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區域市場變遷動力分析

才智咖 人氣:1.68W
關於區域市場變遷動力分析
    [論文關鍵詞] 區域市場 市場變遷 內在動力 外在動力 
  [論文摘要] 本文第一次以區域市場變遷的動力作為研究的主題,指出區域市場變遷是由於兩種動力即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與現代技術變革及運用的外在動力作用的結果,旨在彌補現存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與空白。 

  區域市場是由若干個地方市場經濟一體化而形成的,又是全國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完善區域市場應當成為現階段我國建設市場經濟的重點之一。因此,研究區域市場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但目前學術界有關區域市場問題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區域市場與統一市場的關係及怎樣完善區域市場等方面,而關於區域市場變遷的動力問題很少有所涉及,本文試圖以區域市場變遷的動力作為研究的主題,旨在彌補現存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與空白。
  一、區域市場變遷的內在動力:商品經濟發展與貿易繁榮 
  區域市場發育的過程表明,商品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市場發育水平越高,越是地區經濟同質性高、市場流通範圍小的地區,越容易形成統一市場。隨著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商品流通突破了地方市場的侷限,擴及毗鄰地區,從而開拓了新的市場空間,進而波及遠方市場。同時,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滿足商品生產規模擴大的基本條件。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明視訊記憶體在著區域間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性正是區域市場結構變遷的.動力。各地區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等方面的稟賦條件、稀缺程度和分佈組合特徵一般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表現出優劣並存、長短互見,彼此都有所求的特徵。這種資源需求與資源分佈之間存在的不對稱現象,是推動區域間相互依賴、互相補充的內在動力和制定區域協作和聯合政策的重要基礎。在市場經濟和工業化起步階段,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在共同發展基礎上相對差距擴大。 
  商品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分工的結果。地域分工、專業分工為區域市場形成的必備條件,通常來說,區域市場是以專業分工為原則向專業化市場方向發展。關於這一點,建立在市場發育基礎上的“斯密動力”理論能夠給我們一定的啟發:如果區域農業條件優越、糧食產品豐富,那麼當地就可能形成糧食區域市場;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的區域,則可能形成有色金屬交易市場等。 
  貿易業的發展,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發展,對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的出口產生了刺激,極大地帶動了商品市場的發育。正如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所論述的那樣:我們先假定有這樣一個團體,貿易已在其中獲得某種社會價值;而最容易發展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東西的是對外貿易。因為有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原來囿於生產地或地方性市場交易的農副產品突破了過去的交易圈,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工業原料流向城市集散市場或口岸市場。同樣,由於多邊貿易的興起,原來進口商品僅限流通於口岸市場或城市市場,現在能夠沿著商路網進入內地,悄然影響、改變內地市場的流通與消費。
  二、區域市場變遷的外在動力:工業技術變革與交通技術革命及運用 
  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及運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如同早期大多數經濟史學家宣稱技術變革是西方經濟成長的主要原因一樣,促進了商品結構的變化,從而促進了市場結構的變遷。
一個地區的工業化意味著製造業的發展是為了一個位元定地理區域更大的市場。工業化的基本特徵在於,在商品生產和服務中引進了機械力以代替人力和畜力,大多數使用現代機器生產,生產裝置比較先進,生產技術含量高。先進機器裝置與現代技術一旦進入生產領域,就導致了商品和服務生產的迅速增長。原因在於先進機器裝置與現代技術加速了製造的過程,比過去任何時候多得多的工業品被生產出來了,技術效率極大地提高了。正如洛克伍德所強調的那樣,1868年以後日本絲綢工業的市場組織和質量控制——以較少的現代技術內容——在經濟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而廣泛的效果。在此,我們還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當現代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傳統手工業經濟同樣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原因在於傳統手工業經濟發展的潛能還沒有全部釋放出來。這也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經濟現代化不是簡單地用現代生產力去替代傳統生產力,而是在培育現代生產力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生產力中有價值的東西及其對現代生產力的互補作用,才可以避免既有生產能力受到破壞,才能使現代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