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資訊化管理模式創新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1.76W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路技術不斷髮展而產生的新媒體概念及技術組合,進一步顛覆了資訊傳遞的方式、方法以及內容。移動網際網路覆蓋度的提升、智慧手機的逐步普及、APP軟體的層出不窮,就是新媒體時代到來的最真實反映[1]。同時,新媒體環境本身也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過程中,其強大的執行服務體系使得資訊化產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高校圖書館作為服務在校師生的尋求知識、獲取資訊的職能部門,其發展方向必須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因此,如何推動新媒體技術與高校圖書館資訊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融合,並以此來提升高校圖書館的資訊化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使得廣大在校師生能夠更加便捷地享受到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豐碩成果,已成為高校圖書館資訊化建設的重要方向[2]。

高校圖書館資訊化管理模式創新研究論文

1新媒體的基本特點

“新媒體”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Goremark提出,其核心概念可以總結為:“運用數碼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移動終端技術,通過各種型別的通訊傳播渠道等,配合家用PC裝置、行動電話、數字電視機等終端裝置,面向無特定使用者提供各種型別資訊服務的傳播方式和媒體形態。”新媒體是在資訊化大潮中形成的新的別具一格的媒體形式,如入口網站、電子郵箱、搜尋引擎、虛擬社群、網路遊戲、部落格、數字化雜誌、數字報紙、移動電視、行動網路、數字電視電影、觸控媒體等都屬於新媒體。相對於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刊、網際網路,新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主要以數字技術形式出現,傳播過程中常常打破了媒介之間的壁壘,消融了介質之間、地域之間、受眾之間的界限[3]。具體來說體現為以下4個典型特徵。

1.1資訊傳播內容的不斷豐富

資訊傳播內容的層出不窮可以看作是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最重要變化之一。對於使用者而言,新媒體門檻較低,具有基礎性知識的人均能夠成為新媒體的使用者。使用者使用新媒體時會產生更多獨特的內容。原因在於,隨著網際網路絡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每個人都希望藉助新媒體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觀點,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認同,相應地創作內容就比較新穎和前衛。此外,有些人希望自己創作的內容具有個性,能夠吸引他人的注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甚至期待成為某一方面的公眾人物。目前較為流行的網路主播行為就是最好的反映。

1.2資訊的個性化定製

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傳統媒體的資訊傳播受眾只能是無指定的社會大眾。同時,資訊受眾也只能被動地接受資訊傳播者所提供的資訊內容。然而,新媒體卻能夠有效地將資訊傳播受眾按照傳播的目的進行精細化劃分,實現資訊的有效傳遞[4]。另一方面,資訊受眾也可以採用新媒體途徑實現自身所需資訊的個性化定製。也就是說,資訊傳播的雙方都可以在新媒體條件下更加精確地滿足自身的需求。

1.3資訊的多途徑流動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資訊傳播者的角色定位不再侷限於傳統思維模式的定義,新媒體使用者既可以是資訊的傳播者,也可以是資訊的受眾。有別於傳統媒體傳播模式下使用者被動接受資訊的傳遞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使用者對資訊的篩選具有極大的自主選擇權利,同時使用者也可以成為資訊傳遞的主體,面向其他使用者或群體進行資訊的傳遞,從而構成資訊的多途徑流動[5]。

1.4資訊傳播的及時性

從傳統媒體釋出作品的方式來看,往往需要進行有效的規劃,從而保證時間和空間的有效性,避免由於時間因素而延遲內容的上傳和展示,然而這樣一來,資訊的傳遞往往要受到設定計劃的限制,而缺乏實時性和實效性。相比之下,使用新媒體技術釋出資訊,具有很強的實時性,不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進行資訊傳遞的效果。

2新媒體對高校圖書館資訊化管理模式的影響

高校圖書館作為全社會資訊傳播的節點之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新媒體環境及其基本特徵的影響,其資訊化管理模式更是首當其衝。

