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成長心理的培養研究分析

才智咖 人氣:1.12W

虛榮心:孩子成長絆腳石

關於孩子成長心理的培養研究分析

日前,有報道稱:一個7歲的女孩,嫌棄前來接她放學的奶奶穿著寒酸,竟扔下一句:“滾!我不想看到你!”事發後,老人傷心地離開兒子家。看到此類報道的家長大多義憤填膺,並感嘆道:現在的孩子,虛榮心怎麼就這樣強?該怎樣制止孩子的虛榮心?

有專家表示,孩子有虛榮心,是心理髮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引導好了,虛榮心可以轉化為進取心,幫助孩子積極進取。如果不加重視,任其發展,虛榮心將成為孩子成長中的絆腳石,孩子長大後很可能喜歡弄虛作假,沽名釣譽。

“我家的房子比你家的漂亮”

苗苗 5歲 幼兒園小朋友

苗苗5歲了,長相漂亮、可愛,儘管家裡經濟條件一般,但苗苗媽也總是儘自己的力量將她打扮得像小公主似的,鄰居阿姨也常常誇讚她很乖巧。可是,最近,苗苗媽遇到一件煩惱的事:上週末,小區裡幾個同齡孩子在一起玩,隨口說著自己都去哪裡玩過,苗苗突然誇海口道:“我爸爸帶我去日本旅遊了,那裡有唐老鴨、米老鼠……可好玩了。”苗苗媽吃了一驚,他們從來沒去過日本,這孩子小小年紀不僅虛榮,還撒謊。

還有一天,苗苗媽去幼兒園接女兒,發現女兒正在向別的同學介紹自己家有多漂亮,自己家的電視有多大……這一切都是不符合實際的,苗苗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分析:希望引起同伴注意

從心理角度來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愛慕虛榮,對於孩子來說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讓虛榮心恣意擴大,就會讓孩子走上貪圖享樂、撒謊欺詐,甚至少年犯罪的道路。

幼兒階段的孩子,生活經驗少,又喜歡做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知識面不廣,又容易把現實與虛構的混在一起;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但想象力又非常豐富。

孩子向別人誇自己家的東西如何如何好,自己又去過哪些好地方,其目的僅僅在於引起同伴的注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不尊重事實的習慣。

支招:正確認識是非

家長應該在平時多和孩子觀察家裡的各種用品,讓孩子能對其名稱、用途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幫助孩子積累更多的知識經驗,在孩子與同伴交流時,有真實的內容可說,用廣泛的知識和實在的語言去吸引同伴,贏得讚賞。

其次,幼兒階段的孩子還喜歡“攀比”,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別人稍微批評一下就哭鼻子,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是:當孩子做得好時給予表揚和讚賞,當孩子做得不對時,應堅定地對其說不,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和否定中瞭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從而正確地認識自我。

“車過時了,接我放學時離遠點”城城

11歲 國小五年級學生

“爸爸,以後你接我放學時將車停遠點,我自己走過去就可以了,你那輛車,早都過時了,同學們看見了會笑話的。”聽到11歲的兒子對自己說這樣的話,王先生氣得想掄起手給兒子一個耳光,可他還是忍住了。“真的很心痛,兒子竟然嫌棄我的車不好,覺得丟人。”王先生決定以後不再接送兒子,讓他自己坐公交車慢慢體驗生活。

記者瞭解到,國小生“好面子”的現象已不是個別的,有的孩子嫌棄自己家長長得不體面,或者職業不好,開家長會時不願家長參加,甚至會請“比較體面”的親戚代替。

分析:社交範圍擴大

這個階段的孩子,社會交往的範圍不斷擴大,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喜歡,開始在意自己及家人的外貌和物質條件。此外,“愛面子”是中國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這些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孩子成長,在大環境下,孩子自然會有盲目的從眾性。

支招:心靈美更重要

無論家裡經濟條件好壞,都應該培養孩子艱苦樸素的習慣,不要盲目攀比,有必要的話領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讓孩子也體驗到家長的辛苦與不易。

