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專業畢業論文(精選7篇)

才智咖 人氣:1.37W

大學生活在不經意間即將結束,眾所周知畢業生要通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比較正規的、比較重要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那麼優秀的畢業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專業畢業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精選7篇)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1

教育改革國小音樂課堂教學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學校積極開展了素質教育,而抓好課堂教學的轉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實施素質教育才是最具重要意義。

一、科學的教學目標

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目標,首先在於它的基礎性、全面性和發展性。我以前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往往都是很隨意的、模糊的和單一的。如我在教授音樂欣賞《動物狂歡節》這一課時,就簡簡單單地把教學目標制定為:通過欣賞這一樂曲,讓學生感受力度與音色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了以往的做法,先制定出全學期的教學目標,再從熟悉教學內容入手,明確具體的制定出課時的教學目標,並對照以前的教學效果,感覺確實有很大不同。

現在我把《動物狂歡節》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以下幾點:通過欣賞樂曲,讓學生感受力度與音色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讓學生聽辨出鋼琴的音色,並能在合奏中聽出是否有鋼琴的聲音;通過欣賞《大象》和引子使學生能聽辨出低音提琴的音色;介紹主題,使學生認識力度標記“ff”和升號“#”,初步瞭解它們的意義。這樣根據以上幾點再進行教學時,覺得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和以前的教學效果大不一樣了。以前上過了這節課,學生感覺上這節課老師就是讓我們聽一段音樂似的。而現在,在新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的是興趣昂然、生機勃勃,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能輕鬆愉快地學到了該學的知識,我也輕鬆自如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靈活的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是教學思想、教學目標和教學程序的外在表現。以前上《動物狂歡節》這節課時制定的教學結構很簡單:組織教學;聽錄音;讓學生談談大象和獅子的特點;介紹樂曲的主題特點;介紹“XX”;講解“XX”記號;介紹作曲家。這樣一節課下來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總覺得單調、無味,學生表現出很乏味,連我自己也覺得缺點什麼。

於是,我試著改進了以前的方法,重新制定出新的教學結構:組織教學,檢查課前準備情況;欣賞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大象和獅子,以增加感性認識;學生對兩種動物的特點進行描述,以討論形式進行;教師總結補充兩種動物的特點:聽音樂,教師介紹其主題特點和對大象進行形象的描述;兩首樂曲對比聽賞,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動物進行聯想;出示兩首樂曲的樂譜,講授“ff”和“#”的意思;體態律動,根據音樂,按學生的理解作體態律動,模仿兩種動物的動作;介紹作曲家;將參考曲目與兩首樂曲對比,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表現手法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我改變的教學結構,初步形成了一些“變式”,這些變式因教學內容而異,因教學物件而異,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歷來有法,但無定式。在這一問題上,我對照以前的教學方法,又請教一些有經驗的教師,總結他們的教學規律,試著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很大的改進,以前往往都是我先系統的向學生描繪情景、解釋概念等,那樣也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較多的間接經驗,但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易發揮。

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從備課中開始考慮怎樣優化教學方法這個問題。我從鑽研教材、瞭解學生、考慮教法入手,進而在教授新課時達到胸有成竹、深入淺出的理想境界。在備好學生時,深入瞭解學生的一切情況,設計與之相對應的措施,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備好教法就是在“吃透兩頭”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目的、特點來選擇教法,做到既要遵循教學規律,又要突出音樂藝術教育的特點,以切實合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教的內容化為學生樂於接受的東西。同時我還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智慧為主線的原則,做到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這些改進,在教學時取得的效果確實很不錯,也達到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豐富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包括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手段不僅僅是多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設計和選用教具,並在最佳時機使用它們,讓其發揮最優功效。

我在上《動物狂歡節》一課時,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物的生活景象和它們的活動,在頭腦中形成一種印象,再通過聽音樂讓學生對比旋律,在直觀上就對這兩種動物各自的特點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這樣,在欣賞整個樂曲時,就有利於學生對樂曲的理解,以至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另外,通過利用這些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更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發了他們的智力思維,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重大的課題,我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剛剛開始,學生的基本素質也剛剛有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我堅信,只要抓好課堂教學這個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心環節,不斷地研究、探索與實踐,就一定能把素質教育工作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2

