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孝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5W

我們姑不論中國為數千年文化歷史,迄今未斷絕之世界上之極少的國家之一,及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稱美,與中國文化對於人類文化已有的貢獻。但無論如何,中國現有的近於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擺在眼前。……中國問題早已化為世界的問題。……而此問題之解決,實繫於我們對中國文化之過去現在與將來有真實的認識”。

淺談孝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論文

中國,是數千年來文化歷史未中斷的,世界上極少的國家之一。悠悠中華文化,是世界上獨特而燦爛的文化,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文化,“亙古亙今”,一以貫之,連綿不斷,始終在傳承和發展,既不同於早已中斷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亞細亞文明,又因凸顯“重德求善”之特徵,而與“重智求真”的希臘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學文化”,形成鮮明對照,實為“世界奇觀”。

中華文化能延續五千多年,仍生機勃勃的大因緣即最直接的原因和原動力,當屬“孝道”。“孝道”是中華文化數千年,沒有中斷而永續發展之源頭活水。

一、“孝道”,事之本

“敬祖”與“尊天”,在中華文化體系中,是顯具本根性的.理念。故流傳之中華典籍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1],“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生祖,惡出?”。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最基本、最核心的觀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父配天,母配地);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由“敬祖”觀念推出的一個重要倫理範疇,是“孝”。“孝”字,由老字頭與孩子的子組成。老頭在上,孩子在下,上下相連,表血緣的延續承繼關係,禮之以序,不可顛倒,也不能斷失,不然則不為“孝”。“孝親敬祖”、“善事父母”,即是“孝道”。“孝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傳說中的堯舜時代起,就崇尚孝行;春秋以下,成為家庭倫理與社會道德生活之核心,人倫道德的基礎,一切道德的根本,被奉為修身、處世、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寶。故孫中山先生說:“孝是無所不適的道德”,歷代有“百行孝為先”、“百善孝為尊”之說。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與基礎在儒學。儒學始祖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儒學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也在孝。因儒家仁的思想,是從愛親即孝悌引申出來的。儒家經典《論語》中就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新儒學第二代宗師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書中說:“對父母之自然之孝,亦為我與一切生命相感通之開始點。或對一切人盡責任之開始點,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與根本”。

中華文化屬“重德求善”的文化型別,道德論壓倒知識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人倫幾乎滲透各子系統,各學科門類多以其為出發點和歸結點。如國體和政體的理念,就是從倫理中引申出來的,即由“親親”導向“尊尊”,由“孝親敬祖”導向“忠君愛國”,忠孝一體,進而形成中國古代政治學說的“以孝治天下”。歷史上諸王朝“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現在中國內地一些地方黨政將“孝敬長輩”列為考核提拔幹部的一項重要內容,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同。

“孝道”,在中華歷史文化中,處處凸顯其本根性,“孝親,事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中華文化因之而永續不斷。

二、“孝道”與“報恩”精神

孝的意義在報恩,因感激孕育生命,“生吾之生”, 敬重、珍惜、關愛生命,而孝敬父母,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報本返始”,並推己及人,轉恩兼愛,充量擴大。敬孝愛家兼及愛國盡忠,協和天下萬邦,達天地萬物,至“天人合一”之境即和諧的最高境界。如《孝經》所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孟子所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王守仁所謂:“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這就是人從感激“生吾之生”的恩情,報恩所推演出來的宇宙萬物和諧共存的“大家庭”中啟示出來的“生態倫理”。 中華民族深諳此道,古聖先帝堯,就能由“親親”、家庭始,由近而遠地團結天下人,達萬邦和諧。古典《尚書》就此贊堯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眭,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即是和諧)萬邦”。

今日我們應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此和諧之道,為“地球村”提供更多的精神營養。編輯老師在此也特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