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孩子尋找分享的快樂

才智咖 人氣:2.35W
如何幫孩子尋找分享的快樂
【摘要】分享意識的建立是緩慢的,循序漸進的。家長要時刻牢記住,只有孩子從一個分享行為裡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這個分享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行為,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識。
【關鍵詞】家長;孩子;分享意識;引導

【Abstract】The share consciousness’s establishment is slow, proceeds in an orderly way. The guardian wants to keep firmly in mind frequently, only then the child feels from a share behavior to oneself takes to other people’s joy, as well as joyful takes to own joy because of other people, this share behavior is the share behavior in the true sense, the child can establish the healthy share consciousness truly.
【Keywords】Guardian; Child; Share consciousness; Guidance

經常會有家長提到,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識,特別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允許小朋友動自己的玩具,或者不肯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糖果,就會緊張的不得了,認為自己的孩子太“獨”了,有獨生子女的霸道毛病。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家長犯了操之過急的毛病。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識,建立我、你、他的關係,然後再經歷物權關係的建立過程,並在社會交往實踐中逐步感受到與人分享的快樂之後,慢慢建立起來自覺的分享意識,整個過程需要歷時幾年。也就是說,對於不到兩歲的寶寶來說,他拒絕與他人分享食品或玩具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狀態,事實上,他對於自我、他人的關係要到兩歲左右才能初步建立。最明顯的徵兆是在兩歲左右,他的語言中開始出現我、你這樣的人稱代詞,開始的時候還會“你我”不分,出現若干混亂,不過很快他就能搞清楚自我的存在,與他人、與環境的對立關係。在這個基礎上,.他逐漸建立物權的概念了。
在這個自我建立的過程中,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一個自覺的行為。作為家長,往往不需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就會發現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為。比如這個時候的寶寶,有時會把好吃的東西往家長嘴巴里塞,有時甚至是從自己的嘴巴里摳出來塞進媽媽嘴裡,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進家長手裡以希望家長可以陪他一起遊戲,其實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為的萌芽。對於這些動作,家長可以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加以鼓勵和讚許,但應儘量避免呵斥和漠然處之。事實上,在孩子最初的成長,家長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秒美妙的親子時光,就是對孩子最早的分享啟蒙。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家長,他們似乎在不斷地“測試”孩子是否大方,總是不停地問,“餅乾給奶奶一塊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給她,她又不要了:“乖吃吧,奶奶不要,奶奶逗你玩呢!”這不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而是在扼殺孩子的分享意識。分享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外人對這個孩子的評價是大方不摳門,並因此而博得他人的好評,而在於孩子能從分享這個行為中和他人構築友善和諧的關係,體會到人與人良性交往中所擁有的快樂,從而達到心靈溝通的美好感受與滿足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故此,讓孩子從分享行為中獲取到快樂就變得十分重要。在逗弄孩子以檢測其能否分享的過程中,孩子的分享行為得到的卻是一種被欺騙,而不是對方因為他的分享行為而感覺到愉悅的分享結果,久而久之這種不斷的刺激會造成孩子的分享行為本身喪失愉悅感,從而破壞孩子正常的分享意識建立。因此,如果家長想通過主動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識,就一定要讓孩子能從你的反應中,看到他分享行為的結果——你感謝他的行為給你帶來的快樂。
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和物權概念後,他們開始在社交活動中學習自覺的分享。在這個階段,父母往往開始焦急於孩子何時能自覺與小朋友分享,從而達到和他人和諧相處。然而在這個階段往往存在著幾個誤區,常常阻礙了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
TAGS: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