此外,家長可以多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如烹飪、縫紉、繪畫、唱歌、手工藝製作等,注重在實際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包括行為美和語言美,但更要注重內在的心靈美,善於在實踐中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讓孩子打心眼裡認同自己。

“我就喜歡名牌”

一明 14歲 國中二年級學生

“我的孩子自上國中後,除了學校規定的校服外,他身上穿的幾乎全是名牌,買普通的衣服,他根本看不上眼,還說同學之間有比較,太寒酸會被人家笑話。”家住越秀區的陳女士向記者訴苦:她和老公經營著一家小公司,平時管理孩子的時間少,每週都會給他100元零花錢,包括吃飯的在內,可兒子每週都會透支,還要求多給點。她仔細觀察,原來兒子很“好客”,常請同學吃東西。

“前段時間,他又看中了一款新手機,想讓我買給他,我沒答應,他就跟我生悶氣。”陳女士常常教育孩子不要過於鋪張浪費,兒子不聽,總是說:“我就喜歡名牌”,這讓她很頭疼。

分析:凡事都想爭第一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中,世界觀、價值觀開始建立,對許多事情已經很有自己的見解,在與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喜歡做第一,喜歡領頭,喜歡通過物質來展現自己的實力。

除了社會客觀原因外,也有家長本身的原因,有的家長常常會無意識在孩子面前顯露虛榮言行,比如,拜金主義,一切用錢擺平;與地位高的人交朋友,看不起普通人等等,這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支招:家長以身作則杜絕虛榮

首先,家長應讓孩子知道,一個人擁有名牌並不意味著擁有了較高的地位,只有經過自己的努力勞動而取得的東西,才會受大家的尊重,創造一些家務勞動的機會,讓孩子自己掙錢購買所需要的東西。

其次,家長應擺正自己的心態,不盲目追求物質享受,教育孩子根據自己的需要買東西,不應盲目地與別人攀比,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學會理財。

最後,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一定要堅決拒絕,不能妥協讓步。有時間的話,帶孩子去福利院或者社群的貧困人家走動走動,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幫乖寶貝走出嫉妒的圈子

和大人們一樣,孩子也會妒嫉,而且他們的妒嫉心理往往更加強烈且奇特。當孩子發現別人那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無論是相貌、玩具、老師的表揚,甚至是家長的關注,他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怎樣幫助孩子克服這種衝動呢?

由於家裡還有個哥哥,九歲的虎虎總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無論是外出遊玩、生日派對還是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他老是抱怨爸爸媽媽偏心。當媽媽解釋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和他一起玩或者他做了哪些錯事而哥哥卻沒有的時候,虎虎就撅著嘴說哥哥有的玩具自己卻沒有或者強調哥哥曾經犯的錯而自己卻很乖。

很多孩子都有虎虎這樣的心理,當他們看到別人有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包括衣服、能力、受歡迎程度和玩具等等,甚至有些大人意想不到的東西都可能誘發他們的妒嫉心理。有些家長認為這種表現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但專家指出,過分的妒嫉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髮育,使他們在自己與別人的對比中感到自卑,妨礙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因此家長應該在孩子達到上學年齡之前教會他們如何克服這種情緒。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減少妒嫉心理,以及當孩子的小腦瓜被妒嫉所佔據的時候如何平復他們的情緒。

注意孩子的暗示,並表示同情

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對於家長們來說,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掌握孩子的情緒趨向卻並不難。當孩子妒嫉心理爆發的時候,他們的行為經常會出現相應變化,比如搞破壞、哭泣或者說妒嫉物件的壞話等等。有時候,妒嫉心理也會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和身體方面,如胃疼、難過、焦躁、情緒低落或者沒有幹勁。這時候,家長需要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並幫孩子把他們的想法說出來。比如,爸爸帶著5歲的女兒玩鞦韆,站在一邊的3歲的兒子委屈地要哭,這時候媽媽就可以說,“看,爸爸一直陪著姐姐玩,把我們都冷落在一邊了,這真不公平,對不對?”如果孩子表示同意,家長就可以告訴他這種感覺就叫做“妒嫉”——“我知道你覺得妒嫉,是不是?不過這沒什麼的。”家長的理解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因為這種時候,孩子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慾望的滿足,而是家長耐心的傾聽,以及對他們內心感受的肯定。

