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經濟時期首都產業結構優化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2W

本文從後工業經濟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化入手,對北京市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進行分析,由此提出首都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性建議。

後工業經濟時期首都產業結構優化研究論文

所謂的後工業經濟是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形態。首都經濟經歷了多年的產業結構大調整,產業從“二、三、一”結構轉到了“三、二、一”結構,增長方式的轉型,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北京產業結構的變化現已具有“後工業社會”的經濟特徵,初步呈現出科技主導型和服務主導型的經濟特徵。

北京市產業發展狀況

近年來,北京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變化,第一產業隨著北京市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髮展,經濟結構從農村型向城市型演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嶄露雛形。第三產業始終以強勁的增長勢頭迅猛發展,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比例逐年縮小,同時第二產業下降的速度明顯放緩,並有上升的跡象。

(一)北京市呈現後工業化經濟的特徵分析

從北京市三次產業產值結構看,實現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地位向第三產業為主導地位轉變過程。從北京市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看,第一產業勞動力在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並且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超過第二產業,與產值結構相一致。這種現象表明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是符合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

同時,這也表現出步入後工業化城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特徵,從北京市2001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折換到美元單位達到3060美金,依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至9000美元之間,標誌著該地區進入工業快速發展階段,也是進入後工業化的前一階段。

(二)第三產業是首都經濟中的重中之重

北京市第三產業位於三次產業發展的首位,產業比重達到67.7%。服務業已成為支撐首都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保障充分就業、提升生活品質的主導行業,在首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工業是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首都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北京工業,儘管生產資源少,汙染嚴重,比重逐年下降,但由於是首都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外貿出口的重要領域,解決城鄉居民就業的重要渠道,因此,仍需要保有一定的量。目前,北京工業通過整合資源、合理規劃,實施以基地建設帶動產業發展的模式,聚合成一批具有首都特點和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群,建成了定位明確、佈局合理、符合首都經濟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並正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更強、傳統產業更優、都市工業更發達的適合首都特點的工業經濟新格局。

(四) 農業是首都經濟的基礎

儘管北京市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斷髮展,但農業仍是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產業基礎。其農產品生產功能雖已經弱化,但生活、社會和生態功能則有了較大提高,農業已由過去的以種植業為主,轉為現在的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內部結構也在向優質、高效方向快速發展,生態旅遊、民俗旅遊和觀光旅遊正成為新的農業增長點,農村作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髮展區的主要空間,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加工農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出口農業等七大都市型現代農業格局正在形成。

北京市產業結構變動和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變動概述

首都經濟經歷了多年的產業結構大調整,產業從“二、三、一”結構,轉到了“三、二、一”結構,移出高消耗、高汙染的重化工業,確立了現代製造業和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北京市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從1978年的5.2:71.1:23.7變為1994年的6.9:46.1:47,再變為2001年的3.3:36.2:60.5,到2005年的為1.4:30.9:67.7,也即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最終超過第二產業比重。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6814.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7億元,下降1%;第二產業增加值2100.5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4616.3億元,增長11.2%。

從演變過程來看,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北京市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明顯加快。自1991年開始,北京市的第二產業佔國內GDP的比重就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下降,而第三產業則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

到了1999年出現了一個轉變,就是該年度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49.6%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的48.4%。目前北京市的格局可以說是轉為第三產業為主體,第二產業共同推動的局面。到了1995年,第三產業的'比重首次超過了50%,大於第二產業的47.6%。但是,在2003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僅為48.4%,低於第二產業的50.1%,可見,目前北京市的產業結構現狀是不穩定的。

綜上所述,產業結構變動並向高階化發展表明:首都經濟結構正趨於健康協調,正在向與首都城市功能相適應的大都市型產業結構邁進。

(二)北京市產業結構變動中存在的問題

1.產業佈局不合理,受資源和能源約束不斷強化。三次產業都存在佈局不夠集中,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情況,不僅造成資源的低質低效利用和沉重的環境負擔,而且還面臨土地資源、水資源短缺的制約。此外,空間上的分散佈局也不利於產業鏈網的形成,使得這些開發區不能很好地發揮產業聚集功能。