摘要:無論是什麼音樂作品,作為歌唱者必須對作品本身有足夠的理性認識,分析作品的詞義內涵等,做好充分的準備,深入細緻地體會,並不斷加強自身的演唱技巧。在演唱時,只有加入情感的表現才能使演唱出來的聲樂作品動聽、感人。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演唱經驗,簡要闡述了在歌唱中如何使情感與作品更好的融合。

關鍵詞:歌唱;情感;聲情並茂;措施

聲樂藝術的情感,是歌唱者在自己心裡喚起曾經體驗的情感,是一首歌曲的靈魂,是聲樂演唱的目的。要把一首聲樂作品演唱好,作為演唱者要充分了解歌曲,從多個角度來挖掘作品,在作品原有的基礎上加以自己獨到的認識和理解,以表現作品豐富的內涵,體現出作品的魅力,真正做到將情感與作品風格的完美融合,將喚起的情感通過歌聲表達出來,同時使觀眾也體會到這種情感。

一、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聲與情作為歌唱藝術的兩大重要構成,恰如骨骼與血肉的關係:相輔相成、互為依託。如果沒有情感只強調聲音,極容易陷入“唯技術論”的陷阱,喪失歌唱的審美價值;只強調情感,則極易表現為情感氾濫,破壞歌唱的藝術情境。我們無法接受僅有“骨骼”的乾枯、僵硬,也難以接受缺乏生命力的“血肉”堆砌。

無論多麼高超嫻熟的表演技巧、多麼感人至深的內心情感,都應該是為準確生動地賦予聲樂作品以鮮活的音樂生命而存在的,絕不能把單純追求高超的技巧或純粹地展現豐富情感作為歌唱藝術的唯一目的。歌唱藝術應該始終貫穿技術服務情感、情感展示技術的宗旨,追求聲音技巧與情感表達的平衡合理。

只有跳出技術技巧條條框框的制約,讓技術真正成為表情達意的手段,讓情感表達成為展示技術技巧的方式,擺脫聲與情貌合神離的“水油混合”狀態,真正做到“骨肉相親”般的完美結合,最大限度地建立起合情合理的平衡關係,才能從為了歌唱的“歌唱”,昇華為返璞歸真的歌唱藝術,到達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

二、如何加強情感與作品的融合

(一)深入分析聲樂作品,理解把握其情感特徵。

這個過程包括對作品地域性、歌詞語言和內容、創作背景和意義進行分析、理解。

1、對作品的地域性分析

我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每一首歌曲都具有其鮮明的地域特徵。各地域在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情感。一個作品,首先要分析它是哪個民族的,這個民族的人民有什麼性格和情感特徵;這個地域產生的歌曲有哪些特點,是如何產生的等等。

2、對歌詞語言和內容分析

語言是歌唱的基礎,又是歌唱的靈魂。所以我們必須掌握某一作品的語言要求。在內容上,歌曲要表達含義,離不開的還是歌詞內容。我們在拿到一首作品時先不要演唱,而是把歌詞大聲有感情地朗誦幾遍,這是很有用處的。我們要深入挖掘詞義,有了對詞義理性方面的掌握,才能更好地表達歌曲情感。

3、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意義分析

演唱者對每一首歌曲,除了弄清詞義外,還要弄清作者創作時的具體背景和意義。詞意內容只是表面,不能只作一般的粗淺理解和表現,而重在挖掘它潛在的內涵。從中瞭解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特定的生活環境、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主人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靈活運用聲音音色,準確表現歌曲韻味