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會妒嫉

顯然,妒嫉是一種負面情緒,但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們瞭解,即使是他們尊敬的爸爸媽媽也會有妒嫉的感受。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當寶寶和爸爸在一起親親熱熱的時候,媽媽也會妒嫉爸爸,但是媽媽不會因此而亂髮脾氣或者感到難過。或者舉出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告訴寶寶自己也有過同樣的心情。比如,當虎虎抱怨自己不能和哥哥一樣參加跆拳道班的時候,媽媽就告訴他自己小時候也有過同樣的經歷,但是這種情緒是可以克服的。“知道嗎?我上國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從來不准我在街上玩,但鄰居家的姐姐卻可以在外面一直跳皮筋到天黑!你說多不公平!”這個故事讓虎虎明白原來媽媽也妒嫉。隨後媽媽告訴,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得到和別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必須學會接受。

不要過分強調負面的東西

孩子會通過觀察大人的'做法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方式,因此當你發覺孩子感到嫉妒的時候,在表示同情的同時,不要過多強調孩子的立場,更不要指責受到妒嫉的物件,否則不但會進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嫉情緒,還會導致孩子養成動輒歸咎於他人的壞習慣。假如你的孩子發現自己的同桌被邀請參加同學的生日派隊,而自己卻沒有被邀請。這時候我們決不能指責那個過生日的孩子“不夠意思”,而應該告訴孩子,媽媽理解你的委屈,但是別難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朋友,自己過生日的時候不是也不可能把自己認識的所有人都請來嗎?這樣,孩子就會理解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受歡迎而未受邀請,也不會因此而記恨那個過生日的同學。

幫助孩子找到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

感到嫉妒的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得到和他人同樣的待遇,假如此時家長能夠誘導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但能夠緩解嫉妒的心理,還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假如孩子覺得球隊一個隊友比自己上場的時間長,我們可以問他,如果你加強練習的話,情況會不會有所改變呢?這時,孩子會發現,雖然自己控制不了教練的選擇,卻可以控制自己的選擇——通過聯絡提高自己的球技,上場的機會自然就多了。或者,當孩子對別人父母對子女所傾注的重視感到嫉妒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行動消除孩子的誤會。5歲的美美因為媽媽錯過了自己在學校演出中的表演而非常不滿,“別人的媽媽都來了!”於是,媽媽就讓美美在家裡面給自己開了一個專場晚會。這樣一來,美美明白了媽媽其實很關注自己,便不再失望或者妒嫉別的同學了。

儘量不要拿孩子與別人對比

你可能注意不到,在談論其他孩子時一句無心的“婷婷越來越可愛了”,或者只是一個微笑、一個聳肩的動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讀為“比較”。尤其是當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時候,他們更容易對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有一次,美美的媽媽跟一位阿姨說,鄰家女孩的捲髮很可愛,可惜自己女兒的頭髮卻是直的。沒想到,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媽媽帶自己去美髮廳要把頭髮燙成捲髮!美美媽媽一下子就意識到是自己的評價引發了女兒的嫉妒心理,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評價過女兒的頭髮,同時非常注意不拿女兒和別的孩子作無意義的比較。

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總喜歡強調自己的弱點,而且那種低人一等的感覺更容易刺激他們的妒嫉心理。因此,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他知道自己也有優點,也有為自己而驕傲的資本。假如孩子在畫畫方面有天賦,家長就應該多多鼓勵。每當孩子自己解決了一個問題或者取得了一點進步,哪怕只是一道算術題,也應該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注意到了,並且為他而驕傲。專家指出,當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候,他們就更容易接受別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關注。這種自信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嫉心理,更有利於他們塑造自我,這才是真正值得別人豔羨的本領。

