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不同體裁的共性與個性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9W

1戲曲與其它體裁的共性

民族音樂不同體裁的共性與個性論文

1.1戲曲和民歌

(1)歷史淵源。

戲曲的萌芽可以追溯至原始時代的歌舞,後經漫長的發育成長階段,期間先秦的樂舞、俳優、漢魏時期的百戲,隋唐時期的代面、撥頭、踏搖娘、參軍戲等都是戲曲藝術的萌芽狀態。而民歌也是在原始時期人們狩獵、祭祀、婚戀等活動中萌生逐步發展流傳的。

(2)劇種形成基礎。

自明末清初至清代中葉之後,在諸多聲腔爭妍的基礎上先後出現了眾多戲曲劇種。它們多數曾經歷過民間業餘的“二小戲”(小旦、小丑)“三小戲”(小旦、小丑、小生)表演百姓日常生活故事的階段,後來由農村到城市、業餘到專業,並積極吸收其他聲腔劇種的相關特性因素,逐漸成壯大為富有特色的劇種。這些劇種往往形式靈活多變,生活氣息濃郁,即戲曲一些劇種的形成是在各地民歌等的基礎上兼收幷蓄發展而來,戲曲流傳到各地之後,必會吸收當地方言、民間小調等等從而形成一種帶有地方特色的唱腔或者劇種。

(3)聲腔。

戲曲的聲腔和民歌的唱腔有些相似之處。例如,流傳於陝西北部等地的信天游,由當地的民眾在日常生活勞動時即興編唱,曲調高亢奔放、內容深沉質樸。而由清初西秦腔發展形成的“陝西梆子”,其表演同樣粗獷質樸,音調高亢激昂,即由於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使得二者在高亢的音調和唱腔上具有鮮明的共性。

1.2戲曲和民族器樂曲

(1)歷史淵源。

戲曲的歷史淵源在和上述民歌對比中已有所陳述,而民族器樂曲的形成同樣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在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直接利用勞動工具的生活用具充當樂器,他們在創造各類樂器的同時,民族器樂便與之共生。早期的器樂多為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形式,這樣的形式發展至唐代成為歌舞大麴。因此戲曲和民族器樂曲的歷史淵源相近且二者在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歷史中不斷相互滲透相互聯絡。

(2)與崑曲的聯絡。

戲曲樂隊包括文場和武場,許多劇種都有專有的器樂曲牌,稱為文場曲牌,如京劇音樂中的《夜深沉》,它是使用崑曲《思凡下山》其中一折的《風吹荷葉煞》,以其中的四句為基礎旋律而作的。而民族器樂中的民族器樂的吹管樂器,其中的品種繁多歷史悠久的笛,傳統的笛有梆笛和曲笛,曲笛就是以伴奏“崑曲”而得名的,音色圓潤柔和,演奏上注重氣息的控制,講究運氣的連綿不斷和聲音的悠揚曲折,力度變化細緻,變現的氣質溫婉柔情。

(3)音域。

戲曲中唱的部分音域寬廣,充滿起伏,這和器樂曲音域寬廣的特徵有明顯共性。

(4)大跳旋律進行。

戲曲音樂旋律之間的音程一般不會有太大跳躍,但有的戲曲音樂中卻能看到大跳式的旋律進行,這可能就是借鑑了器樂曲的表現手法。譜例1是源自戲曲音樂主要聲腔——高腔的著名唱功戲之一《打神》,該故事出自明傳奇《焚香記》,王魁中狀元后,棄妻再娶,其妻接到休書後到海神廟憤怒控訴。由譜例清晰可見大跳的旋律進行。譜例2是源自民族器樂曲——嗩吶曲《百鳥朝鳳》,該曲原是流傳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管樂合奏曲,以嗩吶主奏旋律。由譜例可見,大跳旋律進行明顯。

1.3戲曲和民族宗教音樂(佛教)

(1)唱法。

佛教梵唄“一字多音”的唱法和戲曲音樂的“拖腔”唱法頗為相似,且都使用頻繁常見。

(2)我國戲曲音樂的唱腔結構分為曲牌體和板腔體兩種。

曲牌體即曲牌聯綴和聯套體,屬於套曲結構。梵唄旋律經常一曲多用,這種形式和戲曲中同一曲牌一曲多用相似。寺院和寺院之間即使演唱同一腔系同一曲名的梵唄,旋律都有所差異,是一個“母體”下的同曲變體的形式。

