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責任感的路徑建設

才智咖 人氣:2.09W

摘要:作為公民素質考量因素之一,責任是公民人格素質的核心,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責任不是與生俱來,需要不斷培養。責任教育成為教育的重點。國中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其責任意識如何,直接關係到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因此加強國中生的責任教育是社會賦予國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當前國中生的責任意識並不十分強烈,甚至處於一種缺失的狀態。這與當前我國國中責任意識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關係。歷史學科通過對祖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以及世界歷史的介紹,承擔著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任務,但是遺憾的是當前我國國中歷史教育存在種種缺陷,無法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從從歷史課程實施的角度談對國中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意義十分重大。

國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責任感的路徑建設

一、國中生責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現代青少年時,稱之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於現代的青少年責任感弱化。曾有一個調查顯示,國中生在價值觀取向中傾向於重個體和家庭、輕國家和社會,社會責任感相對淡化,並且在自覺性方面表現出明顯的“跟風”傾向,容易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在社會公德建設和社會責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面對不負責任行為和習慣選擇的是獨善其身、默不作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中生生理與心理處於劇烈變化階段,三觀尚未養成。

國中階段正是一個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情感上還不夠成熟和穩定,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情緒波動較大,對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潮缺乏足夠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頗,甚至誤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標相對單一,導致對社會責任感認識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影響了國中生責任感的養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家裡有家庭教師,去學校有專門的車接車送,孩子在家從來不幹家務,同時現在的家長都在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轉變,或許是閱歷多了,或許是覺得沒有意義。但是這些小小的言語,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義,同時少了一份關愛他人的心。

(三)學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視了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在強大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國中學校佔據重要地位。智育被擺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無限制地放大,其餘的則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與學生心理和實際生活嚴重脫節。目前學校對學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養,包括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主要採取的還是“填鴨式”的理論說教和灌輸式教育,顯得“假、大、空”,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國中歷史教育與學生責任感培養的關係

(一)培養學生責任感是國中歷史教育的目標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目標是“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意識;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二)國中歷史教育是學生責任感培養的重要載體

歷史是一去不復返的,想要時光倒流,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們藉助有效的情境再觀,也能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就是教師在歷史的教學課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感官和思維進入歷史情境當中去,經歷歷史,獲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體驗認識歷史知識的過程。新課程明確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教學目標,在課程標準中設定了許多有操作性的活動建議,在教材中設定了若干活動探究課,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其出發點就是在於拋棄陳舊落後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倡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也要看重學習的結果,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他們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並樹立遠大的理想,學生也有了正確的人生抉擇。

 三、在歷史國中歷史教育中培養學生責任感

(一)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

有人說:“中國小生就像籠中的鳥,對外界的時事政治一概不通”。國中生不像大學生那樣自由分配時間,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學校的時間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有些學校是封閉式的,這樣阻礙了學生對外界事物的瞭解,造成國中生對國家政治的不瞭解以及愛國思想的弱化。作為歷史課程,就應該加入國情教育,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國家的瞭解,同時增進了與社會的聯絡。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就是讓學生知道中國的歷史、現狀和社會發展趨勢,以及本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化。所以我們的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長遠規劃考慮,樹立遠大的教育觀,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更要重視當今國情教育的滲透。這就要求教師要擴大自己的知識儲量,不僅要向學生講述課本知識,還應該聯絡當今世界,議古論今,加強學生的國情教育。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當代國中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太少,這不僅不利於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和社會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新課程不斷地在倡導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定更是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絡,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德育靠踐行,德育靠體驗。“社會實踐的最大作用在於幫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過程中,將接受的資訊同一定的社會實踐相比較,並作出選擇。正確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選擇”。新課程提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主體德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歷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途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型別的實踐活動,如參觀歷史紀念館、組織學生獻愛心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