試談幼兒園教師該怎樣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是幼兒園工作的主要任務,正確的健康觀念包括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數幼兒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十分重視,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卻考慮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僅是孩子智力的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他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素質。那麼,如何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時間,談談這個問題。

一、 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教幼兒學會尊重別人

讓幼兒學會尊重別人,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首要條件。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良方。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孩子,作孩子的表率,讓孩子長在天長日久的受尊重的潛移默化中養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

(二)教幼兒學會愛、學會關心他人

孩子的愛心不是靠強行管束而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更不是沒有原則,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

1、注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和家長應從自身做起,在有意識地對哈子進行愛心教育時,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孩子。作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教師之間也應該互相關心和尊重 ,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幼兒之間、家長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多使用愛的語言。

2、培養幼兒形成助人為樂、關心社會、熱愛公益事業的良好思想品質。如組織幼兒給災區小朋友捐獻衣服、圖書、玩具等物品,組織幼兒想希望工程捐款活動,參加為殘疾兒童獻愛心等媒體力量引導幼兒觀看以關愛、善良、正義等內容為主題的作品把民主管理在身邊相互友愛的事蹟講給幼兒聽,培養孩子的愛心,從小給孩子的心靈撥下愛的種子,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

(三)教幼兒學會禮貌待人禮貌是人們的道德準則,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矩。

可從一個人說話用詞、語調口氣、 止態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養、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會身份。如謙遜文明的語言、恭敬有禮、落落大方的舉止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禮貌教育呀從小抓起,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重要條件的環境,使孩子從小就學會禮貌待人。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承認。能禮貌語言主動、熱情、大方得打招呼、稱呼人,會問早、問好、道別。

2、教育孩子當自己不注

意影響別人時,會主動誠懇的道歉,當別人影響了自己時能剋制、諒解別人,會說“沒關係、不要緊。”

3、教育孩子當別人在談話時,不插嘴、不妨礙,成人對自己講話時,要專心聽,不要打斷別人說話。總之,教師和家長要做到孩子的模範,處處以身作則,說話要做到溫和有禮貌。

(四)讓幼兒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一個人有無勞動的興趣和習慣,將影響自己的一生。無數事實證明,事業上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熱愛勞動、勤奮好學者。相反,懶惰往往使人愚昧無知而無所作為,熱愛勞動,不僅使幼兒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為幼兒今後的學習、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樹立了幼兒自信、自立,敢於克服困難的精神。

對幼兒進行熱愛勞動教育,還可以從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開始。如自己穿脫衣服、鞋襪、自己洗手、洗臉刷牙等讓幼兒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和快樂,明白了勞動是光榮的,從而學會尊重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

面對不與同伴交往的孩子,該怎麼辦?

每個班中總有幾個不吭、不玩、不與同伴交往的孩子,他們總是默默坐在一邊看著別人快樂地遊戲、玩耍,自己卻無動於衷;別人欺負他,他也不敢申辯,更不敢還手;明明自己會的問題,看著別人搶著回答,自己卻不敢舉手。他們沉默寡言經常成為被老師忽視的兒童。其實,這些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關愛。

我們班也有這樣的一個孩子,幼兒園幾乎聽不到她的聲音,是她不會講話嗎?不是的,和她媽媽的交流過程中得知,這孩子在家裡外向的很,這樣一來,留給我們老師很大的疑惑。在這之後,我都會有意無意的在上課或活動中請她回答問題或參與活動,但一次兩次下來,感覺還是老樣子,不肯講話,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後活動中發現她經常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偶爾看著別人玩耍,她會笑笑,讓我覺得很好奇,大班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應該不喜歡獨處的,怎麼還喜歡一個人呢?引起了我好多的問號?

