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的現代觀念

才智咖 人氣:2.24W
訓詁學的現代觀念
【原文出處】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號】199502
【原刊頁號】061-067
【分 類 號】H1
【分 類 名】語言文字學
【作 者】楊光榮
【影印期號】199508
【標 題】訓詁學的現代觀念
【正 文】
提要 訓詁學的傳統觀念形成於唐代的孔穎達,而國學大師黃侃則創立了訓詁學的現代觀念。黃氏界說一
出,訓詁學的現代觀念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有“分工派”與“綜合派”兩家。前者以陸宗達、王寧的“古代文
獻詞義學派”影響最大,後者以殷孟倫、許嘉璐等的“綜合派”為代表。筆者在考察以往訓詁學史的基礎上,
繼承章太炎、黃侃的學說,首次提出訓詁學的“二重性”問題,並將訓詁學劃分為三個部門:“詞義生成學”
、“微觀文獻疏證學”與“古代文獻詞義考證學”。前二者屬訓詁學的基礎理論學科,後者屬訓詁學的應用學
科。
一 現代觀念的產生
從觀念上對訓詁學進行思考,已有很久的歷史了。
在產生於秦漢之際的《爾雅》中,第一篇與第三篇分別以“釋詁”“釋訓”命名。在這裡,“詁”與“訓
”分立,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詁”與“訓”是“釋”的物件,是作為兩個實在物件出現的,並非構成一
個術語。這從《爾雅》十九篇均以“釋×”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證明。清代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豫部
第九》說得更加明確:“《爾雅·釋詁》者,釋古言也;《釋言》者,釋方言也;《釋訓》者,釋雙聲迭韻連
語及單詞、重辭與發生助語之辭也。”
到了西漢《詩詁訓傳》中,“詁”“訓”“傳”三字並立,這是漢代毛亨在繼承前人及《爾雅》的基礎上
所創立的三種訓釋方式。“詁”大致為訓解古詞古義及其他基本詞,“訓”大致是訓釋連綿詞及重言詞,“傳
”是在“詁”與“訓”的基礎上闡釋詩的內在涵義等。毛亨的“詁”“訓”“傳”有兩個特點,一是“詁”“
訓”“傳”的含義及使用,仍具有詞源的特徵,二是《周南·關睢·詁訓傳第一》之類名稱表明毛亨並未將“
詁”“訓”及“傳”作為一個術語來使用,因此,毛詩中“詁訓”並非連用,而是分用。
到了東晉,郭璞在《爾雅·序》中說:“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之興yǒng?①,
hū?②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郭璞又在《爾雅·釋詁第一》中第一條下說:“此所以釋古今之
異言,通方俗之殊語。”這裡郭璞已接近於在概括了。
到了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詁訓傳者,註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
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傳者,傳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猶
雲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釋言》則《釋詁》
之別。故《爾雅·序》篇雲:‘《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
然則詁訓學,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釋親》已下,皆指體而釋其別,亦是詁
訓之義,故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在這段話中,孔穎達展示了他的概括歷程:由“詁訓傳”概括為別名
“註解”構成了一個術語,這是一次對學科認識的質的飛躍。又由“詁訓”總括其物件:“通古今之異辭,辨
物之形貌。”最後又加以補充道:“故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可見,孔穎達在訓詁領域中已初步進入了
術語的確定及物件的劃分領域中,已由具體的物件初步上升為抽象的概括了。可以說,到孔穎達這裡,傳統的
訓詁學觀念已形成了。從孔穎達到清代乾嘉學派,這一觀念一直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這一訓詁學的傳統觀
念仍然有著極大的影響,支配著許多人的工作實踐。
訓詁學現代觀念的產生,要算是從黃侃先生開始的。
TAGS:訓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