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3W

論文摘要:當前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日益滲透,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越來越成為影響我國大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主要從高校新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問題的具體表現和產生的原因等方面來分析,積極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對策。

試論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大學新生從熟悉的中學環境來到陌生的大學環境,來到了他們人生征途上又一個新的起點。當他們生活初步安頓下來,正常的學習生活開始之後,激動振奮的情緒往往被新的困惑所取代,由於生活環境、學習方法、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等方面的變化,他們面臨的將是一段艱難的大學適應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新生不能處理好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時常感到困惑、迷茫,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怨天尤人,有的甚至產生失眠、神經衰弱等痛苦,有少數人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如果能採取科學的引導,提高新生適應能力,就能縮短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時間,這對提高大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有著積極的意義。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只有瞭解新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以及產生的原因,高校教育工作者才能有效地引導新生實現心理適應的轉變。

一、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具體表現

概括起來,大學新生主要會出現四個方面的心理問題。

1.理想與目標的失落而引起的茫然

對於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在他們腦海中所想象的大學往往是“芳草綠樹”、“明窗淨几”、“書山學海”、“友情善意”。然而,跨進大學校門後,就會發現現實的大學生活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詩情畫意,學習不是預料的那樣妙趣橫生。有的新生由於沒有考上自己感興趣或者熱門的專業,就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前途,便開始對自己的專業抱有不滿情緒,埋怨自己的專業。所以,學習沒有精神,有時乾脆逃課,甚至沉迷於網路或睡覺。

2.中學與大學的落差引起的心理失衡

經過大學聯考拼殺的大學新生,自然不是弱者。在中學時代他們經常是教師讚揚的物件、同學學習的榜樣。這種優越感和自豪感使他們充滿著自信與愉悅。帶著良好的自我感覺進入大學校園之後,突然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大學生中的普通一員,面對新一輪的排列組合,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已蕩然無存,“常勝將軍”的桂冠也不翼而飛。這種心理上的落差使他們原有的優越感和自豪感變成了自卑感和焦慮感,導致自我認知失調。

3.人際交往的障礙

與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相處,是大學新生要學習的第一堂課。然而這第一課引發的人際矛盾和心理不適往往給一些大學新生帶來許多煩惱。有的學生與同宿舍的同學長期關係冷漠;有的學生不願與人交往,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對外界很少關心;還有的新生奉行“我行我素”的處世原則,過度考慮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他人的需要和交往,對他人缺乏關心和諒解。這樣的新生多數出現人際關係失調造成的焦慮不安、心慌意亂、孤單失落、寂寞失眠甚至社交恐懼等症狀。

4.自理生活能力較差,“戀家”情緒嚴重

步入大學後,新生從中學時代那種被家長、教師管束的狀態中“解放”出來,環境的改變和角色的轉換使得廣大新生產生獨立的自我意識,他們希望擺脫依賴,按自己的意願去做自己該做的事。相當一部分新生能逐步適應這種環境和角色的轉變,能較好地安排好生活和學習。但有些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會管理時間,不會管理錢物,對一些基本的生活問題束手無策。一些新生更是無法從心理上擺脫對家庭和親人的依賴,總感覺還是“家裡好”,出現嚴重的“戀家”現象。

二、高校新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大學新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一項調查表明,我國城市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只有11分鐘,不及美國的六分之一,而在家學習的時間平均超過3小時,近乎美國孩子的5倍。在家長對孩子生活上的放縱和教育上的嚴厲刻板並行的管理方式下,孩子的學業可能出色,但依賴性強,一旦離開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執型心理便暴露無遺,很難獨立面對外面的世界。因此,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學新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此外,一些家庭對子女的影響起著消極的作用。例如家庭的變遷和離異,父母錯誤的價值觀和不當的言行,使孩子形成與眾不同的錯誤的價值尺度,對人對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和觀念,結果使他們形成了一種孤獨多疑、不善交際的閉鎖心理和自私自利、小氣計較的不良心理定勢。因此,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學新生中的心理問題。一個人進入大學後的表現,相當程度上是他大學以前較長歲月所形成的人格的影響和延續。

2.社會因素

可以說,現在的大學生是從考試中熬出來的。從國小到中學,父母和身邊的人一直告誡他們“學習不好什麼都妄談”,而學校的“應試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應試教育”主要是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這種教育的教學活動基本上全部是圍繞應考而開展的,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適應能力和自主能力的發展,也引導了許多學生極端看重分數,無暇顧及其他方面的發展,致使大學新生會考試卻不大會生活,不會與人相處,對待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過分脆弱。這樣的學生一旦從中國小應試教育的環境進入到大學的素質發展氛圍中,各種心理不適會接踵而至。 3.個人因素

