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表演中個性與共性的地位與作用

才智咖 人氣:2W

個性與共性的存在不但促進了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而且也對錶演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音樂表演中個性與共性地位作用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音樂表演中個性與共性的地位與作用

 摘 要:音樂表演中帶有作品內涵的共性和獨創性的個性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性與個性也成為音樂家必不可少的特點。

關鍵詞:音樂表演;共性;個性

對於音樂表演來說,表演家的藝術個性不僅是評定其藝術優劣的標準,同樣也是評定二度創造成熟的標誌。作為二度創作的音樂表演有著自身的不可被替代性,因為只有通過音樂表演,才能使藝術創作成為真正的音樂,才能使音樂作品煥發出不一樣的美。與此同時,二度創作也使得音樂表演必須兼顧創造性和真實性,二者之間應做到和諧與統一,而創造性和真實性也就是音樂表演中的個性與共性。

1、什麼是音樂表演中個性與共性

藝術家所具備的藝術個性是二度創造主體所具備的音樂才能、世界觀、文化修養、生活閱歷、藝術技巧等因素的複合體,當這些因素之間相互融合滲透以後,就成為音樂表演主體的創造能力,而這種創造能力在音樂表演的二度創作過程中有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不同的音樂表演藝術家的二度創作中又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音樂表演藝術家的特點就構成了其藝術表演的個性。音樂表演藝術家對於音樂美都有一定的認識和感受能力,都知曉如何更好地演奏,大多都能真實的放映作品的內涵,追求音樂表演的規律性和真實性,這就是音樂表演藝術家的共性。音樂表演藝術家通過兩種方式探尋和創造個性,一種是自己所具備的獨特的表現方法,另一種是對音樂作品的音調內涵和形式結構有著獨特的認識能力和感受能力,前者是創造而後者是探尋,兩者相結合就構成操作與思維能力的統一體。但這種創造又在符合規律的共性範圍之內,若偏離了規律就會失去共性的範圍,進而成為任意的個性,也就是說共性是個性的基礎,而個性始終是在共性範圍內的個性。因而可以說,沒有限制的個性與正確性並不等價,而創造性與無個性的正確性也不等價,個性與共性之總是互為條件和前提的。

2、音樂表演中個性與共性的地位與作用

被稱為二度創造的音樂表演需要在一度創造基礎之上進行,而音樂表演又給予音樂作品以生命,這也成為表演藝術。音樂表演不但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給予人們更多的娛樂空間,而且其表現出來的美感也深入到人們的心中。演奏家對音樂作品的判斷決定了音樂表演中,共性與個性的存在方式。由於共性與個性同時存在於音樂表演中,這樣音樂家在進行音樂表演時,就能夠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之上進行藝術創造,這樣就能夠使音樂作品與當前的時代精神相統一,有助於音樂表演者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表演技巧。因而可以說,正是由於音樂表演中個性與共性共存,音樂表演中的藝術性才更加濃烈。

指揮大師卡拉揚曾經說過:“指揮家不只是總譜的執行者,而且是賦予總譜以生命的人。”作曲家與音樂表演藝術家之間正是通過樂譜實現交流。作曲家以樂譜的'形式將生動的音樂和思想記錄下來,無論樂譜寫的如何詳盡,也不管其使用了什麼術語,都不能將音樂的變化和律動記錄下來,更不能將音樂中所表現出的思緒和情感記錄下來,這樣就足以看出音樂表演中個性發揮的重要性。音樂表演藝術家逐漸趨於成熟的標誌就是擁有自己的個性,這表明其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不但能夠自己解讀音樂,而且能夠憑藉自己的特長,針對將不同的音樂作品而使用不同的表演方式,進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音樂表演藝術家在發揮個性時仍然要忠實音樂原作,這是由於不同的音樂作品都有自己的風格範疇和歷史時代,對於表現內涵和體裁形式有著自己的規定性。只有明確作曲家所處時代所流行的風格,準確把握作品的內涵和形式,才能夠在一度創造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造,這樣表演藝術家才能夠使音樂表演趨於真實。因而可以說,創造性與真實性是主觀與客觀的協調與統一。作曲家與演奏者的個性需要相互融合,而不是雙方的個性相互壓抑和制約;二者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若個性的平衡偏向演奏者,則演奏者就會認為未能遵照作品原有的風格,表現方法上過於自我;若個性的平衡偏向作曲家,那麼人們就會認為演奏者個人意圖過少,表現方法上缺乏個性、過於平淡。因此,在音樂表演中,共性與個性的地位是平等的,音樂表演時二者不但要實現融合也要相互兼顧,這樣表演出的作品才能成為時代精品

通過對音樂表演中個性與共性的認識,使得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認識音樂表演的作用和地位,也就是:音樂表演作為一種再現藝術,它不但能夠將音樂作曲家的思想予以忠實傳達,而且能夠給予音樂作品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基於這種思想,音樂表演藝術家為了能夠實現音樂再現和創造,就需要其不但具備再現和完善音樂表演的技能,而且要在對音樂作品所表達思想充分認識的基礎之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體驗和解釋的能力,進而實現對音樂作品內涵的豐富。音樂表演藝術家通過對作曲家的創作構思、音樂風格、歷史時代的瞭解,有助於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和所處時代,加上自己對作品內涵的研究,有助於大幅度提升音樂表演的水平。個性與共性的存在也對音樂表演的個性發展予以規範。作為聽眾與作曲家之間溝通的載體,演奏家不僅需要遵照作曲家的創作,而且需要考慮聽眾對音樂審美的需求,這種需求由於演奏家所處的時代有關,需要遵循當代聽眾的心理需求,但卻不能“盲目反眾”或者“盲目從眾”。藉助於音樂表演,作曲家、聽眾、演奏者之間實現了相互交流;作為音樂表演的執行者,演奏者充當了聽眾與作曲家之間溝通交流的媒介,有著提升聽眾的音樂審美水平、培養其音樂鑑賞能力的使命。在儘可能使聽眾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也要儘可能的擴充套件音樂作品的數量,不斷擴充套件聽眾對於音樂作品的審美領域。

3、結語

個性與共性的存在不但促進了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而且也對錶演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表演者能夠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歷史意義,並使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認知這種意義和內涵,實現對音樂作品理解境界的提升,進而使音樂表演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張譯文,創造性思維在音樂表演中的作用[J],大家,2011,(15):136-138。

[2]劉紅豔,論音樂表演中的創造性[J],黃河之聲,2011,(07):65-66。

[3]蔡多奇,論音樂表演中的藝術個性創造[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79-80。

[4]劉敏,論大曆十才子詩歌風格的共性與個性[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0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