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思想對當代青少年德育的現實價值

才智咖 人氣:2.18W

論文摘要:儒家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等等,一直以來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並日益形成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倫理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儒家所倡導的倫理思想任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價值,對於當代青少年的德育有不可忽視的現實價值。

儒家倫理思想對當代青少年德育的現實價值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儒家倫理  思想德育  現實價值

一、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則

(一)德性原則
  德性原則是指儒學系統中的基本道德原則與範疇。儒家最根本、最具普遍意義的道德範疇是”仁”。儒家之”仁”以人為出發點,也以人為終極關懷,它所追求的目標是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是道德人文精神的發揚光大、代代傳承。

“仁”的內涵極其豐富,有親親、孝悌等基於血緣親情的道德情感,如孔子所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立足於人性之善而產生的愛人、泛愛眾的道德情感,如孔子所說”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也有反映”仁”之特性的“恭、寬、信、敏、惠”等道德原則。”仁”的外延則為義、禮,”義”的本義是指合乎”仁”的行為。可以說,儒學的”義”既有”仁”的含義,又有”禮”的含義,它是介乎”仁”、”禮”之間的道德原則。在儒家道德哲學中,”仁”與”禮”雖然同為德性原則,但相互之間卻存在一個表裡、體用的關係,即”仁本禮用”的關係。

(二)倫理原則
  “禮”在儒學理論體系中雖然是德目之一,但其更重要的地位是作為倫理原則呈現的。第一,”禮”既是”定親疏、決嫌疑”的人倫準則,又”別同異、明是非”的理性準則。第二,”禮”是成全內在道德情感的外在性規範。第三,”禮”作為倫理規範,對每個社會成員都提出了道德要求。儒家所講的”禮”,雖然具有很廣泛的社會功能,但它主要是用以確立等級社會中人與人關係的外在性的規範和制度,是一種他律性的倫理原則,而非自律性的德性原則。

(三)修養原則
  儒家道德倫理體系中還有為成全德性、落實倫理服務的修養原則。第一、立足於對”性相近,習相遠”、”仁者人也”的基本認識,建立了一套以克己白省、好學修德為基礎,以言行合禮、執兩用中為標準,以行仁政、安人民為社會責任,而以成全道德人格為依歸的修養原則。第二、立足於對”性善”和”仁義內在”的基本認識,建立了一套以盡心知性、存心養性為原則的道德修養理論,而其道德修養的目的,也如孔子~樣,在於道德人格的完善,並建立一個以民為本、推行仁政而且符合倫理秩序的理想社會。第三、堅持”由內及外,內外統一”的修養模式,即首先重視的是克己修身,然後推己及人,最後及於社會政治的修養路線。其一貫之道,即是以道德之”為體,以倫理之”禮”為用,以”內聖外王”為實踐的'目標,從而構建了道德、倫理、政治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