音色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表達真實情感不可或缺的條件,如果有誰忽視音色的選擇,他就必定會犯錯誤。要想唱好一首作品,單憑演唱者一成不變的聲音來演唱遠遠不夠。應根據不同歌曲的情緒和情感的需要選擇恰到好處的音色和力度。對演唱來說,作品中的情緒和情感千變萬化,高興、憤怒,平靜、冷漠等等,聲音的色彩變化將起著重要的作用。表達歡樂時的音色應當是有光彩的、生動而流暢的。表達深刻的悲痛、內心的絕望時都用低暗的音色。表現恐怖和神祕的情緒是要把嗓音放低,使它變得暗些而略帶嘶啞聲。不同歌聲的音色會產生不同的情感藝術效果。悲傷而纏綿的音色催人淚下,悠揚而甜美的音色使人心曠神怡。演唱者要巧妙運用自己的聲音色彩完成歌曲的表達。

同時,在演唱時要注意聲音的強弱對比,這樣可以使聽眾的情緒隨著歌曲起伏變化。這裡的強和弱並沒有一個絕對的說法,二者是相對而言的。演唱者需要有微妙、靈敏的感覺,對音色的力度有細膩的分析和表達。具體到作品中,由強及弱或由弱及強都需要有對比的力度效果。這些力度的變化關係演唱者要經常加以練習,控制好力度的運用對一首歌曲的表現至關重要。掌握這一技巧,會使我們更好的、更細膩的表達作品內容。

我們都知道歌曲表現的是味道,也就是韻味。這是一首作品“魂”的體現。曲作者會把一些個別的音加以裝飾、處理,使之富有一定的韻味色彩,歌曲變得更有魅力。歌曲韻味處理主要運用的手段有波音、倚音、滑音、重音、頓音以及變化音等。

(三)分析並結合自身個性特點,表達作品魅力

由於每個演唱者的興趣愛好不同,所以演唱的特點也不盡相同。有的委婉深情,有的質樸深沉;有的纖細優美,有的剛健豪放;這不僅僅是因為每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主要是每個人對歌曲的理解不同。每首歌曲都有其本身的創作背景,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並以此來描繪理想中的情景。這一切是一個整體,表演者要用自己的感受、天賦與歌唱技巧把作者的意圖完整的表達出來,決不能一味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有的演唱者在瞭解了作品背景與風格後,也能有大致的情感表現力,但在真正演唱時,總認為自己的情感表現應高於作品本身,因而過分誇大了自己情緒的表現,使作品失去本身的魅力。

(四)提高文化修養,拓展自身素質

演唱者不應該只重視演唱水平的提高,還應該在拓展自身素質上多下功夫。聲樂表演藝術是文學、藝術、歷史、審美等多種文化的積澱,是詞曲作者和演唱者思想感情的外延和表達,是演唱者綜合素質的體現。每一位演唱者都應大量地博覽群書,精讀力作,努力縮小知識的盲區。演唱者必須要深入生活,因為藝術作品的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要想準確的表現出來,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拓展視野,鞏固知識,積累經驗,為作品的表達作鋪墊。

三、結語

聲樂演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的魅力正是由於作曲者的心靈之作與演唱者的自我情感體驗相契合達到的。演唱中,聲音固然重要,但是沒有融入感情的歌曲就像一盤色、香俱全的菜餚,看起來十分誘人,而吃起來卻索然無味。在表達情感時,也應多幾分理智,理解情感,感受情感,然後去恰當地表現情感。演唱者不但要在歌唱過程中將技術與激情有效地結合,產生出優美的聲音,更需要注意在詮釋曲目時能準確運用這種結合,在整體歌唱發聲狀態基本的範圍內作某些音色、氣息等的調整,形成符合情感表達需要的聲音質量,符合表達某個作品的要求,讓作品充滿靈性,達到情感與作品風格的完美融合。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3

一、民族音樂與旅遊產業的互相作用

(一)以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帶動旅遊文化

我國的土地遼闊,民族眾多,有著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許多極具有民族地域風情的山歌、小調以及在山間勞作的勞動號子等民間音樂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及從事音樂的專業人士紛紛前來採風,尋找靈感。它是生活和情感的雙重複合音樂型別,不僅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抒發,更重要的是當地百姓生活的真實反映。

