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老莊思想與後現代主義

才智咖 人氣:1.66W
  

[摘 要] 老莊思想與後現代主義皆標誌著一種文明,雖相隔兩千年,卻又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無論從思維方式上,還是從思想內容上,都有著對傳統思想的否定、批判、解構、甚至顛覆,語言上的不拘一格,內容上的不確定性,如若放在一起探討,能否帶來新的價值呢?

解析老莊思想與後現代主義

[關鍵詞] 老莊思想;後現代主義;二者關係
  
  老莊思想與後現代主義是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第一,產生背景不同,後現代主義主要是對西方“文明工業社會”的反思,對哲學發展到高峰的質疑,對盲目追求理性帶來的哲學危機的批駁,對現代性進行的拷問。哈貝馬斯認為:“沒有什麼更為‘人道的’東西可以代替進行技術控制這種功能”[1],是對科學作用的質疑;而“老莊面對的主要是儒家的經學中心和禮教中心”[2],所以更多側重於對倫理、道的化解,倡導消極出世,提出“節制”生活方式。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3];第二,中心問題探討的方式不同,後現代主義探討的問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道家思想主要集中在對道的認識,對本原的追求,對人生的體會、理解,然後展開討論,以此引出一系列的思想批判;第三,體現的最終價值不同:後現代主義注重隻立不破,而認識、解決問題更容易走向極端,對於精神和價值體現虛無化,只是“在瑣屑的環境之中沉醉於形而下的愉悅之中”[4],其價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於真理、價值、精神、道德有很大的破壞性。而道家思想對修身養性的倡導可以作前者的有益補充,它是對人生價值意義的積極探索,而沒有自毀性。
  然而,把這兩種思想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既有哲學意義又有現實意義,二者都有著深度的反理性,強調虛空性,語言的放蕩不羈性,對以往思想的深刻反思、批駁、否定,要求自由、逍遙,倡導對他者的關懷。一方面,二者本身雖有時間之距,卻象徵著中西哲學合流、融合的趨勢;另一方面可以取長補短,互取精華,為我服務。如果我們能較準確的去把握、認識二者的思想,對於哲學的新的研究可指明方向。且其中的思想對我們當今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仍具有積極意義。所以,對二者既不要過分摒棄,也不應生搬硬套,而是要試著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去解析它,以達到發展哲學、建構思想的目的。
  
  一、思想源起:殊途同歸的時代抉擇
  
  夏基鬆認為:後現代源自“世界經濟全球加劇”,“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擴大,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矛盾激化。各種社會危機……普遍深化”[5]。劉放桐的觀點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對傳統西方哲學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對19世紀中期以來的現代西方哲學的反思和發展的浪潮中”[6]產生了後現代主義。二位哲學大家分別從社會背景和哲學發展的過程中對後現代主義產生根源進行了認識。總之,後現代主義是在現代社會“危機”到來時人們思想所產生的不同反映,從揭露的社會問題分析:福柯認為諸如邊緣性的性問題、精神病問題、監獄問題是資產階級的權力運用造成的,且權力具有為統治者服務的創造性。葛蘭西的文化霸權強調了資產階級運用文化異化人的思想。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揭示了人的一切被打上了商品、貨幣的烙印。德里達認為現代資本主義世界已“脫節”、“斷裂”,是“災難”、“危機”、“死亡威脅的世界”,時代需要馬克思,“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就沒有未來”。利奧塔認為後工業科技的消極影響使科學知識的合法性出現了危機,一切值得懷疑。詹姆遜的意識形態批判從各角度批判了後現代工業社會。查倫·施普萊特耐克要求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統一和諧,主張個人、家庭、鄰居、社團、民族、全人類社會和平統一,個人、生物、地球、星體、宇宙和諧繁榮,認為女權與和諧的關係是必然的。從哲學的發展看:後現代主義是科學主義、人本主義合流的反映,諸如科學實在論與新實用主義,代表有羅蒂、普特南等。後現代主義有反中心、反邏各斯、反基礎的特徵:海德格爾“此在”包含了主客是對黑格爾以前主客二分思想的批駁,福柯的“主體死亡”,拉康的“消失主體”都是對中心地位的批判,德里達要求對“他者”的關注,對“邊緣”性的重視是反對中心主義、反對邏各斯主義。其實,後現代主義更多的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權威、理性的思維方式提出的反抗,一部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史,更像是一部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駁史,一切到了後現代主義那裡,價值都要重新衡量、認識。哲學的思維方式走向了一條新路子。
  馮友蘭認為:道家思想源於“奴隸主貴族被奪了權,失去了他們原有的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特權地位,降為平民或奴隸”,而他們的“地位變了,可他們的思想沒有變。”[7]也有的把它作為反儒家禮教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莊子·人間世》中“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顯示了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無奈,暗含了他們的消極出世的思想。莊子又說“全形葆真,不以物累形”是一種消極的抵抗,故發出感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均出自《莊子·人間世》),所以應該“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至此,由反抗無門,只好明哲保身,形成了自己的全套養生、修身思想。其實老子也想救國:“道常無為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三十七章》,是其積極獻言,但奴隸主階級大勢已去,他只得做“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的夢想,雖其思想是一種倒退,但也反映了他無奈的反抗。縱觀道家對儒家批判的言論,那就更多了。《莊子·外物》篇“儒以《詩》,《禮》發冢”是對儒家禮教思想奉行者的道貌岸然卻幹著雞鳴狗盜的勾當的揭露。老子提出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十九章》)是對儒家弘揚的知識、分辨術、禮義的批判,認為只有丟棄了它,才能回覆人的本性。總之,道家思想“是在對儒家思想的理論觀點和它所產生的社會後果的直接的、批判性的反應中形成。”[8]儒道兩家的思想具有解構、批判、否定的關係。
  無論從產生的背景還是從思想淵源上去探索,後現代主義與老莊思想的出處均有驚人的相似點,後現代主義是對後工業社會的文明而作的深深的反思,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理論的負面效應全面解讀,是對現代社會生活如何重建的一種獻言,而老莊思想是對上層制度的欺騙性進行的揭露,是對儒家正統思想顛覆性的剖析,是對人生生活方式、人生的價值意義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