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盧梭教育理想中的“矛盾’’

才智咖 人氣:2.89W

【論文關鍵詞】盧梭 教育理想 矛盾 善

談盧梭教育理想中的“矛盾’’

【論文摘要】盧梭頌揚人性“善”,批判社會“惡”。“善”的人性假設發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義”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變成“虛偽”,成為束縛人的囹固。對“善”的理論假設以及現實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育理念的“虛假”;誤匯出一大批與現實分裂的“人”,延長了這些人的社會化過程;而這個漫長過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為代價的。當今教育應從盧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訓,以減輕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的痛苦。

盧梭說過,“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善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川他也說過“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會使人墮落而悲苦。”等。IZ1很顯然,按照盧梭的意思,善是人“生而即有”的東西,若讓人自然發展,就能永保善性。以此,盧梭的教育方法是帶著愛彌兒遠離城市,遠離“惡”的環境,以便達到其教育理想—成就自然人。盧梭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從正面或反面說明他對“善”的看法。在西方教育史上,盧梭以人性善為基點,倡導自然主義教育,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讓學生(愛彌兒)遠離人群,來自然發展善性的做法本身是否就是“善”的呢?這麼做是否能夠達到成就“善”人的目的呢?本文試圖從三個層面來剖析盧梭教育理想中的矛盾,以期對當今教育有所啟示。

矛盾一:人性假設中動機與效果的背離

盧梭以“人性善”為根基,宣揚其教育思想,這在歷史上並無獨到之處。盧梭為了證明、支援自己的教育主張,對天性做出解釋,‘而且將它與“自然”緊密相連。首先,盧梭利用“天性”來證明教育的重要性。他聲稱人生來一無所有、軟弱而且愚昧,但是人們在出生時所沒有的東西,在長大時所需要的東西,都可以由教育來賜予他‘}1。其次,為了讓人們重視現在、給兒童以自由,他又提出人的本性就是重視現在,而不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未來川,這有點及時行樂的味道。在《社會契約論》裡,他還提出“人性的首要法則是要維護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關懷是對於其自身所應有的關懷。”[3]一個人一旦達到有理智的年齡,他就應該成為自己的主人。盧梭對人自身的關懷正是基於他的“人性善”假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盧梭在這一人性假設的基礎上,主張教育就是為了迴歸人的本性—“善”,同時也就成就了“自然人”。

盧梭在《愛彌)L}中宣揚教育要以培養“自然人”為目的。顯然,“自然人”首先與“社會人”相對,在當時的專制社會中,每個人完全受國家或皇權支配,人的自然本性無疑受到壓制以至於扭曲。盧梭認為國家越大,公民的自由就越小。在這種情況下,把人教育成為“自然人”和把人教育成為“社會人”必然是矛盾的,因為我們不能同時教育成這兩種人,“我們必須在教育成一個人還是教育成一個公民之間加以選擇。”I1他在《愛彌)崢、《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等著述中倡導人本自由,反對文明社會對自由的找害;歌頌人本善良,批判文明社會由於學藝術和財富奢侈所導致的風氣敗壞。他甚至主張為了道德可以放棄知識或科學藝術。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學術界並不因此而得出“盧梭絕對反社會”的結論。正如前面所說,盧梭徘徊於“自然人”與“社會人”之間。從《愛彌兒》中盧梭所推祟的教育方法來看,儘管他竭力主張理想的教育要允許兒童表達他們的天賦才能,並促使這些才能自然發展;但這種自由的背後有著嚴格地控制。試想,愛彌兒本人未必就願意在鄉下生活,可盧梭定要把他帶到鄉下去,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自然”的做法。教育本身應該是人與人交流的過程,無論如何,受教育者無法避免教育者對他的影響。依此,如果盧梭承認他是在“教育”愛彌兒,那麼他就不能否認愛彌兒在他的影響下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自然人”了。確實,盧梭並非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叛逆者,他在《社會契約論》中就認為:契約是社會整體與各個人之間的相互義務,單個的個人拋棄了以往屬於他的自然權利而獲得協議規定的新權利。對於個人最危險的不是為了整體的利益而完全割讓自己的一切權利;相反,是為個人保留一些權利。對於愛彌兒,盧梭決不是要把這個孩子變成與文明完全決裂的個人。他說:“雖然是我想把他培養成一個自然的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使他成為一個野蠻的人,一定要把他趕到森林中去。我的目的是:只要他處在社會生活的旋渦中,不至於被種種慾念或人的偏見拖進旋渦裡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夠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徐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為任何其他的權威所控制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