眾人皆知的歌曲《彩雲之南》就是以中國本土音樂為最根源的元素,體現了濃厚的雲南本土民族文化,委婉動人的曲調以及完美的聲音演繹唱遍了大江南北,歌曲所描繪的人文景觀使聽眾心嚮往之。

《美麗的西雙版納》一曲更是家喻戶曉,民歌中的小調亦是如此,生活在鄉間的一些年輕人用他們本土的器樂撥動出動聽的聲音,唱情歌,表達愛意,音樂中承載著民俗文化,旅遊業將這些小調再現於舞臺,變換表演形式,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也變相成為了動態的音樂傳承。諸如此類的音樂數不勝數,在民族音樂的視角下,旅遊的景觀也被賦予了一種內涵文化與氣質,提升了旅遊城市的品位形象。

(二)旅遊文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促進作用

民族民間音樂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它存在於同一個文化圈,而且是在較小的範圍、地域以內進行反覆的傳播,慢慢沉澱流傳下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資訊科技的應用,傳播的途徑多樣化,民族民間音樂也應衝出自己的文化母語區,為民族文化的繁榮創造出了良好的條件與空間。是那些即將滅絕的或失傳的民族音樂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作為旅遊產業,特色的旅遊產品是吸引遊客至關重要的因素,民族音樂不僅是歷史的文化遺產,也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二、旅遊業發展中與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出現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質的要求也在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認識到地大物博的中國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與文化內涵,特別是很多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著經濟的衝擊和嚴重威脅,甚至有瀕臨滅絕的跡象。“文化旅遊”也同時成為旅遊業的新熱點,因此,重視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平衡旅遊開發與民族音樂傳承保護是我們應面對的至關現實的問題。

三、旅遊開發過程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保護

(一)提高自己民族文化價值的意識

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同時,我們必須得承認,民族音樂是生存在一個共同體當中的,它的文化是無形的,只有通過有形的人的行為方式才能得到體現,離開了人,民族音樂與文化也就毫無意義。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只有對其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認識與深刻的體會,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洋溢本民族的自豪感,才會樂於去挖掘和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因此,筆者認為引發人們對文化的思考,啟發當地群眾百姓對本民族的文化認知與文化自覺,增強自信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注重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雙重統一

民族音樂文化由各地不同的傳統文化組成,一些經濟嚴重落後的少數民族,只有著重經濟價值的民族音樂旅遊開發才能有條件保護民族音樂,有了物質的保障,才能發揮主觀的能動性,實現社會價值。因此,有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統一,是民族音樂順利得到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手段。

(三)順應時代的新形勢,傳承與創新並存

世界的瞬息萬變、高速發展並不會讓傳統文化全部消亡,而是給予了文化一個新的環境與定位,音樂與生活在內容、形式形成新的共生關係。同樣,民族音樂的傳承也需要順應時代的步伐,成為現代知識的載體,在原來的基礎之上不斷擴充套件。畢竟沒有任何單一的文化傳承能夠永久性的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對於民族音樂資源的旅遊開發同樣既要保留民族音樂的原樣性,又要符合時代的審美要求,不斷髮掘本土音樂。

四、結語

民族音樂為旅遊宣傳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但隨著傳統文化的沒落,逐漸喪失了它本應有的基礎,民族音樂也需要保護與傳承,旅遊產業的迅猛發展,兩者緊密結合,相互互動,既保留了民族音樂在原生態的文化中的原型,使民族音樂得以傳承,又使旅遊產業得到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提升了文化品位與內涵。當然,也看到了問題的存在,但筆者相信在文化消費成為必然的趨勢下,旅遊產業更加會擔負起民族音樂傳承與保護的重任,兩者結合的前景將更美好。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4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沃爾夫岡.阿.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茨堡,是18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的“神童”和多產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部作品,他的著名歌劇作品有《魔笛》、《唐璜》、《費加羅的婚禮》等。

