是想方設法為幼兒提供一種可參考的方法、模式、角度等等。

平等意識還應體現在尊重差異、尊重個性的自由教育中。盧梭說:“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他們應該成為最優秀的“自己”,而不是別人的複製品。教師應接納幼兒間的個體差異,接納幼兒獨特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接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階層的幼兒;並努力成為幼兒的欣賞者,使幼兒在平等、自由、尊重的環境中自信、健康地成長。

只有具有了平等意識,教師才會全心全意地愛她身邊的'幼兒,才能更接近真實地瞭解幼兒的心理需求,給予更及時和正確的鼓勵、支援與引導。而幼兒也會感到老師的愛,覺得與老師在一起是愉快的、自由的,不論在人格、情感等各個方面,都將得到較好的持續發展。

三、情感互動的方式

情感互動的方式有許多種,不同的老師可能會擅長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幼兒對各種方式的感受程度也是不同的。

(一)對情感互動的理解

情感互動,是教師與幼兒圍繞某個雙方需要共同面對的情感問題,而進行的協同式的情感交流。在這一交流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不能有特權和優待;也就是說,一定是平等而沒有壓抑的交流。教師在真誠,信任,尊重,融洽的情勢和互補,互惠,相互激發的環境中與幼兒交流。

(二)情感互動的方式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把溫情、關懷、尊重、認可、愛撫稱為“積極的關注”,並把它看作是人類的普遍需要和自信的源泉。情感互動方式的多樣性、幼兒感受的不確定性,促使教師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必須時刻關注幼兒的各種反應,以此來判斷交流的意義是否值得肯定。

1.對話

對話是情感交流中最直接或最常用的方式。在幼兒方面,對話能向老師尋求幫助、指導、合作;在教師方面,是理解、指導、教育幼兒的良好契機。

一個小朋友正在拼插雪花片,老師輕輕地走過去,說:“你想做個什麼呀?看起來很好玩的!”他聽了十分高興,一臉驕傲地把那個東西舉了起來,“一把劍!”說著,他還揮舞了幾下。

老師試探著對他說:“你這把劍真的棒極了!能借我玩一會兒嗎?”他非常堅決地說了聲“不”。老師再一次請求,他乾脆置之不理。

於是,老師決定換一種方式,“那這樣吧,我不要你的了,你幫我做一個,怎麼樣?”他竟然一口就答應了。

他很快就做好了另一把劍,老師馬上表揚:“真厲害,這麼快就做好了。我太喜歡了,謝謝你!”

那些在一旁觀望的小朋友見到這樣的情景後,都跑過來要他做一個給自己。

他有求必應,忙得不亦樂乎!

……

對話交流中,教師要首先學會傾聽。因為教師的認真傾聽,是對幼兒的最好鼓勵,將使他能夠繼續地說下去。這不僅使他今後更樂意向教師傾訴,同時也增進了師生雙方的信任和理解,建立更融洽而和諧的關係。

在交流中,教師要非常有耐心。由於一些幼兒的語言智力發展有限,語言表述可能不清楚,語言的理解也可能不是很準確;教師應耐心地鼓勵他勇敢地、努力地、不斷地嘗試,而不能夠粗暴地打斷或拒絕。教師的過激反應會使幼兒產生困惑、膽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狀況,甚至對教師產生敵意。

在交流中,教師要謹慎使用批評的語言。美國心理學家馬爾茲認為,絕大多數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成功與失敗、屈辱與榮耀,特別是童年時的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那些能力較強的幼兒,常常能夠獲得成功的積極體驗,很少產生過分沮喪和自卑;而那些能力一般和發展較為落後的幼兒,成功的體驗比較少,自尊心容易受到挫傷。教師在判斷幼兒行為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幼兒的自信和自尊。不要盲目地妄下結論,而應清楚地瞭解事情原委;不要只盯著幼兒錯誤的地方,一味地指責;不要使用嘲笑諷刺等過激的語言;不要不擇時機地批評…批評之後要告訴幼兒,教師對他的感情依然存在,教師的批評是針對他的行為而不是他本人。

2.行為溝通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人的擁抱、撫摸、微笑以及親切慈愛的語言,不僅使幼兒感到安全,對世界產生信任,而且感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充滿信心地、愉快地探索世界。有時,教師某個動作或是表情就能取得特殊的效果,不但能引導、改變幼兒的情感發展,還能成為幼兒模仿的目標。也因此,教師要注意控制自身行為的表現傾向,一定是有利於幼兒的情感發展需要的。

