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師音樂教學改革的探討論文

才智咖 人氣:2.71W

高師音樂院校是培養中國小音樂教師的主要基地和搖籃,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直接關係到中國小音樂教育的成敗。最近,我與一些高等師範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在某中學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內容是學生對本校音樂教師的專業技能、教學水平、組織能力、課堂形象、綜合素質等多方面進行一次不記名的問卷評價。通過調查,我深切的感悟到,在學生心目中,塑造一個有水平、有修養、讓學生喜愛、敬佩的教師形象是多麼重要。鑑於此,我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改革目前高師音樂教學:

對高師音樂教學改革的探討論文

一、高師音樂課程改革虛構建新的師範螺程體系

目前,全國高等師範音樂專業課程設定,主要是依據1981年3月全國高等師範院校音樂各科教學大綱來安排的,這種課程體系對於規範當時高等師範音樂系(科)的課堂教學、保證教學的時數和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該課程體系沿襲了專業音樂院校的一套模式;課程的設定只注意每一門課程的深度和難度,忽略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和互補作用,課程門類不多,知識涵蓋面不廣,缺乏選擇性和靈活性;因而課程體系鬆散,沒有合理的板塊結構,整體效應不高,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和配彈能力較差,不太適應普通中國小校音樂教育的需要。筆者認為,培養出思想敏銳、知識廣博、能力全面、敢於創新的合格教師,必須建立起新的、具有師範特點的課程體系,其基本思路是:整合課程,強化多能,突出師範。

(一)整合課程。是把有關聯的課程,或在教學內容上有可能重複的課程合併一起。這樣做有兩點好處:其一是可以精簡必修的課程,豐富必修課程的知識容量,減少教學中不必要的內容重複,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來選修其他課程,以達到知識廣博,多能一專的目的;其二是可以加強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絡,使各門知識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協同合作,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例如:“中國音樂史”和“外國音樂史”這兩門課是屬於同一性質的課程,可以縱向講也可以對比著講,而且二者在教學過程中所欣賞的作品經常與“音樂欣賞”課的內容重複。如果我們把這三門課合併為一門課程不僅可以節省課時量,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同時從審美的角度和史論的角度來賞析作品。又如:“和聲課”應擺脫死搬教材地講授古典和聲用法、規則等教法,而應重視近現代和聲的運用,並與“鋼琴即興伴奏”及“作曲課”有機結合起來,橫向聯絡,相互滲透。

(二)強化多能。是在合併、減少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增設選修課課程,要豐富選修課課程的門類,拓寬選修課課程的知識領域,給學生在學習上提供更大選擇性和自由度,也有利於各個院校發揮自己的優勢,使辦學更有個性和特色。現在,高師類音樂院校大部分仍是沿用入學時就分好專業的做法,同學們也習慣地稱自己是某某專業的,因此,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全方位發展,結果形成知識體系縱向發達,橫向萎縮的狀況,故無法勝任中國小多元化的音樂教學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中國小領導、老師、學生眼裡,音樂教師就是專業的、且無所不能的。在問卷調查中問:“你認為音樂老師應具備怎樣的專業技能?”結果,84%的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聽到老師聲情並茂的演唱;74%的學生希望欣賞到老師嫻熟的鋼琴演奏;82%的學生希望看到舞臺上老師婀娜的舞姿。總之,在他們眼中,音樂老師應該是歌、舞、器樂全能的。如今,全國上下都在推動素質教育,學校藝術團體紅紅火火,熱鬧非凡,合唱隊、舞蹈隊、民樂隊、電聲樂隊、管樂隊等林林總總,學生們在練習過程中,非常需要老師去指導、規範。因此,作為音樂老師,如果僅在某一方面有特長,顯然不能適應中國小音樂教育工作。縱然你可以唱幾首高水平的歌曲,或彈幾首極富難度的肖邦練習曲,學生似乎並不領情,因為這並不是他們需要的,音樂老師應該一專而多能。

(三)突出師範。

1、本科生在原定八週教育實習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學期的教育貝習,即在教育實習的前一個學期,學習“音樂教學論”課程時,到中等學校見習。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摩優秀音樂教師的實際教學,並且任課教師要在各項活動中進行正硝的指導,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體會“教”的藝術,並能進行系統總結和歸納,從理性到感性兩方面掌握教的本領,提高教的能力。

2、以增加學分的方式鼓勵學生選修多門課程,每門選修課的學時數不宜太長,教學程度不宜太深,強調多能,能廣泛瞭解相關專業的基本知識技能。3、技能課教學必須把技能的傳授與教學方法的傳授結合起來。就目前師範院校音樂專業教學現狀來看,重音樂知識與技能訓練,而忽視音樂教學方法與能力的培養,幾乎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師範學生不僅要熟練地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更應具備把知識和技能傳授出去的能力,這是師範教育的根本目的。不然就突出不了師範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畢業生專業技能不如專業音樂學院,而教學上也無己所長的局面,那麼師範音樂教育就成了空談。因此在開設專業技能課的同時,應開設相關的教學法課程,如:“鋼琴教學法”和“聲樂藝術教學法”等課程。