2.1館藏資源主體的改變

長期以來,人們查閱書籍時普遍使用的是傳統圖書館。傳統圖書館中使用紙質文獻向用戶提供服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子技術的進步,新媒體技術引入圖書館,將紙質圖書通過格式轉換形成電子資源儲存在光碟、儲存器等介質中,這些資料資源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進行聲、圖、像的全方位展示,構建成一個全新的數字化圖書館。在數字化圖書館中,使用者可以使用新媒體裝置對所需資源進行檢索,從而更加方便快捷地查閱到資料,而且形式多樣,在閱讀的同時還可以保證閱讀的生動性。相較於傳統圖書館來說,數字化圖書館在基礎執行方式、服務形式以及工作重心等角度進行了全新的架構。

2.2資訊服務方式的改變

傳統圖書館就是將很多紙質圖書收納到一個固定的區域中,並進行合理的整序排列,在特定的時間內向使用者提供使用。但是,對於使用新媒體技術建立起來的數字圖書館來說,可以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將不同性質和內容的電子圖書資源儲存在網路平臺中,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區域隨時查閱圖書資源,不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侷限,為讀者使用提供便利。

2.3館員工作方向的改變

傳統圖書館員的任務就是將採集的紙質書籍通過加工整序排列上架,以方便讀者檢索利用扮演著一個被動的資訊儲存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數字圖書館則可以將相應的電子資料資源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收集、歸納、整理,儲存在網路平臺中,從而提高了使用者的查閱速度和效率。由此來看,數字圖書館館員的工作職責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轉變,由被動儲存者和管理者變為主動的傳播者和服務者,並藉助網路通訊技術及時向用戶推薦相應的圖書資源,達到滿足使用者個性化需求的目的。

2.4圖書館建設與服務評價方式的改變

以往在對傳統圖書館的建設和服務進行評價時,其中一個主要指標就是以紙質圖書量為核心,包括圖書館庫藏多少、使用量多少以及新增圖書多少等要素。然而對於數字圖書館而言,這一評價方式和指標已不完全適用,應當增加電子資源儲存量、電子資源質量、使用者需求量以及使用者實際利用量等指標進行評價。同時,通過電子技術可以實時記錄相應的數字變化,進一步提升評價的效率。

3融入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圖書館資訊化管理優勢

3.1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

伴隨著網路技術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滿足。由傳統紙質圖書向電子化、網路化資源進行轉變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圖書館自身尋求創新的結果。對於數字圖書館來說,為了滿足更多社會公眾的閱讀需求,需要對館藏資源進行不斷的新增和更新,以保證圖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同時,高校圖書館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服務方式,注重網路平臺的維護和及時更新,只有隨著時代和科技進步進行實時更新,才能夠更好地承擔起為社會提供知識資源的職能。

3.2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

新媒體環境下的微信、微博、QQ等資訊傳遞工具可以拉近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使其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彼此間的交流。這些資訊傳遞工具帶來各種最新媒體功能的實現,如視訊聊天、線上圖片傳輸等,更進一步豐富了使用者的生活,而且使情感表達更具資訊基礎。使用者可以利用這些資訊傳遞工具在交流中表達自我感受,並與他人分享自身收藏的資訊化知識和知識積累的經驗。出於使用者追求新鮮事物的心理,使用這些資訊傳遞工具進行溝通交流成為一種時尚追求。因此,高校圖書館在新媒體環境下,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公眾號、QQ群等,可以使面向使用者的資訊推介和服務更具時尚之感,也更容易被使用者所接受,尤其為在校大學生及青年教師所認可[7]。

3.3資訊化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

教育體系指互相聯絡的各種教育機構的整體或教育大系統中的各種教育要素的有序組合。高校圖書館可以藉助資訊科技,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保證資源的共享,為教育發展貢獻力量。在新媒體的.影響下,高校圖書館要積極創新,建立更具有資訊化、智慧化的數字圖書館,不僅要將本校圖書館內資源進行電子化轉化,也要和其他學校電子閱讀平臺進行有效關聯,建立一個全面的、綜合的數字教學平臺。資訊化教育體系的有效構建,不但便於高校師生及時有效獲取知識,提高理論水平,也便於師生通過數字資源平臺互動交流,創用CC。