《魔笛》是集歌唱劇之大成的作品,在安紹石編譯的《西洋歌劇名作解識》中,其研究的動態是從體載上和各個唱段的一些風格,比如,帕帕蓋諾和帕帕蓋娜的維也納風格民謠調和義大利喜歌劇的音調,還有塔米諾和帕米娜的義大利風格的詠歎調和德意志風格等等。《魔笛》是以德奧歌唱劇形式為主幹的歌唱劇,同時也保留了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因素。

其中,夜後的花腔、薩拉斯特羅的宣敘調,塔米娜動人的詠歎調,帕帕善諾的排蕭和歌聲等等,這些的藝術特點、演唱風格、技巧等,成為國內音樂專業人士的研究方向。作為一個聲樂專業的學生,選擇這個題目有利於自己對歌劇的瞭解,對某個時期,某個作家的作品的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處理的一些瞭解。

選擇這個題目也是為了使大家瞭解音樂大師莫扎特和其重要的歌劇作品,和怎樣去欣賞業部歌劇做一個簡單的瞭解。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莫扎特歌劇《魔笛》的藝術特點、演唱技巧、風格。

2.對夜後的花腔、塔米娜動人的詠歎調、帕帕善諾的排蕭和歌聲的演唱技巧、風格進行分析。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參考相關資料;

2.對譜子的一些特點進行分析;

3.總結提出個人看法的思考。

進度安排:

1)11月查詢要關資料;

2)11月28日確定研究方向,繼續查詢相關資料;

3)12月寫開題報告並作好開題答辯;;

4)XX年1月開始正文寫作;

5)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檢查;

6)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XX年5月準備參加論文答辯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5

一、美聲唱法

在人們眼中,美聲唱法是一種很遙遠、很神祕的聲樂藝術,其實美聲唱法沒有那麼高不可攀,只是被一些人進行了誇張的不準確宣傳。美聲唱法是伴人類社會的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發展、變革都是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而進行的。

(一)美聲唱法的歷史

美聲唱法是產生於17世紀義大利的一種演唱風格。它追求聲音音色優美,聲音連線平滑勻淨而且富於變化;對聲部區分要求嚴格,重視音區的高度統一;發聲方法科學,氣聲一致,聲音共鳴的可塑性很強。這種演唱風格對全世界有很大影響。現在所說的美聲唱法是以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義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演唱風格,而且是伴隨著歌劇藝術的發展而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像卡魯索、帕瓦羅蒂、多明戈聞名世界的美聲大師。

美聲唱法於20世紀初傳入我國,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美聲唱法“入鄉隨俗”已經開始中國化,產生了一種新的“中國唱法”,“中國唱法”是傳統美聲唱法和中國語言結合的產物。各類音樂學院開設美聲唱法專業、甚至是歌劇專業,使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投入到美聲唱法的隊伍中來,這也推動了美聲唱法的繁榮發展,同時我國也培養出了戴玉強、廖昌永、殷秀梅等一批本土優秀的歌唱家,他們紛紛走出國門,在國際大賽上頻頻斬獲大獎,也走向了更寬闊的國際舞臺,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二)美聲唱法的演唱要求

美聲唱法之所以給人一種距離感就是因為美聲唱法對聲樂學習者的要求有著與其他唱法更嚴格的要求。首先要求有良好的嗓音條件、敏銳的聽覺、良好的悟性、較高的音樂素養;其次要嚴格的聲部區分,要求用混聲唱法、聲區統一、聲音連貫、母音一致、吐字清晰;再次,美聲唱法要求很強的氣息控制能力,以氣帶聲,演唱要聲情並茂。

這些要求學習美聲唱法的人必須嚴格遵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否則很可能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美聲唱法。

二、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就是張嘴就唱,人人都會,從通俗寬泛的.意義上講,通俗唱法是可以理解為人人都會唱,但是從專業的角度講,通俗唱法也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它也有它的特點和要求,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唱好它。