有一個新生,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裡,也不喜歡跟別人說話,顯得特別孤單。老師便主動地、經常地去摸摸她的頭,拉拉她的手;每一次跟她談話的時候都會笑盈盈地…

慢慢地,他開始信任老師了,這是溝通的第一步;接著,他願意去親近老師了;最後沒過幾天,他就能很自然地跟老師說話了。

……

有一些幼兒或者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或者因為膽怯、害羞等情緒的影響,不能或不願對話,而用某些動作和行為來表達,因此,教師也應從行為上給予關懷。教師要善於從幼兒的行為中感受他的情感世界,讀懂他的喜怒哀樂、需求和願望,同時也用同一方式來給予迴應。

因為行為和動作的表達及表現不會象語言那樣顯得直接、清晰,所以常常會有一些誤會,教師在細緻觀察並不斷嘗試的同時,應鼓勵、支援、幫助幼兒不要放棄機會,努力地、勇敢地、多次地去嘗試。

3.合作體驗

合作可以理解為,教師和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協調行為。合作中的情感體驗包括分享快樂與憂愁、同情與支援、調節糾紛等等。

某種情感一旦被許多人所共享,它就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個人情感,而成為群體共有的情感,它會使積極的情感更強烈,消極的情感逐漸淡化。

同情與支援總是建立在理解與寬容之上的,通過這樣的情感合作,能讓孩子學習克服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在同情和支援他人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情感認識。

解決糾紛是達成共識的一種途徑,也是幼兒情感發展的一種動力。它有可能成為特殊的凝聚力,幫助營造更緊密、融洽的師生與生生關係。

4.環境關懷

讓幼兒通過主動參與環境創設來獲得身心的和諧發展,已經成為幼兒教師的共識。在創設的過程中,幼兒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凝聚與他們所操控的物品之中。一方面,教師能夠從語言、行為中清楚瞭解幼兒情感的發展方向及趨勢;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設定特定的主題環境,啟發和幫助幼兒某種情感的建立、表現、持續發展。

5.鼓勵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互動

如果說,教師與幼兒之間存在不平等的隱憂;那麼,幼兒與幼兒之間就是敞亮而平等的了。幼兒與幼兒之間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和動作,就能讓彼此“心心相應”,他們之間的默契程度,是教師與幼兒之間很難達到的。幼兒之間的影響也是深刻而輕而易舉的。

菲菲早上入園的時候哭了,老師請兵兵去哄哄她。

兵兵接到“任務”非常高興,馬上先去拿了紙巾幫她擦眼淚,一邊擦還一邊說:“不要哭了,你不要哭了嘛!哭是沒有用的!”擦完眼淚之後,兵兵又去拿了一個娃娃放在她懷裡,然後拉著她坐下來說:“你把它抱著玩一下吧!你要是再哭,它都不跟你玩的!”菲菲立刻不哭了。

老師抓住時機,走過去對他們給予了鼓勵,“你們要是有什麼不高興,不但可以告訴老師,還可以說給別的小朋友聽,因為大家都可以給你幫助。”

……

因此,幼兒與幼兒見的情感互動具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尤其在教師與幼兒間的互動出現障礙的時候,其他幼兒的介入和參與,會使情況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實現教師的預期效果。

四、情感互動在教育中的積極影響

情感互動對幼兒的積極影響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而對於作為互動中另一個

主體的教師來說,其意義同樣值得關注。

對情感互動的積極作用的期望,促使教師必須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因為只有善良才能啟發善良,只有自信才能引領自信。教師只有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與修養,讓自己先成為一個自信、善良、寬容…的人。

它還促使教師不斷地學習和提高各方面的表達、表現能力,以便在互動中及時選擇最有效、最易理解、最方便的形式。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迅速準確地收集幼兒的各種情感資訊,感受幼兒深層而全面的情感狀態。要做好這些,教師不但要有敏銳的觀察、細膩的感受,還要有縝密的思考,這又有賴於教師各種教育知識、技能、經驗的積累和運用。

積極的情感互動,為教師和幼兒提供了同樣的發展機會,他們在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彼此投入的情感活動中獲得了雙贏。

參考文獻:

1.金生 著.理解與教育.科學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加登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慧.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

3.何莒安,楊淑淑.教育活動中的師生對話.學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