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兩個社會的哲學底蘊

才智咖 人氣:3.28W

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落腳點”應該是共產主義或者無產階級,如何初探兩個社會的哲學底蘊?

淺談兩個社會的哲學底蘊

當前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分析較多,因為提綱言簡意賅,容易引發歧義的地方的較多,尤其是對《提綱》中第十條的解讀,歷來存在多種不同見解。筆者查閱資料發現,針對《提綱》的解讀多數集中在改變世界或實踐觀的角度上。第十條提綱——“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這一條結論性語句中提出了兩個社會的劃分,但對這兩個社會的內涵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第十條的內容不僅是對費爾巴哈思想的總結,同時也是馬克思對新舊唯物主義認識的昇華,這一認識也是同時期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鍵內容的縮影。所以,筆者認為,對於這一條的理解和解讀也是極為重要的。

一、市民社會

1、來源

作為通俗詞彙的市民社會可以指代多類概念,如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的概念在漢代就出現。在以西方為中心的西方哲學中,市民社會指代城市居民組成的組織,資本主義進入快速發展期後,市民社會用來指代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組織。黑格爾對市民社會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市民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政治共同體的發展,進而形成了國家。馬克思在分析剩餘價值的形成中,將市民社會理解為資產主義社會。

2、涵義

關於“市民社會”這一表述的釋義有很多。在古代西方指市民的共同體——國家,指政治社會。在亞里士多德那裡被用來翻譯“koinonia politike”,即政治聯合體。麥金太爾在對黑格爾的解讀中,認為黑格爾沿襲了古羅馬時期對市民社會的解讀,“用它來命名那些社會、經濟與法律的關係”。這是黑格爾國家概念的源頭。

但是《提綱》批判的主要物件不是黑格爾,而是費爾巴哈。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以下簡稱“費”)的批判主要是針對其機械唯物主義。馬克思對費的哲學是有繼承的,尤其讚許他對上帝存在的批判。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批判有兩個語境,一個是哲學本質論語境,一個是剩餘價值論語境。隨著馬克思本人思想的逐步深化,這一術語的內涵也隨之變化。在哲學本質論語境中,它絕不單獨指某個階級社會,也並非單純指某個人的某種關係。在《提綱》產生的年代,馬克思通過閱讀費爾巴哈,總結出批判費爾巴哈的十一條見解。《提綱》中對費爾巴哈的批判是哲學語境的,費爾巴哈主要成就即致力於對宗教本質的批判。他認為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意識的延伸,上帝只是人的意識的產物,而非真實的存在。在對宗教本質的批判中,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加以闡述。他認為:“人的本質是肉體的存在以及理性、意志、心等。”這種理解顯然具有原子論的缺陷,忽視了人的社會性。

對於費爾巴哈的片面認識,馬克思有清醒的認識。批判費對人的本質的實踐觀,也是《提綱》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馬克思在《提綱》中所提到的市民社會更重要的是偏向解釋人的本質以及人的實踐的體現。1945年後,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基礎絕不是直觀市民社會或脫離了社會關係的單個人,因為這正是馬克思思想前進道路中所要批判和摒棄的。理解市民社會就必然要結合每一個階段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判斷它的應有之義。而馬克思在創作《提綱》這一階段的思想顯然是針對費爾巴哈和黑格爾對社會的理解而言的。通過對兩個前輩的繼承和批判,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是單個原子式的、追逐私人利益的個體組成的組織,是資本主義發展後的產物。

3、市民社會代表的是經濟人

市民社會具有很強的資本主義經濟人性質,經濟人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斯密的《國富論》中,經過韋伯等人的闡發,被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異化人的典型形態。經濟人只具有經濟理性,會因為追逐經濟利益而放棄人的其他本質,或者說經濟人雖然會利用人的其他特性,如感情、善良等,但最終目的仍舊是經濟利益。費的市民社會中的個體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的。雖然他並沒有就其所批判的人的本質加以具體定義,但舊唯物主義下單個原子式的人,很明顯具有經濟人特徵。

費對存在決定意識是有清醒認識的,這也是其批判宗教的根本立足點。馬克思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論斷借鑑了這種唯物主義的態度,並有意從市民社會的基礎來構建其市民社會的實踐觀。馬克思對費的批判不僅僅是關於其對人的本質的片面論斷,還有因此而形成的社會實踐觀的論斷。正因為費認為人的本質是肉體加上理性等屬性,才引申出他對人的實踐的產物——社會的片面認識。費的市民社會只不過是單獨的追逐個人生存空間的具有經濟理性的人,這種市民社會下的人只具有單純的生存本能,而缺乏整體性的聯絡。馬克思認為人是屬於人類中的人,即社會中的人,這些人並不是原子式樣的個體,而是有廣泛的聯絡的。因此,馬克思對因費的哲學得以建立的市民社會顯然不滿,認為是舊的.唯物主義,是需要批判的物件。

二、人類社會

1、涵義

根據一些學者的分析,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落腳點”應該是共產主義或者無產階級。因為結合舊唯物主義的落腳點是資產階級觀點,新唯物主義人類社會應該就是指真正的人所存在的那個社會,那麼應該就是無產階級完全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建立在對黑格爾等哲學家理論的批判繼承之上的。古典哲學家希望哲學能夠闡述所有研究物件,而並非只能闡述一類現象的哲學。馬克思當然也不會將自己的哲學建立在只能闡述部分社會實踐的基礎之上。因此,馬克思希望解釋的人類社會不會是某一類人的人類社會,而是所有人的人類社會,尤其是在批判費的《提綱》中。費試圖解釋的人的本質本意不會僅僅指代資產階級,同樣,馬克思基於費邏輯的人類社會的認識也是基於無差別的人的。因此,馬克思所指的新唯物主義下的人類社會是現實社會,不侷限於特定階級,也不侷限於特別的國度或者特別的社會發展層次特徵。馬克思關於社會人的本質的論斷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只是人分析剩餘價值理論中時,馬克思研究的基礎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之上的。在《提綱》中,馬克思提出的人類社會的概念主要是基於人的本質論基礎上的。2、新唯物主義所啟發的物件

既然人類社會終極目標是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解放,那麼到底是什麼人能促成全人類的解放?解放後又要成為怎樣的人呢?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強調政治生活,看到的是孤立的個人;費看到的是宗教中異化的、抽象的人;而馬克思認為,無論政治生活還是宗教生活,均是人本質的異化。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基礎均是經濟人,這樣的人追逐私利,導致了資本主義人剝削人以及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為了批判這種市民社會,必須迴歸人類社會的本質,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解釋人類社會。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賦予的,每個人均是處於普遍的聯絡中的,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人類社會也應該有聯絡的紐帶,共同財產是他們之間最好的紐帶。

新唯物主義雖然建立在普遍意義的人類社會之上,但它又具有對“市民社會”改造的目的。這種改造的動力顯然不是來自“市民”,而是人類社會中的人。因為馬克思提出了利用共產主義來改造“市民社會”的過往,這樣的人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雖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同處於市民社會之中,但它本質上是勞動的,是創造財富的,沒有除自身肉體之外的私人利益,只有這一階級才代表了普遍利益。相反,他是要強調處於這種環境之中的人,這時的人是歷史的、具體的、被當作主體的進行實踐的人,是實現了自身解放和自由,並消滅了自身階級的無產階級人民群眾。

TAGS:淺談 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