改革後的專業課程體系由“音樂基礎理論與名作賞析”“音樂專業技能與教學”“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音樂作曲理論與電腦音樂”四大模組組成。前面大三模組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它們構成一個合理的三維結構,以保證學生在音樂專業方面達到合格教師的要求。第四大模組是對前面三大模組的補充和深化,其目的是進一步發展學生音樂理論的運用及創作能力,以提高師範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二、高師音樂教學應改良教材內容及考試形式與內容

1、教材內容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材內容一定要符合事物的本體發展,又適應時代需要和學生喜愛,忽視了一方,就會出現被動甚至尷尬的局面。比如:常採用的和聲教材,大多數都是200年前的音樂家根據當時的美學原則和審美習慣而創造的和聲寫作的原則方式。雖然這些美學原則、音響效果、和聲的寫作方式等,本世紀人們仍在使用,但它已不是唯一正確的,也不是必須使用的。目前常採用的和聲教材全是講述古典的、傳統的原則方式,而現在正廣泛使用的、現代人喜歡的近現代的和聲原則方式卻是不能提及的,否則就會自相矛盾,這種做法則導致在上課時,一些廣泛接觸了近現代和聲的學生對教材傳授的古典的原則方式疑惑不解,並提出疑問“既然近現代和聲效果自然,又很符合音樂情感需要,幹嗎要花那麼多時間學那麼禁忌繁多的古典和聲呢?”因此,筆者認為,把古典傳統和聲原則、方式當成一種供學生了解、參考、借鑑、選擇運用的知識予以介紹即可,不必用一年的時間去深入研究。這樣,既可延續事物本體發展,又適應時代需要。又如:作曲課和音樂欣賞課,大多也是欣賞和講解古典傳統音樂,而現代音樂接觸的極少,更不用說接觸現代音樂中各種通俗的音樂形式了,諸如搖滾樂、爵士樂、流行音樂等等,這樣,生活在現代生活氛圍中的`同學們就會感到學習太脫離時代,降低學習的興趣,因而教材的時代性和實用性,是至關重要的。

2、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情況,以便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考試的形式與內容要緊緊圍繞這個目的,從重分數教學轉向重過程教學。如:一些卷面考試課程,應儘量少出一些應試教育的死記硬背的題目,而側重一些檢驗學生獨立分析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創新能力的題目,否則就違背了教育目的。即使專業技能課考試,也應該側重檢驗學生的實際思辨能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目前,大多數音樂院校的技能課考試都是學生演唱或演奏或表演幾個已經被老師雕琢很久的成熟作品,便代表了這個學生的水平,而筆者認為,應增加學生自己獨立處理作品的考試內容,這樣學生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才會變被動為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增強今後在實際工作中的知識運用能力。又如,目前和聲課的考試大多侷限於卷面考試,筆者則認為,可以增加鍵盤和聲的考試,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和聲音響效果的認知,增加和聲的感性認識,使和聲課不再枯燥,還可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運用,加強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絡。因此,考試內容與形式的改革,對高師音樂教學可以起到指引方向的舵手作用,在整個教學環節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高師音樂教學應注重學生知識面的廣博

目前,高師院校的藝術類考試在大學聯考中,文化成績普遍偏低,文化素質相對較差。升學後,學業上的壓力又使其忙著學專業,故對文化課比較放鬆。這種狀態,容易形成一種迴圈:即似乎成績越差越學音體美;越學音體美,知識面越窄。這種局面若不改變,很難適應今天強調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我們做的問卷調查中,有一項是問“你心目中的音樂教師,知識需要廣泛嗎?”有84%的學生並不滿足於音樂課上只唱歌、聽音樂,而是要求老師講授的知識和範圍要跳出課本的條條框框,旁徵博引,拓寬知識面,使學生在音樂知識的積累中,提高各種文化素養。筆者認為,為了培養高水平綜合素質人才,應該提倡學科綜合。音樂學科與其他各種學科之間的聯絡具有大多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無法相比的優勢,音樂藝術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絡是那樣的協調、有機。它會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及綜合素質。高校師生再能熟練運用多媒體進行工作和學習,更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做到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具有較紮實的文化基礎知識,掌握一至二門外語,能熟練地運用各種媒體技術;

2、掌握系統的音樂理論知識並具有較好的專業技能;

3、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

4、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這樣,作為教師或即將成為人民教師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從我做起,肩負起教師的使命,成為學生們真正喜歡、愛戴的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