18~19歲的大學新生正處於青年初、中期,這一時期是人一生中心理變化最大、心理髮展最為曲折的時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劇變化時期,有的心理學家稱之為“心理斷乳期”,許多人生和生活問題都要在這個時期出現,面對新的環境和背景,由於大學新生在認知、情緒和意志等方面都尚未成熟,他們中的許多人以往積累的心理“資源”已經不足以供他們應付眼前的情境,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這是一個人正常成長的必經階段。而有的`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一正常變化,因而產生了過分的煩惱和恐懼心理,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三、解決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分析

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階段,心理上的變化和矛盾往往互相作用,形成銜接過程的心理狀態。這一銜接過程雖然是短期的,但其影響是巨大並且長遠的。如何縮短銜接過程的時間,預防和克服在心理轉型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加速新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形成,是大學新生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學校層面來講,必須強化新生入學教育,通過發揮輔導員、班主任等思政工作者的作用,在新生一入校就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方法教育和人際關係教育;從學生層面上來講,也需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實踐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結合新生心理適應發展的不同階段,重點從提升學習意識、提高自我認識和重構目標體系等方面來解決新生可能存有的心理健康問題。

1.加強制度教育,提升新生學習意識

大學與高中的環境變化重點體現在對學習的要求上,要適應大學環境的變化主要是提升學習意識。學習意識的提升,首先,要樹立專業意識,培養專業學習的興趣;其次,要轉變學習觀念,將原有的讀書和升學的觀念,轉變到求知和成才的觀念上來;再次,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儘快熟悉學校的環境,能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各門課程的特點,及時將自己以往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與新的學習環境和任務結合起來,養成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習慣;最後,加強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計劃。

學習意識的提升是新生適應的關鍵。利用剛入學時新生好奇心和可塑性強的特點,加強對學校自然環境和學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對專業的學習興趣,通過對新生進行有關學校的資源狀況、管理制度以及學校悠久歷史和發展前景的教育,激發新生的愛校熱情。同時加強專業課程培養方案和目標的教育,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其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在制度教育中要營造一種輕鬆的氣氛,寓教於樂。

2.加強情感關懷,提高新生自我認識

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新的認識。如何在既客觀又全面的自我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不再生活在美好回憶中,不再生活在幻想中,是新生面臨的任務之一。自我認識加強了,自我定位恰當了,才能使內心保持協調的狀態,這樣才能與外部環境保持協調,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自我認識的加強是新生心理健康實現的內部條件。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需要勇氣和智慧,所以,此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個體情感關懷和情感激勵。摸清學生的情況,及時掌握新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與特殊學生加強交流,瞭解其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各種適應問題,從心理、思想以及實際生活中幫助學生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貧困地區、離異家庭以及外省學生群體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出現人際交往問題;而以往學習優秀以及擔任學生幹部的學生群體容易產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現自我認識偏差和目標迷失問題;獨生子女多疑、敏感、自尊心強、心理承受力較弱的特點往往使得女生宿舍關係較為緊張。

3.注重目標激勵,重構新生目標體系

自我統一性狀態表現為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統一,表現為自我期望與現實條件的相符。目標作為理想與現實兩者之間的媒介,新生在對自我和環境的認知基礎上必然要求重構目標體系,使之既符合自我認識又具有現實性。科學的目標體系首先是恰當的,期望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其次是全面的,既包含專業學習的目標,又有人格發展(如交往能力)方面的目標,既有自己優勢方面的發展目標,又有改善自己不足方面的計劃;最後是具體的,將長遠目標分解成短期目標,大目標分解成小的計劃,在現實生活中可操作,在行動中可執行。總之,大學作為各類人才的殿堂,應鼓勵學生自由地、有個性的發展。只有建立適合個人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目標體系,行動才有方向和動力,大學生活才會充實並富有活力。

因此,目標體系的重構是新生適應的保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加強學生的目標激勵,幫助新生樹立目標體系。大學是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知識和能力準備期,既是專業知識的積累時期,又是各種素質培養的重要時期,更是人格自我塑造的最佳時期。所以,要引導學生在全面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自我評價;加強學生對優秀學生多元化的認識,正確處理學習和人格發展的關係,正面處理好全面發展和重點發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礎上有步驟、有重點地發展;引導新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現有的資源,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和興奮點,激發自身潛力;引導新生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長計劃,短安排”,並保持目標體系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