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學校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7W

一、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學校教育論文

百色市有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作了大量工作也出臺了相關措施,這些措施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了一些努力,為了延續民族古老文化的生命力並使之發揚光大,學校教育應該而且必須為民族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實現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

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有利於充分發揮學校的智力優勢,篩選、整理、加工、儲存、傳遞、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創造非物質文化資源,實現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打造非物質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既瞭解和掌握本民族地方傳統文化知識、自覺維護和巨集揚民族文化,又能融合多民族文化創造現代文化能力的新人,培養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這不僅是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大舉措,還可促進社會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

(二)有利於加強人文教育,構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百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底蘊深厚,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內涵,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讓學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豐富人文文化教育的內容,薰陶和感染學生的心靈,提升民族凝聚力,構建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培養民族人才。

(三)有利於填補學校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的缺失,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

地方民族文化作為一個地區地方傳統、生活歷史和精神觀念的結晶,是該地區最為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深入挖掘其內涵及發展價值,選擇對個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部分納入課程體系,不僅能促進個體的成長髮展,還能推動該地區的社會進步與發展。然而,傳統的學校課程體系以國家課程為主,地方傳統文化這一瑰寶一直被排斥在學校課程之外,難登大雅之堂,使得學生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越來越冷漠、越來越陌生,最終會倒致民族傳統文化的消亡。因此,學校應加大地方傳統文化引進力度,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從中汲取有益的精神營養,不僅能增強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歸屬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得以長久儲存並繼續發揚光大,還能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實現課程三級管理,辦出學校特色。

二、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分析

(一)傳承與發展工作的現狀

民族地區由於意識和能力問題,學校在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具體表現為:

1.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意識能力有待提高

由於地域、文化、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百色市的教育水平還比較落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工作也因意識和能力等問題難以進入到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成為教育的內容。目前只有少部分具有較強師資力量和設施完備的示範性學校,進行傳承與發展工作。

2.教育內容單一,穩定性差,不能推動傳承與發展工作

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師資非常有限,主要由有這方面興趣特長的教師和有一定技能的民間藝人承擔,出現因人設課的現象,因面教育內容顯單一,不豐富,僅限於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如黑衣壯民歌、馬骨胡演奏等,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實施過程中也會因師資問題難於維持,不利於推動傳承與發展工作的開展。

3.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把握不準,機械模仿

有些學校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引入學校課堂,但沒有深入地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及潛在因素的教育價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以技能模仿訓練為主,學生的學習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學習和簡單的.模仿性學習,體現不出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內涵。

(二)傳承與發展工作現狀原因分析

1.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師們無力顧及傳承與發展工作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適齡兒童入學率不斷提高,很多學校出現了師資短缺、老化現象,面對簡陋的教學條件、繁重的教學任務,新的課程改革、傳統單一的評價機制,升學的壓力等一系列問題,教師們對於傳承與發展工作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2.教師參與傳承與發展工作的意識和能力水平低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不佔有任何具體的物理空間,看不見,摸不著,只能被人們的感覺所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民俗民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要進入學校,成為教育內容有一定的難度,加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較陳舊,對於教育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認識不到位,改革和創新意識缺乏,影響了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3.經費短缺,缺乏指導,沒有良好的傳承與發展環境

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豐富,種類齊全,但分佈面積大且不均,主要分佈在經濟比較落後的農村地區,選擇、整理、加工、儲存、傳遞、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創造非物質文化資源需要時間與經費,由於經費短缺,缺乏專家指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內涵把握不夠,也只能依葫蘆畫瓢,機械模仿傳授於學生。百色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民族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意義深遠。就目前看來,百色市的學校在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要走向較為成熟的階段,還有一段漫長的路程,如何加快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程序、走向成熟,體現其真正價值,仍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探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