現在我班正在進行一個活動,就是每次點名的時候要求孩子站起來說一句最想說的話,或者是長大後的理想等等。這是按照學號點名的,每次輪到她的時候,她總是慢吞吞的站起來,嘴上想講,但又不敢講。於是我就走到她邊上,要求她輕輕的告訴我。終於,我知道她長大後想做一名醫生,並告訴她醫生一定要有很大的膽子,並且願意和別人交流。慢慢的,我發現,每次上課的時候,會看到她的嘴巴在動,那是她在跟著老師念兒歌,唱歌曲。雖然聲音不大,但肯開口了,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同時,在她每次開口說話的時候,要求她聲音大點,並給予她鼓勵,我相信,她的膽子會慢慢變大,講話的聲音也會慢慢變大。

從中可以發現膽小、內向的孩子處處拘謹、害怕,不願說話不敢做事與人交往。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就多點關心、體貼他們,用熱情的目光、親切的話語,愛撫的動作主動和他們交談,消除他們與老師之間的隔閡,細心觀察他們的舉動,瞭解他們的需要,給予必要。

自主性培養從小起

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孩子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獨立自主一歲始

孩子一歲左右就可以進行自主性的培養。讓孩子從國小會獨立自主,應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認識和理解孩子

你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所普遍具備的各種能力。知道在什麼年齡,孩子應該會做什麼事情了,那麼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賴別人。

你還要了解你孩子的“特別性“。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對這些特別之處,你要相應地採取特別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你孩子的強項,那麼你可以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他;若你的孩子生性敏感、膽小,那麼你應該多鼓勵他大膽嘗試。

二、給予充分的活動自由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愛。與他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從而使他對你和周圍事物都具有信任感。因為獨立自主性的培養,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基礎。只有當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難時一定會得到幫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膽地去探索外界和嘗試活動。因此,在孩子活動時,你應該陪伴在他身邊,給他鼓勵。

四、循序漸進,不隨便批評

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對孩子的發展作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要求,就橫加斥責。請先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沒有達到要求的原因,以科學的準則來衡量,然後再做出相應的調整策略。

把握培養獨立自主性的關鍵期---孩子兩歲時

兩歲左右,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強,什麼事都要堅持自己做,拒絕別人的幫助。這是孩子心理髮展的第一個“執拗期“。家長正好可以因勢利導,把握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並適時地提供給他適當的幫助、指導和讚美,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一、子一個獨立自主的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處處依賴他人、對什麼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你的一舉一動,還有你的品質,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所以,先從你自己獨立自主做起吧!

二、一個安全的家庭生活環境

家庭環境安全了,同時教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識,就免除了你擔心孩子受到傷害的後顧之憂,也就不會過多限制孩子的活動,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發展就獲得了機會和可能。教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識,讓孩子學會躲避危險,學會自我保護。讓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學習的同時,不會受到不必要的危害,為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發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精心養護孩子的探究習慣

星期六的中午,媽媽見小米端著一杯熱水走向陽臺,“你要做什麼?”“給花澆水。”“不能澆熱水,要澆涼水。”“喝涼水會拉肚子的。”“花不會拉肚子,不許澆熱水。如果花死了,媽媽就不給你買了。”聽到媽媽這麼說,小米聽話地把熱水端了回去。

花活了,孩子的探究火苗卻熄滅了。其實,如果家長注意培養孩子的探究習慣,既可以讓花活下來,也可以滿足孩子的探究慾望。

探究是小孩子最有價值的學習方式

孩子的學習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模仿他人、成人強化訓練、自主探究等等,這些方式都可以讓孩子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但是自主探究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是最有價值的。因為模仿和訓練都是成人的單向灌輸,孩子處於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他學習的內在動機沒有激發出來,自願學習的習慣沒有培養出來,但是因為這兩種方法簡單易行、見效快,所以成人對它們容易形成依賴。

自主探究以好奇心為驅動,孩子在探究中會自覺地產生很多問題,並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因而孩子愛動腦、愛動手,這對他以後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很重要。但是因為孩子在動手嘗試中會出錯,學習結果見效慢,家長認為問題很容易,沒必要探索,就直接給孩子提供答案,忽略為孩子提供探究的環境和材料,長久下去,孩子就會養成思維惰性,凡事依賴大人給出現成答案,主動探究的習慣也就越來越弱了。