3.4資訊資源的共享共用效果進一步凸顯

資訊化圖書資源平臺的建立能夠將館藏資源藉助網路技術進行實時傳輸、查閱和共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高校資訊化服務體系中搭建一個統一的數字資源平臺,可以有效實現知識資源的共享,實現不同性質不同區域圖書資源的傳輸和使用。同時,數字資源平臺的建立可以實現圖書館藏書資源在不同教學相關部門之間的平行分配,對於不同教學相關部門的建設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4新媒體時代圖書館資訊化管理模式的創新

4.1加強圖書館資訊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高校圖書館要想在新媒體時代進一步完善資訊化管理與服務體系,就必須有與其相匹配的數字綜合化服務環境和服務平臺。就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的方向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強最新數字化技術的引進[8]。通過引入大資料技術和雲端計算技術,可以避免資訊決策的冗餘、重複和不對稱,從而降低和減少決策的風險,可更為直接地滿足讀者即時即地的需求,進而有助於提高讀者對圖書館資訊化管理和服務的滿意度,體現服務的技術人文化特點。另一方面,鑑於當下國內圖書館在資訊化綜合服務平臺上的設計漏洞以及平臺模組過於鬆散的現狀,必須加強資訊化綜合服務平臺內部資源模組在操作使用方面的協調一致,從而使各個模組在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便於讀者使用,進而提高讀者對圖書館資訊化綜合服務平臺的利用率。

4.2推動新媒體環境下“自媒體智庫”發展

當前,越來越多的使用者依託新媒體的資訊傳播優勢和自身的專業知識背景而聚集在一起,構建了專業化的網路虛擬知識互助“智庫圈”。在這一“智庫圈”平臺上,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對當今社會的各領域、各學科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從而實現了資訊的進一步集散和傳播。鑑於此,高校圖書館應當充分把握這一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動向,引導式地組織開展網路虛擬知識互助“智庫圈”的建設,從而推動超越傳統媒體、智庫的新型知識傳播模式的發展[9]。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建立“自媒體智庫”來進一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共時性”資訊需求,從而打破資訊傳遞的壁壘;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自媒體智庫”的資訊彙集優勢,開展專題化討論,從而豐富館藏學術資源的內容。

4.3實現資訊推動的個性化體現和實效反饋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庫建立之後,要著力於實現對豐富資源的有效運用,可以使用官方網頁、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公眾號、QQ群等新媒體渠道向用戶提供資訊資源的推介。首先,高校圖書館在推送資訊資源時要以靈活的、時尚的、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以自己獨特而又新穎的風格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其次,高校圖書館要積極蒐集使用者資訊,並以此為基礎,分析使用者的閱讀需求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定向推送,從而使資訊的傳遞有的放矢。最後,要注重使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工具的統計功能,對使用者的使用量進行統計和階段性分析,及時更新資訊推送的內容和方式。

4.4注重讀者的參與體驗

在高校圖書館現有的資訊化服務模式中,讀者往往是以被服務物件的身份參與新媒體環境下資訊交流。而現實情況是,更多的讀者更加期盼能夠參與圖書館的資訊化建設,而不是僅僅作為被服務的物件[10]。原因在於他們更希望能夠通過參與高校圖書館組織的資訊化建設來實現自我意識的表達與滿足。高校圖書館基於現有的資訊化管理模式所推出的大部分服務功能都帶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是否能夠加入讀者體驗元素非常重要。例如,重慶大學圖書館主頁設定“我的書齋”服務功能,讀者不僅可以將自己所擁有的文獻資料上傳至數字資源庫,而且還可以對其他使用者所上傳的文獻資源進行評價和標註。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圖書館數字化文獻的來源渠道,而且促進了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並使得讀者在與其他讀者的互動交流中得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體驗。

5結語

從當前高校圖書館資訊化建設的過程來看,評價其管理模式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其所建立的資訊化管理模式是否能夠真正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這是高校圖書館資訊化服務的核心所在。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應立足於自身的館藏資源優勢和已有的資訊化服務條件,進一步拓展資訊傳播的空間及實質內容。同時也要積極關注新媒體相關技術的發展動向,充分實現技術創新與管理模式創新的深度融合,擴大資訊服務的社會影響力範圍,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資訊化服務模式,使高校圖書館資訊化服務逐步成為學習型、知識型社會構建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