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易之義》的解易思想

才智咖 人氣:1.39W
帛書《易之義》的解易思想
摘要:《易之義》作為解易之作,其解易思想是與其對《易經》性質的認識相一致的,《易之義》認為易的主旨是說明如何能夠長久,提出“萬物莫不欲長生而惡死,會心者以作易也,和之至也。”這一主旨的獲得表明其解易時已脫離了占筮的實用過程,將易經的文字與符號結合,尋求象中之意,而不以象言吉凶,與《繫辭》不同。在說明其解易思想後,文中對其剛柔文武之義做了論述,以文武之道論《易》是其特有的思想,文中將其置入當時可能的思想背景之中。 關鍵詞:象;意;剛柔;文武
 
 
如果我們注意到邢文的,會發現他對《易之義》的篇名的意見與多數學者不同,他主張將這篇命名為《易贊》,而我們知道,“易贊”是文中出現的,按照李學勤先生的意見,“易贊”是可視為它所出現的段落的標題的。而“易之義”則是整理者根據一般的原則所定下的篇題,兩種不同的意見或許代表了對文獻本身不同的理解。我這裡將要討論的實際上是李學勤先生稱之為“易贊”的部分,它與文章的開始是意義連貫的,中間論各卦之義的部分當是不同的來源。若是這樣,或許“易之義”是更為合適的篇名。作為一篇解經的作品,它與一般性的論著不同,它包含了作者對《易經》的認識,以及作者自己的思想,通過解釋的工作,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注入到經典當中。而我的討論就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的。
一、 象與意
《莊子.天下》篇中有“易以道陰陽”,這裡的陰陽很可能是兼天道人道而言之,而《易之義》中的“易之義惟陰與陽”則首先是對《易經》中的符號所作的解釋,故接下來便對“──”“——”兩個符號之義作出了說明:“──”為曲句焉柔,“——”為正直焉剛。以剛柔來解《易》經中的卦畫,始於《彖傳》,而明確的對何以其為剛為柔加以解釋的則是在這篇佚失的《易傳》中。《易》六畫而成卦,象是對天地之德的抽象表達:
六剛無柔,是謂大陽,此天之義也。六柔無剛,此地之義也。
由《易之義》重對符號的說明,即可看出其旨趣所在,我們注意的是它的這種解說方式。通過對符號的說明,進而由象中之意得到了對易之主旨的把握,其文曰:
天地相率,氣味相取,陰陽流刑(形),剛柔成?。萬物莫不欲長生而惡死,會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
以生死來領悟《易經》之旨,可謂是獨具慧心,而求生求久本就是群生的願望。正因如此,我們將會看到,在《易之義》中我們找不到任何玄遠或神祕的思想,它完全是切切實實的。而《易經》的符號與文字的意義也就基於這一理解而貫通起來,一部《易經》是為了說明剛柔互濟,剛柔之失。文中的剛柔是指萬物的動靜的本性:
萬物之義,不剛則不能動,不動則無功,恆動而弗中則,此剛之失也。不柔則不靜,不靜則不安,久靜不動則沉,此柔之失也。
對此,又是以天地之義來進行說明的:
天之義剛健動發而不息,其吉保功也,無柔救之,不死必亡。
地之義柔弱沉靜不動,其吉保安也,無剛救之,則窮賤遺亡。
文中舉乾之亢龍,壯之觸藩,勾之離角,豐之盈虛,五爻者,剛之失也,僮而不能靜者也。坤之牝馬,小畜之密雲,句之適屬。…五爻者,柔之失也,靜而不能動者也。我們僅以鼎之折足一爻來看,即可見其立意已在更為一般的意義,而不再是某個具體的情境,將卦爻與象的意義對應起來。
《易之義》對《易經》的認識可以借《繫辭》來說明。對“象”的功能做出說明的,最早是《繫辭》,《繫辭上》: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言。”
象以盡意,說明在《易經》中,與辭相比,象是更為根本的部分,繫辭焉以盡
言,又表明這裡並沒有輕視語言之意,所以在《繫辭下》中又說“聖人之情見乎辭。”而突出“象”的功能,認為“象”能比語言更精確的表達聖人之意,顯然是與《莊子》中對書籍的鄙視有關。《莊子?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