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統醫學道德與儒家思想

才智咖 人氣:2.39W

摘要:作為民族道德規範之本的儒家思想的內涵極其豐富,在儒家道德標準“仁”的影響之下,古代醫家實踐著“醫乃仁術”的仁愛之心,形成了仁者愛人的傳統醫學道德。從儒家忠孝仁義等生活和道德準則出發,探討醫乃仁木、知醫為孝、推己及人、重義輕利、以德待患等傳統醫德內涵,闡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的思想。

淺談傳統醫學道德與儒家思想

關鍵詞:傳統醫德 儒家思想 醫乃仁術


我國古代,諸子百家都論及並倡導倫理道德,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思想尤為重視倫理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古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和追求目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自古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是一門最具人文傳統的學科,儒家道德思想對傳統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主張仁義互助。這種思想反映在醫藥行業中,就產生了濟世活人的觀念。傳統醫學的目的是救治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保護人類健康。醫生除了應具備治病救人的`醫術之外,還應當飽含治病救人的醫學道德觀念。因此,醫德歷來為醫家所重視。本文從儒家的“忠孝仁義”等道德內容出發,結合傳統醫學道德的內涵,揭示儒家思想對傳統醫學道德內容的重要影響。
1.醫乃仁術
“仁”是儒家最高道德標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做“仁愛之人”,要遵守忠孝仁義等道德準則。“醫乃仁術”語出自明朝王紹隆的著作《醫燈續焰》:“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
縱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備急千金要方》以及歷代名家著作,他們無不實踐著“醫乃仁術”的觀念。《黃帝內經》稱醫學為“聖人之術”體現了對醫學這樣一門高尚職業和行醫者應具備高尚道德的認識。從醫者應貫徹儒家“仁愛”思想,按儒家聖賢的教誨行醫,治病救人。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病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言“醫之為道,若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清代喻昌也曾在《醫門法律》中稱“醫,仁術也”。所以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既要了解中國古代醫學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醫學精神,更要領悟博大精深的傳統醫學“仁術”的精髓。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醫學道德憑藉醫家的為人,自覺實踐著醫者的仁愛之心。孫思邀是實踐“醫乃仁術”的一代典範。《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系統論述了醫家必須具有的醫德規範。他說作為一個醫生在行醫的過程中應態度認真、一絲不苟。所以一個真正的“大醫”,必須做到“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絲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
“醫乃仁術”之說體現了我國古代的醫儒一體。知儒理是對醫生的基本要求,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一書中,專門撰寫“醫道通治道論”從病因、病理、治則、治法和治療中如何掌握攻補兼施的尺度,與儒家禮樂兵刑的治國方略緊密聯絡,詳細論述了治國之術與治病之道相通之處,充分證明了醫儒一體。同樣儒家認為醫學為“生生之具”,醫學的目的是仁愛救人,是儒家實現仁愛愛人的重要途徑,因此“醫儒同道”。正如《靈樞·師傳》所指出的,掌握醫術,即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由此可見醫儒同道,醫出於儒。
2.知醫為孝
在儒家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孝道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百善孝為先”的做人根本。關於“孝”,《爾雅·釋訓》中的解釋是“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從這一觀念出發,重視醫藥是必然的。習醫術,既可以用來自保、盡孝,又可以推廣用於救濟世人,由此推斷醫術也是一門孝術。研習醫術是服侍父母、盡孝行善的一個重要內容和體現,故自古就右“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