2.產業結構不符合城市性質的要求,對環境產生壓力。北京市的汽車業、石油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等高度積聚的重型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相對偏低,仍在與首都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建設爭奪水源、土地等有限資源和空間環境,對首都的資源和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

3.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問題突出,對經濟的貢獻會下降。第三產業市場化、產業化明顯不足,技術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部分比重過高,企業規模偏小,缺少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和優勢產業群,具有比較優勢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旅遊會展、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未來對經濟的貢獻度會不斷下降。

4.各產業產品結構超穩態,產品的市場適應性差。北京市各產業發展表現出明顯的結構剛性,新興產業帶動傳統產業的作用十分微弱,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不強。一些長線產業幾年來生產能力沒有明顯縮小,落後產業部門的生產要素不能向有發展前途的產業部門轉移。

5.產業構成落後,中低技術繁衍。北京市工業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加工工業水平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現在:大中型企業普遍存在著生產裝置老化,工藝技術落後現象;傳統產業比重很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仍不足;代表高技術檔次的大中型骨幹企業更新改造速度過慢,企業管理水平低,產品競爭能力差,而以中低技術為基礎的鄉鎮企業發展過快;工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專業化協作程度低,許多企業沒有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傳統局面,此外,一些企業生產批量過小,產品成本過高。

6.勞動密集型行業與知識、智力密集型行業不協調。北京市的科學、教育事業處於全國的領先地位,科研人員佔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數量居全國之首。這種豐富的智力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表現為知識智力密集型行業比重低,勞動密集型行業比重大,沒有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工業技術結構體系。

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政策建議

(一)北京市產業結構的調整目標

根據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演變及基本特徵,以及到2010年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的目標,今後一段時期至2010年,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服從和服務於北京的城市性質和功能要求的主要目標包括:保持第一產業穩定增長,繼續合理調整內部結構,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的態勢,產值比重降到2%左右;

優化提高第二產業,振興現代製造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適度提高工業發展速度,不斷增加“五少兩高”(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佔地少、汙染少和附加值高、技術密集程度高)工業比重,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增加值佔工業50%,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第二產業比重基本維持不變或略微增加,達到35%左右;相應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並較大幅度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63%左右,內部結構大力發展金融、資訊等新興現代行業,推進運輸郵電、零售貿易等傳統服務業向現代化高層次發展。

(二)北京市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建議

1.重視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科研與產業相結合。加強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融合,把技術開發作為投資的重點,加大研究開發投資。通過稅額優惠等政策支援和鼓勵中小企業從事技術研究和開發的計劃,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開發能力。促進科研與產業結合,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城市競爭力。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北京市擁有全國最密集的高素質人才和智力資源,應充分拓寬渠道,構建平臺,有效利用自身的資源。

2.結合首都資源優勢,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及其所佔重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其不僅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部門,而且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的程度和國家科技現代化的標誌。

北京市服務產業具有絕對優勢。首都地位是一種特定的資源,為北京市的服務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而特定的市場需求,成為北京市發展服務產業的重要動力。北京市應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建設,包括郵電建設、文化體育建設、衛生醫療保健設施等,發揮巨大的優勢和潛力。

3.適度發展現代製造業,加強都市型工業的發展。《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適度發展現代製造業”的構想,把握產業鏈的高階。在現代製造業中,電子資訊產品製造、汽車和裝備製造等重要行業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從目前的世界經濟強國來看,它們無一例外具有尖端的技術,主導著現代製造業產品的生產,美國的鋼鐵、汽車、軟體,日本的電子、汽車、數碼產品,德國的精密機械等幾乎壟斷著世界市場。

做大都市工業經濟的總量。全面推進都市工業基地和工業園區的建設,使產業佈局相對集中,加大企業資產兼併與重組力度,力爭把同行業中小企業歸攏到一起集中管理,或以專業孵化器的形式為小企業提供成長條件,通過資訊、裝置、人才、研發能力等公共性資源的共享,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提升各產業層級,產生集聚效應。

4.注重與京津塘和環渤海地區產業鏈的銜接,形成優勢互補。京津冀都市圈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搞好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具有重要意義。京津冀都市圈的區位特點、資源條件和各自的產業基礎,為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北京市都市工業的發展將有利於京津冀區域的產業分工的合理與協作發展、沿海與內地產業協調發展、主導產業增長方式轉變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