探究習慣需要家長的精心養護,接納探究中的嘗試錯誤

孩子對事物的認識比較表面和膚淺,常常抓不住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絡,所以他們在嘗試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小米在探索行為中出現的錯誤就很常見和典型,她以為植物與人的生理和生命現象是一樣的,但是媽媽沒有接納小米的嘗試錯誤,她不但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並警告錯誤行為將導致的嚴重後果,結果孩子嚇得不敢探究了,其實正確答案並沒有經過她的觀察、操作和思考,只是書本知識經過媽媽的口授直接搬進她的記憶裡,孩子的思維並沒有得到發展。

想想看,你是不是經常責怪孩子把環境弄亂了、把衣服弄髒了、把玩具弄壞了、把物品弄破了?這些都是拒絕孩子嘗試錯誤的教育行為。

為孩子提供探究的環境

探究需要一定的“研究經費”,而孩子的“研究經費”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通常成本很低,關鍵是家長沒有意識到怎樣為孩子提供探究的環境。

小米的媽媽可以與孩子一起做個小實驗:一盆花澆涼水,一盆花澆熱水。每天用相機把兩盆花的長勢拍下來,或讓小米畫下來,經過比較,小米就會發現兩盆花的不同結果。這個科學現象很簡單,卻是孩子自己的觀察、發現和總結,她從中獲得的探索素養比生活常識本身更有價值。

再比如,一個孩子把花盆裡剛種的幾顆蒜頭連根拔了起來,他想看一看蒜頭長大沒有,希望它們長得快一點。這時候,媽媽不要用“拔苗助長”的故事警告孩子,而是為他提供相應的實驗環境,讓他比較是“拔苗助長”還是“拔苗助死”,相信孩子從中獲得的收益要比干巴巴地聽故事好得多。

為孩子提供探究的材料

孩子的探究物件無所不在,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孩子都喜歡把玩,包括花草樹木、蟲蟲鳥鳥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家長認為現在既然有現成的高科技玩具,就應該讓孩子玩,這樣孩子的起點更高。高科技的電動玩具確實比較安全,富有童趣,但是它除了比較昂貴外,孩子的操作和參與空間比較少,所以很多高科技玩具不能長時間吸引孩子,很快就被孩子玩膩了而被家長束之高閣。

可見,家長不要為孩子提供太多的現成玩具,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需要動手動腦的玩具或材料,例如七巧板、積木、拆裝和拼插玩具、橡皮泥等,還有水、沙、泥、土、石子、樹枝、樹葉等自然物,以及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這些玩具和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孩子需要探索研究才能玩出花樣來,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由探索精神。

做孩子探究活動的配角

探究活動是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孩子具有不斷追問的思維連貫性和克服困難、動手嘗試的意志,有的孩子常常堅持不下去而中途放棄。孩子這時候不但需要家長的鼓勵,還需要家長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幫助,讓孩子把探究活動進行到底。

例如,孩子想用積木搭一座高樓,搭到一定高度以後,沒有足夠的合適木塊充當“棟樑”了,拆了重新搭建,孩子又不樂意,於是有的孩子就放棄了,留下一座沒有完工的“爛尾樓”。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過來鼓勵孩子:“工程沒有完工就不幹了,多浪費呀,我們想想辦法吧。”接著家長啟發孩子在家裡找一找有沒有木塊的替代品,怎樣保持高樓的平衡,還可以做什麼“裝飾”或者“裝修”,支援孩子完成一個小建築師的作品。

