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工作匹配理論的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分析

才智咖 人氣:1.64W
試論工作匹配理論的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分析


  論文摘要:輔導員是高校思想工作的主力軍,而如何解決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又是提高這隻隊伍戰鬥力的重中之重。根據工作匹配理論的六個方面,工作負荷、控制、報酬、團隊、公平和價值觀詳細分析了導致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對策和建議。

  論文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工作匹配理論 

  
  1 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

  職業倦怠這一概念最早於1974年由美國人弗魯頓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他用“burn-out”一詞來描述從事助人職業的工作者由於工作所要求的持續的情感付出、由於在與他人相互作用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矛盾衝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劇,而最終導致的在情緒、情感、行為方面的身心耗竭狀態,也稱職業枯竭、工作倦怠。職業倦怠的核心症狀包含三個維度,即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很顯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典型的助人行業,同時也是一種壓力情境行業,輔導員是助人行業的從業人員,符合職業倦怠現象產生和研究的前提條件。
   然而由於工作彈性較大和評價考核困難導致輔導員職業倦怠的表徵很難顯現。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很難判斷一名輔導員是否陷入職業倦怠,輔導員職業倦怠的負面效應也不會很快顯現,但當效應顯現時所帶來影響的卻是不可估量和無法挽回。從工作特性不難看出,輔導員工作對責任感和主動性要求較高,需要從事的工作大多是隱性的,如日常交流和關心、關注疏導、思想引導等。一旦輔導員陷入倦怠,很容易進入應付狀態,只將剛性的工作完成,其他無法即時檢查的工作則能拖就拖。表面上任務完成了,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卻荒廢了。

  2 基於工作匹配理論的職業倦怠原因分析

  2.1 工作負荷
  工作負荷的不匹配是指工作負荷過重或個體缺乏必需的工作技能以及個體對工作興趣的喪失。這種不匹配與倦怠中的情感耗竭直接相關。輔導員工作普遍存在工作內容廣、時間長、要求高,壓力大的問題。輔導員的工作物件是學生,因此只要是與學生相關的事都在工作範圍內,而學生工作具有時間連續性和空間廣延性的特點,這導致輔導員工作內容無邊界,工作時間無固定,很容易造成身體和情緒上的疲勞。而從工作要求上來說,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者和引路人,肩負了較高層次的期待和要求,不但需要日常工作上的兢兢業業,更需要思想政治上的高覺悟和人生理想上的高追求,這對於輔導員這個年齡層普遍較低的群體可謂是極大的挑戰。而且學生工作還有突發事件多的特點,任何一個突發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這也成為輔導員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

  2.2 控制
  控制的不匹配實質就是個體的責任大於其權力,當個體感到有責任完成工作卻不具備相應的資源或權力時,就會產生壓抑,進而導致無效能感。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直接者,每當出現教育質量下降,學生問題增多,有人就認為都是輔導員工作不到位造成的,甚至還有人說“從一個學生就能看出他的輔導員是什麼樣子”。輔導員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在校學生的“第一責任人”,並且這個責任是無邊際的。相對於責任的具體和無邊際,輔導員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卻是容易被忽視的。思想政治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不少輔導員缺少必要的工作條件和待遇。不少學校對輔導員是教師還是管理人員的定位還不夠清楚,在職稱評定上也沒有明確規定,那麼資源和權力的缺失就不可避免了。

  2.3 報酬
  報酬的不匹配源於過低的薪酬、社會性報酬的缺失(個體的辛勤勞動得不到他人的認可)、精神激勵的缺失。各高校在對待輔導員隊伍上普遍存在“工作要求高,待遇落實少”的問題,在學歷提高、培訓進修、職稱評定、幹部提拔、收入分配等方面均得不到有力的保障。特別是輔導員在職稱評定上難度大,而道路上的高層職位的短缺,使輔導員上升空間嚴重受阻,從而愈覺得前途渺茫。
  輔導員會將自己付出的勞動與所得的報酬進行自我的縱向比較和與他人的橫向比較,發現自己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引發了對自身職業價值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