(一)通俗唱法的歷史

通俗唱法又稱流行唱法,最早產生於美國的黑人音樂,20世紀30年代經中國港臺傳到大陸,從此以星火燎原之勢,得到廣泛的流傳。通俗唱法聲音自然,使用真聲演唱,因不講究共鳴,故音量較小,演唱時必須藉助電聲擴音器,演出形式以獨唱為主,常配以舞蹈動作、追求聲音自然甜美,感情細膩真實。隨著音樂教育的普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業餘的娛樂專案多樣化,去KTV唱歌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唱歌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在追求通俗演唱藝術的路上,湧現出了很多向邁克爾·傑克遜、麥當娜、席琳迪翁這樣的國際巨星,也造就了張學友、劉歡等中國知名歌手,他們的出現更加推動力通俗唱的發展。

(二)通俗唱法的演唱要求

聲樂演唱藝術是有共通發聲規律的。通俗唱法有它獨特的發聲特點,首先通俗唱法追求聲音的個性化,忽略發聲的科學性;其次通俗唱法對嗓音條件的要求不那麼苛刻,訓練也缺乏系統的理論;再次通俗唱法與電子音樂結合緊密,表現形式也更多樣化,獨唱,對唱,齊唱,歌伴舞等。

由於通俗唱法加入了很多的現代表演元素,所以更具觀賞性,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歡和熱捧,所以各式各樣的聲樂選秀節目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掀起了一股熱潮,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加入到通俗演唱的隊伍中來。

三、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

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是近幾年才開始的,而且是潛移默化的慢慢融合,很多專家也開始著手研究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唱法的融合為的是相互取長補短,使聲樂演唱更科學,同時也能越來越受歡迎。

唱法融合首先是從“法”上開始的,美聲唱法尤其非常科學系統的發聲方法,但是因為受眾太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於是開始加入通俗唱法的元素,比如聲音不那麼洪亮,位置不那麼高,咬字不那麼誇張,從開始用聲音征服人,轉向用情感打動人;與此同時,通俗唱法也改變了以往追求個性,不講發聲方法的弊病,開始借鑑美聲唱法的技巧為演唱通俗歌曲服務,這樣既保留了通俗唱法的風格特點,也提高了演唱技巧,加強了演唱能力。

美聲唱法的歌唱家也開始由陽春白雪的歌劇唱段藝術向喜聞樂見的通俗歌曲滲透,融合後的美聲唱法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接受和認可,其實他們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推廣美聲唱法聲樂藝術;通俗歌手也在不斷地汲取美聲唱法的精華為己所用,不但自己的選曲範圍,因為發聲方法的改進,也延長了嗓音的藝術壽命。

另外,很多詞曲作家的創作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嘗試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傳統的旋律,現代的配器;傳統的歌詞,現代的編曲;傳統的演唱,現代的燈光音響舞美設計,創意層出不窮,觀眾樂此不疲。

眾所周知,美聲唱法屬於古典聲樂演唱,通俗唱法屬於現代聲樂演唱,但是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的,也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在互相的“取其精華”高度融合之後,出現了新的“美通唱法”,這不僅豐富了聲樂演唱表演形式,也推動者聲樂藝術向一個新的高度發展。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6

調音臺作為專業電聲系統的核心,以前放大器為主體,可以接收多路不同阻抗、不同電平的各種音源訊號,對訊號進行均衡、效果、混合、分配、編組、聲像調整等處理,以保證最佳的信噪比、高質量、高效率地傳輸聲音訊號。當然,要實現調音臺的功能,必須有專業的調音師,即調音師必須擁有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並充分了解擬操作的調音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

一、調音臺基本功能

調音臺可以正確與其他裝置相聯,成為聲音和訊號的傳輸中心。當然,要實現這樣的功能,首先要保證調音臺阻抗和電平的匹配,實現輸入電平介面滿足不同裝置的輸出的靈敏度,與此同時,輸入電路應具備電平的調節功能。一般來說,調音臺的訊號源的輸出阻抗不大於調音臺輸入阻抗的1/5,同時,調音臺的負載輸入阻抗大約是輸出阻抗的5倍。

