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5W

摘要:高中數學作為大學聯考的重要科目之一歷來都倍受教師和家長的關注。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機械訓練導致學生課業負擔沉重,更忽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也很難再滿足新時期教育教學的發展需求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入發展,調整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等都有助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也是廣大的一線教師全新的追求。

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論文

關鍵詞:高中數學;有效課堂;建立分析

在當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痛苦低效,導致教與學的效果都不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學也很難實現。為此,就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則迫在眉睫。本文圍繞高效課堂的建立展開幾點分析:

1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牽引”,儘量少正確“引導”

受新課程理念的影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儘管教師不像過去那樣將知識的結論、答案等直接告知學生,以提問方式引出問題,但是,缺少等待的時間,提出問題後很快就則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將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中來,再在教師的引導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知識點的探究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的教學可能對知識的傳授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後忽視的卻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發展的空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動力完全被抹殺,只能被動地跟著教師轉。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不科學的,也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因此,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建立需要多“牽引”,少正確“引導”,將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的積極性激發出來。

2找準學生的興奮點與興趣點展開教學

當學生對數學學科真正感興趣時,我們就不必擔心他們是否會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當學生對數學學科感興趣後,他們也會真正能聽進教師所講的知識,當學生學進去知識時,課堂教學自然也就有效了。例如,在探討一些數學知識理論時,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實際進行講解,讓學生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並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打心眼裡真正想學、要學,以此來促使課堂教學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3要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展開知識的分析

藉助現代教學技術及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目的是為了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服務的。恰當使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比如利用powerpoint、flash、幾何畫板等製作課件展示知識,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得到享受,同時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數學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探討“函式的圖象”內容時,就可用flash製作《用沙擺演示簡諧運動的圖象》,先向同學們展示函式圖象與生活間的緊密聯絡,再將學生研究該函式圖象的興趣調動起來。用幾何畫板演示振幅、平移、週期這三種變換過程,這種直觀形象地展示形變的過程,使得知識由靜到動,化抽象為具體,學生也能親身參與其中,親身去體驗“形變”的整個過程,促使新知識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4課堂活動方式的變化,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探究式學習

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建立是讓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再達到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提高效率、高效課堂的目的。而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也提出新要求:“數學教學要從實際出發,建立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因此,數學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定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使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昇華成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此,教學內容要多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以及開放性的情境性問題,並適當為學生提供指導,通過精心設定支架,巧妙將學習目標、任務置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認知困惑,進而引起反思,逐漸必要的認知衝突,促使學生加深對新的知識意義的建構。例如,在分析“指數”的相關內容之前,就印度國王與國際象棋的故事展開探究。或者提議讓學生如果能將一張紙對摺38次,我就能順著它在今晚上爬上月球等情境。建立這種趣味性強的情境有助於學生對新知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為新課的順利開啟做好充分準備。教學一旦失去成效,或者少有成效,一切教學改革的目標也都將會落空,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也只能化成幻影。基於此,有效教學實踐研究是新課程改革的基礎與歸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掌握,能啟用學生的思維,收到最佳教學效果。當然,有效教學的策略多種多樣,只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創新,必定活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耀先 單位:河北武邑中學

參考文獻:

[1]盛燕華.高中數學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J].理科考試研究.2014(05).

[2]孫虎萍,廖旻.關於在高中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若干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3(12).

[3]歐陽品林,鍾建新.高中數學課堂展示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數學教學通訊.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