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3W

在漢英詞典中,“因材施教”一詞的解釋是這樣的:toteachstudentsinaccordancewiththeiraptitude。而在中國,“因材施教”一詞來源於宋代朱熹在《論語》中的註解:“孔子教人,各因其材”。這八個字其實講的是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關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論文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高明和睿智之處,他對自己的學生了解得很透徹,能夠說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水平,並且針對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各種不同的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這樣才能使教學的深度、廣度和進度都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也應考慮和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發展。而就英語這一門學科而言,如何做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對於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要從哪些方面來做好這一點呢?

一、分析學生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態分佈:兩頭小,中間大;能力的充分發揮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結構上也有差異,有的長於想象,有的長於記憶,等等。因此,教師首先應因學生能力的個別差異而教。其次,應多用心觀注學生,觀察他們的行為,並監控他們的發展過程且適時糾偏。因為學生的行為是記憶力、興趣和愛好、反響速度、模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種行為特徵的綜合反應,哪一種行為的偏差都會對一個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所以老師必須關注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最後,作為老師,應該瞭解“鼓勵和強制”這兩種手段中哪個才是使學生“樂知”的法寶。因為有的學生天賦反叛心理,強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但這類是少數;但大多數人是需要鼓勵和強制一併實施起作用的,即使是逼迫著進入了知識的殿堂,但他日後終究會嚐到知識的美味,待那時自然水到渠成地成為“樂之者”了。

二、備好教材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全面瞭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從知識結構的整體出發,進一步明確所要教學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及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必須做到把巨集觀教材與微觀教材統一起來,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識。而備課,就是要鑽研教材,掘其內在的思想、意義,正確把握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並恰當地設定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依據上、中、下各層次學生的知識能力、個性特長確定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學法指導諸方面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努力做到群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有機結合。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把握,還要對學生的現狀也有準確的把握,設定的目標不僅要難易適中,還要有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學策略要有效。可以在課堂上設定很多環節,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此來適應不同學生的愛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上課熱情。有研究表明,當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時,有利於提高學習成績。比如,對於喜好影象表徵的學生,可運用圖式來講解概念;對於好動並樂於表現的學生,可以設定些討論的環節。但無論是哪一種教學環節,都應該具備一個明確的訓練點,以及一個要達到的具體目標,要知道這個環節是為何而設。所以,每一節課,教師一定要結合目標抓住一個切入點,由這個切入點結合學生的特性,展開具體的學習,這樣,既能使課堂簡潔,也能使課堂更有效。

三、作業和測試

作業和測試是老師鞏固教學知識、瞭解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老師適時佈置作業,並及時批改,便可發現問題並及時糾錯。如果老師佈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與學生完成作業的時空不對稱,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學生很容易擺脫老師的監控。另外,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佈置作業。成績優秀的尖子生,可以只給他們留一點導向性的作業;成績中等的,可以根據他們學科成績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多留弱科上的作業;成績差的後進生,所做作業要體現最基本的知識,從而使每類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作業來做。作業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遷移學法的重要教學環節,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作業內容與教學目標相吻合,與教學內容相一致,難易有別,呈階梯式,可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深化題,符合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

而測試的命題要面向全體,考核知識和考核能力的試題比例要相宜,既要有相當部分適合中下程度學生作答的基本題,又要有一定比例的難度較大的附加題拉開距離,可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也可分a、b卷,要使優等生得高分有難度,後進生得高分有可能,以便從多方面調動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並非是要(也不可能)減少學生的差異。實際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響下,學生學習水平的發展差異可能會更大,因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於受教育條件,這本身就是潛能高低的一個表現。在較適宜的學習條件下,潛能低者能夠開發出潛能,潛能高者會發展得更快。教師對於不同水平的學生應設計不同的發展藍圖,這樣才能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但最為重要的是,作為教師,應徹底消除偏見,切不可厚此薄彼。因為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無類,人人都應得到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