在訊號輸入調音臺進行處理之前,調音臺會對輸入訊號進行預加工處理,將多元的訊號混合成立體聲輸出。輸出的立體聲會分配到主通道、矩陣通道等多通道中去,以便進行下一步的處理和傳輸。

由於聲源本身的性質不同,所對應選擇的擴音效果亦不同。考慮到音響系統電聲指標的不完善,在進行上述聲音訊號的分配、混合之前,應給予適當的聲音訊號補償來保證聲音的效果和質量。具體說來,調音臺通道裝備有均衡器和濾波器。其中,濾波器的作用是用來消除高、低頻的噪聲等所有其他的音訊訊號;而均衡器用來補償電聲裝置存在的或受拾音條件限制而造成的節目訊號的頻率損失。這兩種裝置會結合聲源的特徵和節目的要求,對聲源訊號實行加工和處理,已實現預期達到的音效。

聲像定位器也是調音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用來調節訊號的聲道和立體聲的分配,使聲源不只達到增強音強的效果,還能使聲音具有立體感和方位感,更加生動。當然,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在調音師對調音臺進行操控時,應不斷對輸入和輸出的訊號進行監控的調節,併為接下來的系統調音給予系統性的依據和建議。

在調音臺上還有一個輔助性工具,即通訊話筒對講機,以便連線操作人員與聽眾。這方面的操作使用較為簡單,基本上可以從數字化發光二極體上的光柱上了解到訊號的情況,幫助調音師從視覺上直觀對訊號的電平進行調控與監測。

二、預調音技巧

預調音是指在正式演出前,根據演出現場的氛圍和環境對音響系統進行預先除錯的過程並利用調音臺對輸入和輸出訊號進行操控。輸入訊號又調音臺上的增益旋鈕控制,輸出訊號由衰減器推子來控制,輸入訊號和輸出聲源的平衡由分推子來控制。一般說來,顯示器上峰值指示燈閃亮,表示輸入訊號太大,會影響音色的真實效果;同時,保證各通道訊號不要過大或者過小,應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

調音師會根據擴音目的和實際所處的空間環境,來判斷所產生的混響效果量。如果語音擴聲的混響量較小,就將現場的擴聲混響量調大,以普通話校對音樂來對語音擴聲,保證聲音的音質效果。

三、現場調音技巧

在現場調節聲音時,首先要保證的是音量的強度。調音師根據現場環境進行預除錯後,結合音量要求進行再除錯。保證音量到位的情況下,要避免聲源中的過強高音對音響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調整目標是不使高音中的刺耳和嘶啞聲對聽眾造成影響。

不僅高音會對調音效果造成影響,低頻音量也會對聲音的擴音效果造成影響,這主要體現在聲音調節後的清晰度上。低頻聲音過多和過少都會造成影響,過多時聲音會渾濁發悶,過少則顯得聲音單薄,只有聽到的聲音是豐滿且清晰的,才代表調節後的聲音是滿足低音要求的。

四、調音臺使用注意事項

結合筆者多年研究經驗,調音師要充分熟悉調音的操作要領,在調音過程中保持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調音姿勢。他需具備較高的樂理水平,能夠聽懂並迅速對各種聲音的頻率範圍、調音速度的變化做出反應。當然,在調音操作中隊各旋鈕的旋轉要保持較慢且輕的動作,以免損壞旋鈕使調音不能繼續。調音一般步驟是先調音量後調音質,最後調音響效果。考慮到非專業人員使用話筒過近,會產生嘯叫的問題,應付此種問題可將嘯叫所對應話筒的分推子快速拉下即把音量調小,後將該路增益調小。

五、總結

調音師在每次工作中進行總結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經常反思才能結合理論的調音方法和技巧,提高實際操作的水平。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7

