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才培養下的網路工程論文

才智咖 人氣:2.44W

1人才市場需求狀況

專業人才培養下的網路工程論文

跟蹤2010~2014年,51job、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網、大學生就業網等國內知名就業網站的招聘資訊.分析顯示涉及到網路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的崗位主要有以下幾類:

(1)軟硬體開發(如:硬體工程師、網路測試工程師、網頁設計工程師、網路遊戲開發工程師、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開發工程師等);

(2)網路運維管理(如:網路管理員、網路建構分析師);

(3)網路系統整合(如:網路系統整合工程師、網路安裝工程師、網路綜合佈線工程師等)

(4)網路產品營銷等.因受移動網際網路絡、雲端計算、3G/4G的普及發展,各類網路應用軟體開發、網站開發、網路遊戲開發、Andriod開發、IOS開發、雲端計算和雲平臺設計運營、WIFI無線網際網路絡、電子商務應用開發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供給存在巨大漏洞.這主要是因為高校的網路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受到學科知識結構、課程學時數、學時分配、教學條件、教材資料、師資力量等各種因素限制,人才培養多陷入知識結構“廣而不精”,“重理論輕實踐”,“重考試輕能力”等境地,並且不同學校人才培養呈現知識結構趨同,新知識更新相對企業需求具有一定的滯後性.企業在中端崗位及以上的人才選拔時,雖然以本科以上學歷為起點,但是對應聘者的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工作經驗和職業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致使應屆畢業生很難適應相關崗位的需求.

2專業定位

針對安徽科技學院應用型本科示範建設院校建設的背景,根據學校關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整體指導思想,對網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進行反覆的研討,確定建設一套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要求的,具有我校鮮明特色的網路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該體系既要區別於重點院校學術性、科研型人才培養定位,又要有別於高職高專或民辦三本院校的純技能型的人才培養定位.遵從教指委關於網路工程專業的網路科學理論和網路工程技術兩個層面的專業內涵,並結合我校的辦學實踐、區域特點等客觀因素.我校網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計算機學科和網路通訊領域的基本專業知識,具有網路工程規劃與設計,網路安全防控管理,網路軟體開發或嵌入式系統開發及網路硬體產品研發等專業能力,能夠在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網路工程設計與管理、高階應用軟體開發或相關網路硬體產品研發等方面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3課程體系設定

2014年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在2010年修訂的框架基礎上,繼續採用“兩級平臺+三級模組”形式的課程體系結構.所謂“兩級平臺”指的是以培養學生政治立場、人文素質、語言能力和學科基礎為主要目的的通識課程平臺和基礎(學科、專業)課程平臺.通識課程平臺主要教授思政類課程、大學英語和大學體育,課程學時共計690,佔38個學分.具體課程設定由學校教務處統一部署,與2010版人才培養方案相比無較大改動.其中思政類課程著眼於引導和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辯證思維能力,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利用學校所在地鳳陽縣的地緣優勢,將小崗村政治學習實踐活動納入課程教學,並觀看實政教育、反腐倡廉等視訊,引入對實時政治的討論分析等實踐性環節.體育課程則採用俱樂部形式開展活動,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自由選擇加入合適的俱樂部並修得相應的.學分.專業教育課程平臺進一步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3個板塊,其中學科基礎課程共設定了436個學時、24.5個學分,著力於奠定學生良好的數理基礎、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開設研究生入學考試必考的3門數學課程(即: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大學物理;專業基礎課程共設定了628個學時、37個學分,該部分立足於網路工程專業所屬學科,開設電腦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必修專業課程(如:程式設計基礎、資料結構與演算法、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路、作業系統等),為學生攻讀計算機類的研究生,實現深層次發展奠定堅實的學科理論基礎;同時增設《現代通訊原理基礎》和《網路工程製圖》課程,突顯網路工程專業與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上的區別;專業核心課程共設定260個學時、15.5個學分,該部分依據教職委的意見,篩選、整合5門網路工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所需的課程,如:網路系統設計與整合、網路安全基礎、TCP/IP協議分析與程式設計、linux作業系統與核心程式設計、網路效能測試與評價,突出對學生網路工程規劃、管理、運維等技術,網路底層協議分析、開發等核心能力的培養.所謂“三級模組”指的是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專業方向課程模組、創新創業課程模組和個性化拓展課程模組.該板塊的修訂較大。

專業方向課程模組根據學校實際辦學能力和條件,設立網路應用軟體開發和嵌入式系統開發兩個子模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定位、興趣能力、及前期課程的學習基礎,自由選擇其中一個課程群模組.該模組課程群的設定儘量貼近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促使學生在某個方向能夠深入、系統、全面的開展學習.創新創業課程群採用彈性方式進行,要求學生需修滿4學分,其中創新模組和創業模組各2學分.同時學校制定創新創業學分認定政策,鼓勵學生通過參加技能培訓、專業競賽、大學生創新課題、發表科研論文、大學生創業實踐等,並申請置換相應的課程學分.個性化拓展課程模組鼓勵文理兼修、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要求學生至少選修4個學分,其中人文素質模組至少選修2個學分(2門課程).專業拓展實現學生差異性發展需求.實踐性教學環節,根據相應的課程設定、專業能力需求,開設對應的實踐教學周,如表2.高年級的實踐教學,積極開拓校級教學合作模式,將企業需求作為實踐能力培養宗旨,引入“校企雙導師”教學方法,聯絡企業工程師來校開展實踐教學,教學內容引入企業實際專案及其子專案,採用案例教學、專案實施、教師指導,在“教、學、做”一體化的方式下,逐漸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目前,我們已經和南京網博、上海尚嵌、無錫中軟國際、上海志盟、蘇州天智等多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長遠合作關係.

4結束語

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設定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個學校都不可能設計出滿足所有學生需求的體系,卻可以通過不斷的“實踐、改革、再實踐”的迴圈探索,照顧大多數學生的發展需求.我們還應該清楚的認識“學生們正處在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今天所學的東西,到明天也許就已經過時了”.因此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設定應該關注通過凝練體系,挖掘課程知識間聯絡,並不斷進行改革探索,力爭促使學生在全校統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親自踐行的學習態度,並學會怎樣學習與思考,在堅實的專業基礎上,個性化發展自身,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變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