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區域市場變遷之動力

才智咖 人氣:2.71W
淺論區域市場變遷之動力
    [論文關鍵詞]區域市場;市場變遷;內在動力;外在動力

  [論文摘要]區域市場變遷是由於兩種動力即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與現代技術變革及運用的外在動力作用的結果,通過研究,彌補現存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區域市場是由若干個地方市場經濟一體化而形成的,又是全國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加強區域市場建設理應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區域市場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但目前學術界有關區域市場問題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區域市場與統一市場的關係及怎樣完善區域市場等方面,而關於區域市場變遷的動力問題很少涉及,本文試圖以區域市場變遷的動力作為研究的主題,旨在彌補現存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 內在動力:商品經濟發展與貿易繁榮 
   
  區域市場發育的過程表明,商品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市場發育水平越高,越是地區經濟同質性高、市場流通範圍小的地區,越容易形成統一市場。隨著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商品流通突破了地方市場的侷限,擴及毗鄰地區,從而開拓了新的市場空間,進而波及遠方市場。同時,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滿足商品生產規模擴大的基本條件。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明視訊記憶體在著區域間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性正是區域市場結構變遷的動力。各地區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等方面的.稟賦條件、稀缺程度和分佈組合特徵一般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表現出優劣並存、長短互見、彼此都有所求的特徵。這種資源需求與資源分佈之間存在的不對稱現象,是推動區域間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內在動力和制定區域協作及聯合政策的重要基礎。在市場經濟和工業化起步階段,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在共同發展基礎上相對差距擴大。因為市場是以效益為導向,那些經濟基礎好、交通運輸便捷、資訊靈便的區域投資效益高,必然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而那些經濟基礎薄弱、地處遠離經濟中心的邊緣區域,在競爭中勢必失去更多的發展機遇,進而強化了區域間的不平衡性。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是中心區域產生的前提。與生產力區域間分佈不平衡相一致,市場發育在區域間也表現出不平衡,使社會資源得以重新配置,從而改變過去區域市場的格局。 
  商品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分工的結果。地域分工、專業分工為區域市場形成的必備條件,通常來說,區域市場是以專業分工為原則向專業化市場方向發展。關於這一點,建立在市場發育基礎上的“斯密動力” 理論能夠給我們一定的啟發:如果區域農業條件優越、糧食產品豐富,那麼當地就可能形成糧食區域市場;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的區域,則可能形成有色金屬交易市場等。 
  區域貿易(包括區內貿易、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三個部分)的繁榮是區域開放的結果,同時又成為區域市場變遷的動力。不論是區內貿易、區際貿易,還是國際貿易的發展,均相應地增加了市場流通的商品種類與商品數量,促進了商品市場規模的擴大。貿易業的發展,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發展,對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的出口產生了刺激,極大地帶動了商品市場的發育。正如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所論述的那樣:我們先假定有這樣一個團體,貿易已在其中獲得某種社會價值;而最容易發展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東西的是對外貿易。如果對外貿易要贏得這種重要地位,它所提供的機會就必須大於國內的機會。因為有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原來囿於生產地或地方性市場交易的農副產品突破了過去的交易圈,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工業原料流向城市集散市場或口岸市場。同樣,由於多邊貿易的興起,原來進口商品僅限流通於口岸市場或城市市場,現在能夠沿著商路網進入內地,悄然影響、改變內地市場的流通與消費。 
  貿易業的興盛,使區域經濟能夠突破原來的市場邊界,從而納入一個範圍更大的新的區域經濟系統之中,這就勢必引起區域市場差異縮小,形成某種共同市場。這種共同市場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區域市場的變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