一、音樂教育在中學教育中具有特殊意義。

1、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地、廣泛地音樂作品,在中學音樂教育中,以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鑑賞、創造的能力。豐富多彩地教學形式、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覺,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情感昇華、心靈淨化,這樣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貝多芬說:“音樂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中學音樂教育是培養“愛樂人”的搖籃。

2、現代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明確

音樂教育目標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為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我國現階段音樂教育目標明確規定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個性的核心發展,培養合作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弘揚民族音樂是目前中學音樂教育中重要的內容,使年輕一代瞭解、熟悉、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達到音樂教育的社會目標。

3、音樂的功能是音樂教育的前提

音樂的功能主要概括為三個層面:物理、生理、心理。音樂作為一種聲音,是自然的物理現象;人在有意或無意中生理上都會受音樂的影響;音樂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作用是雙向性的,使音樂教育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平衡和諧發展。音樂教育是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這是音樂自身的美所決定的。“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於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係,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並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

二、中學音樂教育與德育

1、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培養高尚道德品質,這就是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淨化,道德情操得以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澳門迴歸之際,一首《七子之歌》喚起了學生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遊子迴歸祖國的牽掛。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我依然……”。當唱起這首歌,學生們的民族責任感由然而升,祖國的命運、榮辱與每個人夕夕相關。當唱到“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澳門特區高高飄揚時,不少學生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2、音樂審美體驗的積澱,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從音樂審美體驗中獲得了真善美。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中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描述了樑、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當欣賞到“長亭昔別”、“樓臺會”二段時,學生被大提琴與小提琴動人的旋律所傾倒,被主人公真摯地情感所感動──真;“呈示部主部主題”柔美、深情,“副部主題”旋律清新、活躍,使學生體會一種純樸、善良──善;“化蝶”充滿了浪漫與幻想,“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美。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音樂是一種毫不虛偽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質的語言”。

3、對音樂教育者的要求

音樂教師是音樂的重要傳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導者。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這對音樂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音樂教學方式已不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需要。音樂教育正面臨改革,教師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轉變觀念、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寓教於樂、寓樂於教。更要注重榜樣的作用,用自己“愛樂”的行為、思想去感染學生,形成正確的、良好的學習音樂的氛圍。

4、中學音樂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係

①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中收穫德育

在中學音樂教育中,教材內容應是豐富的、鮮活的,選擇學生宜於接受的教學形式,由淺入深地拓寬音樂教育的空間,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融入德育內容。如瞭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國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是中學生們是早已熟悉的,作品創作於1939年,距今已有61年的歷史,但學生們唱起《保衛黃河》;聆聽《黃河頌》時,依然是情緒飽滿。冼星海在《我學習音樂的經過》中寫到:“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麼,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慚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寫了《民族解放交響樂》和其他作品,但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後的呼吸為止”。樸實的一段話表現出作曲家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堅定的信念、謙虛的態度。這些好的品德都是學生應學習的。學生在欣賞或演唱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時,通過體驗音樂再次昇華跳動的心靈,撞擊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

②音樂教育與時代接軌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紀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質的人才和充滿激情、正直的人。音樂教育應義不容辭地起到廣泛而深遠地作用,反映時代的最強音。音樂教育也是隨時代的發展、社會重大的變革,有所突破和挖掘,有目的的培養和發展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當前音樂是紛繁的,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面對這廣闊的音樂海洋。教師與學生需要溝通,相互學習,最終是使學生達到中學音樂教育目標。

③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德育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給學生實踐的舞臺,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相互學習,磨練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實踐中學生們成為傳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藝術節、合唱節比賽中,學生們不但在藝術水平上有所提高,並且體驗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備優秀的意志品德將無法完成。

中學時代的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是中學教育領域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養附和時代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會產生效果。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和影響著人的思想感情。音樂美感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浸入中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澱,產生巨大的行為力量。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樹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真善美從音樂教育中獲得。

參考文獻

注:

①引自《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第10頁

②引自《論音樂的美》第38頁

③引自《喬治.艾涅斯庫的創作在羅馬尼亞音樂中的作用長地位》載《音樂譯文1958年第2輯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