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探究教學中的問題意識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9.66K

【摘 要】數學教學中,探究教學已經逐漸成為時下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探究,就是在探索“為什”的答案。學生有“為什麼”,老師也有“為什麼”。老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教學相長,教學任務在共同的探索中,循序漸進。

淺談數學探究教學中的問題意識教育論文

【關鍵詞】中學數學 探究教學 問題意識

中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數學教學中,發展思維是培養能力的核心”。而發展思維能力的出發點和歸宿則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條件。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只有當個體活動感到需要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的時候,思維才算真正啟動。探究教學中的問題意識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問題是思維的起始,是思維發展的產物,沒有問題就無法展開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問題”滲透於備課、教研及課後反思中,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1.在備課時要多問“為什麼”。在鑽研教材、研究教法時,教師不要完全跟著教材編寫人的感覺走,要有獨立的見解,不要過於迷信編寫教材的專家和權威,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敢於多問自己“教材還可以怎樣處理效果會更好?”,“還可以怎麼教更適合我的學生?”。

2.在教研活動中要多問“為什麼”。在閱讀別人的文章,聽其他教師的講課,聽教育專家的報告等活動中,也要敢於多問。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被動的全面接受,而要批判性地加以吸收。不要過於迷信權威。

3.在教後反思中要多問“為什麼”。羅增儒老師說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正是由於教學的無盡性才使教師們永無止境的研究下去。每節課後,教師如果能認真反思、多問,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

二、教師之間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教師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科研意識,教師之間要開展豐富多樣的教研活動,在教研組甚至在整個學校內要形成學術氣氛濃郁的科研之風。教師之間要相互探討,相互研究,通過多“問”,使學術討論更加深入;通過多“問”,相互取長補短,真正做到讓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這種“教研相長”的結果,必將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提高,使教學效果更佳。

三、教師要多問學生幾個“為什麼”

“學問學問,要學要問”。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善於利用教學的各個環節,不失時機地提出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提問時要注意火候和分寸,要適時、適當,講中帶問,問中帶誘,引導學生思考“還能夠是什麼?”,“還可以怎麼做?”……不要把學生的思維限定在“一”上,而是努力使他們去探索“多”,從而克服思維定勢對思維的消極影響,引發學生的變異性、深刻性、靈活性。學生一旦對問題產生了興趣,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及時、主動地把握所提出的問題。這實際上是把分析問題的責任交給了學生,從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教師通過多問學生“為什麼”,有效地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掌握,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獲取知識和方法,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解答教師的問題中,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不人云亦云,敢於另闢蹊徑,勇於探索,使他們體味到成功的喜悅,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數學素質上向較高層次邁進。

四、學生要多問學生幾個“為什麼”

要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使學生始終處於再創造、再發現的狀態。當學生中出現不同的看法、想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爭辯,出現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進而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學生之間的互相補充,互相修正,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創造的主人。在不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他們數學研究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意識”,學會分享他人的成果,為他們將來走上社會成為當今社會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五、學生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要由學生本人把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主動探索的天性,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問自己“為什麼”,可以利用讓學生寫“學習小結”、“數學日記”等方式,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問題,自己思索解答。還可以在學生中開展撰寫“數學小論文”的活動,展示學生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由空間,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

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讓學生多問自己“為什麼”,讓他們有數學知識為我所用的感受,以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使學生體會到發明創造並不是科學家的專利,經過自己的多次努力嘗試,也可以達到的。在他們體驗成功的同時,增強他們勇於探索、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探究教學中要時刻貫穿問題意識,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既能做到“以教促學,以學促教,教學相長”,又可使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欣賞,學會借鑑,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個性,達到“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人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