(3)結構。

“大麴”本系指結構長而大的樂曲而言的,漢魏以來就有此稱謂,唐大麴基於相和大麴,但是發展更為複雜龐大,是一種歌舞、器樂並重的大型歌舞曲。大麴主要有散序、中序、破、入破、虛催一遍、歇拍、煞哀等結構,這樣的大麴結構和今天寺院的“焰口”“水陸”等法會結構有一定緊密的聯絡。

(4)表演。

戲曲表演動作有的來自生活及民間舞蹈,但將其全部歸結於生活顯然是不夠的,戲曲的“亮相”呈現的雕塑美,大概不是來自生活,而是來源宗教。戲曲表演身段應該是受佛教造像、密宗手印、佛教舞蹈影響的。某些戲曲表演及亮相時所呈現的雕塑美明顯模仿自佛像造像。幾乎每個劇種都使用“蘭花指”,這和密宗的“蓮花指”是緊密相關的,戲曲表演豐富的手的姿勢,也可能是密宗各色手印學來的。

1.4戲曲和曲藝

(1)故事。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戲曲藝術的本質特點是“以歌舞演故事”,而曲藝藝術的本質特點就是“以口語說唱故事”,二者都是去講述故事情節,都注重故事完整,講究情節曲折,有頭有尾,只是途徑方式有所區別。

(2)劇種和曲種一樣眾多。

戲曲的劇種和曲藝的曲種一樣眾多,原因在於它們的藝術都具有大眾化、地方化的特質,戲曲除了崑曲和京劇以外,都是地方的劇種和少數民族戲曲劇種;曲藝除了評書、相聲以外,也都是地方曲藝曲種。[2]因而二者都通俗易懂,富有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情。

(3)命名。

我國文學藝術的各大風格流派中,如書法,它都是以某一風格流派的創始人姓氏命名,有柳(公權)體、顏(真卿)體;而曲藝和戲曲亦是如此,曲藝如蘇州評彈的徐(雲志)調、京韻大鼓的劉(寶全)派,駱(玉笙)派;戲曲如京劇梅(蘭芳)派、越劇尹(桂芳)派等等。由此說明戲曲和曲藝這些藝術都重視藝術上的師承,這應該也是它們能夠歷代相傳並且發揚光大的重要原因。

2戲曲音樂的個性

戲曲音樂的主要特點是:高度的`綜合性、強烈的戲劇性、特殊的時空性、藝術手法的程式性相較於其他民族音樂體裁而言,戲曲音樂的個性首先在於其是包容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不僅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其他體裁音樂成就的集大成者,它也包含了我國雜技、武術的技藝成就,同時又是傳統歌舞、說唱、滑稽戲等多種表演藝術形式的演技的集合。

另外,戲曲的劇本創作體現了我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戲曲舞臺上人物的臉譜、化妝、服裝和道具也表現出我國傳統美術的觀念和特點。其次,戲曲和民歌、宗教音樂都深受方言的影響,民歌的演唱大多都是用地道的方言演唱,才能唱出其中韻味,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民歌,而且民歌都是方言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而民族宗教音樂,如佛教音樂,大多也由方言演唱,也是口傳心授而來,方言對佛教音樂影響甚大,可謂是其同曲變體形成重要原因之一,雖然它們都深受方言影響,但唯獨戲曲在此基礎上形成龐大的聲腔系統,在明至清諸多聲腔中,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聲腔系統,為許多劇種所採用並流傳至今。例如,梆子腔在全國各地流傳的時候,結合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形成許多劇種,呈現百花爭鳴的繁榮景象。

再者,戲曲重要的一個個性特徵在於它的表演追求“假定的真實”,虛擬化的動作使戲曲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戲曲——“模擬在行動的人”,通過三方面:一是狀物抒情,刻畫情景。二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是凌空含情,變無為有。通過虛擬的、高度誇張的表演將角色的神態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演員通過虛擬的動作表演激發觀眾聯想引起共鳴,觀眾由此也產生美感享受。

3結語

中國民族音樂是民族整體精神文明的象徵,是中國自古以來優秀文化的集合,它實時地反映時代的進步,也積極推動歷史的程序,它是時代的寵兒,也是歷史的印記。戲曲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一個獨特而優秀的門類,可謂是人民的藝術,它的人民性使其富有旺盛強韌的生命力。此外,它在保持自己個性特徵的同時,能夠主動地與其它藝術門類取長補短,兼收幷蓄,這大概也是其能夠持續發展,在時代、藝術的舞臺上佔有重要位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