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

才智咖 人氣:2.11W

摘要:自古以來,道德教育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備受重視,在豐富的德育思想遺產中,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親親”“尊尊”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了完備的思想體系,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儲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對促進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初步分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內容、目標、價值進行簡要闡述,並從德育主體、德育客體兩個方面探討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學校德育的現代意義,為解決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問題提供借鑑。

淺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

關鍵詞: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內容;目標;價值;現代意義

前言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導我國文化前進方向,是我國道德教化的優秀範本,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封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在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過程中,曾一度強調塑造中華民族的國民性、鑄就中華兒女的民族魂,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作為中國的正統思想,時刻警醒人們的社會行為規範,先秦時期作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豐富的,為我們更好的研究當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1.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相關概念界定

1.1.1儒家思想的含義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從狹義上講,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確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經由孟子、荀子改造發展而漸為成熟的思想體系;從廣義上講,儒家思想是源遠流長的儒家學派的思想,縱觀中國歷史,從西漢至清朝,無論是國家的正統理論,還是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佔據著首要位置,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見其影響之大,生命力之強,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等思想。

1.1.2先秦儒家思想的含義

孔子於春秋戰國時期創立了先秦儒學,後經由孟子、荀子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先秦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其以倫理思想為核心,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高揚人本主義精神,是顯赫一時的學說,經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響。孔子以“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為根本出發點,堅持以“仁”為核心,不斷完善其思想體系;孟子繼承並從內在心性方面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建立了以“民貴君輕”、“行王道”“制民恆產”為基本內容的“仁政”說,推動儒家文化繼續向前發展;荀子是先秦時期最後一位儒家大師,荀子言性惡,主張理天下以禮為本,禮法結合,形成了“隆禮尚法”的政治學說,他綜合百家,改造儒學,豐富儒學。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

1.2.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思想淵源――“德”的思想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德”的觀念。“在原始時代的早期和中期,並沒有出現嚴格意義上的‘德’的觀念,甚至連美醜善惡的德行觀念也是不存在的。”[1]周公是先秦思想史上公認的,明確提出政治之“德”的第一人,此後,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四端說,對“德”的觀念發展有著深刻影響,王能統治天下,被認為是“以德配天”,體現了對“天命說”的進步,不僅在宗法觀念中閃耀著“德”的光芒,在政治觀念中也強調了實施“德治”的重要性,第一次真正地實現了將“德”從天和祖先的意志中解放出來,用人性論來論證政治的合理性,從而將“德”的觀念植入到人心。在先秦儒學德育思想中,道德作為一種精神性力量,其基本目標是維護統治秩序,主要體現出對自身的動物性本能和慾望的理性對待及規制上。

1.2.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邏輯基礎――“人性”思想

雅斯貝爾斯是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在歷史哲學中提出了著名的“軸心時代”說,他認為人類歷史的誕生和精神的存在都與此息息相關。[2]孔孟荀都是從人性觀出發對道德進行論述的,孔子認為人性是先天的,習慣是後天形成的,大多數人的天賦素質都是差不多的,由於人們後天所受的環境、教育和個人努力程度不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異,因此,實施道德教育是可能的,它對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仁”的外在表現即“愛人”,不管是“親親”之愛還是“泛愛眾”,作為愛的形式,都是善的表現,由此,我們也可以講,孔子所講的性是一種趨於善的性;[3]孟子認為人性的善就如自然之水往下流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這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依據,他以人性本善的視角討論了實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在人性問題上堅持兩個觀點,即人性惡和化性起偽,區別於孔孟的`人性善觀點,他從性惡的角度闡述了實施德育的必要性。清代學者戴震曾就荀子的人性說提出,荀子的人性說實際上是主張人性可以通過學習而得以改善,而如果順其自然就會成為惡。[4]

孔孟荀作為先秦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其共同追求的內質是性善,雖然孟荀由善惡各為一端而言性,但最後在兩者的契合點――善進行互動匯合,由此可見,善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基礎,同時,先秦儒家注重自我教育,他們認為實施自我教育的基點是內在的善性,道德教育必須依託於倫理善,無論是孟子的性善還是荀子的性惡,都從不同的層面論證了實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