媽媽要避免女性思維偏好

大多數孩子由媽媽教養的時間比較多。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男性擅長理性思維,女性擅長形象思維。孩子的探索行為主要發生在動植物、風、光、水、沙土等自然現象領域,而媽媽們大多對社會現象感興趣,不太喜歡探究自然現象。當孩子對一些自然科學現象感興趣並求助媽媽的時候,有的媽媽卻對此不以為然,有的媽媽甚至看見小蟲子就會嚇得失聲尖叫,這樣當然不能給孩子提供及時的鼓勵、支援和幫助,以至孩子坐失發展的機會,所以,媽媽要克服自己的不足,與孩子一起欣賞與研究瓶瓶罐罐和飛禽走獸,和他一起愛科學、“玩”科學、學科學,發展孩子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探究行為要文明

探究雖然是孩子最有價值的學習方式,但是它也不能特立獨行地不顧他人的利益或破壞公共環境。

有一個小男孩,思維特別活躍,但他經常把自己的探索發現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把口香糖粘在女孩子的頭髮上,老師批評他,他說:“我是想研究口香糖粘不粘頭髮。”卻不承認這給同伴帶來不便。他的不文明探究行為平時得到了媽媽的無原則保護,一次他把沙包扔到別的小朋友身上,人家哭了,媽媽解釋說:“他在研究拋物線,不是故意砸你,別哭了。”還有一次,廣場上擺放了一些新穎的展板,他很好奇,拿起手中的筆在上面畫,媽媽在旁邊視而不見。

其實,不僅是孩子的探究行為,即使是成人的科學研究行為,也都要遵守一定的倫理規範,以不侵犯他人和公共環境的利益為前提,這才符合科學探索是為人類謀福祉的崇高願望,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文明探索的好習慣。

各種因素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影響兒童心理髮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孩子心理髮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教育因素、實踐活動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努力因素等。其中遺傳因素是心理髮展的生物前提,環境和教育因素起著決定作用。

遺傳為發展提供前提條件和基礎,但究竟以後怎樣發展,朝哪個方向發展,則取決於孩子所處的環境和所受到的教育,而實踐和活動則是心理髮展的基礎和源泉,主觀努力便是心理髮展的關鍵。要使孩子的心理得到良好的發展,家長必須瞭解和懂得影響孩子心理髮展的這些因素,然後施以正確地引導和培養。

遺傳因素對兒童心理有何影響?

遺傳因素就是指從自己父母的遺傳基因中獲得的生物特徵。它是心理髮展的自然條件和必要的物質前提。它在心理髮展上的作用是,一方面,通過素質影響能力和智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它通過氣質型別的因素影響兒童的情緒和性格的發展。兒童出生時,就通過遺傳從父母那裡繼承下來了神經系統的特徵,特別是大腦的結構和機能的特點,以及每個人特有的高階神經系統型別的特點。其不同的差別,我們在產房裡就可以觀察到,如有的嬰兒安靜些,容易入睡;有的嬰兒腳亂動,大聲啼哭,等等。遺傳雖然如此重要,但並不是決定一切。因為遺傳只是提供了事物發展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變成現實,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沒有這後一條件,再好的遺傳基礎也是沒有用的。況且,遺傳素質對心理髮展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它的作用和影響也不完全相等。據心理學家研究,遺傳素質在感知覺和氣質方面有較大的影響。而在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習慣方面,遺傳素質影響就比較小。從年齡階段來說,一般年齡越小,遺傳素質的影響相對比較大,年齡越大,它們影響就小。家長了解和掌握了這一點,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材施教,發揚遺傳素質中的優勢,促使兒童心理髮展水平的提高。

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心理有何影響?

兒童心理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社會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心理髮展的方向和個別差異。社會環境的因素很多,對年幼的兒童來說,其中家庭、鄰居、親友、公共娛樂場所、市場、商店等等,影響最大。特別是家庭,從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家庭的氣氛到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都無不影響著孩子的理想、志趣和性格等。據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對許多有一定才能的兒童的調查,發現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形成兒童才能的關係因素。至於兒童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那就更容易從他的家庭和周圍的生活環境中找到根由。由於社會環境對兒童心理髮展的決定作用,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兒童的心理髮展和教育更有密切的關係。教育在兒童心理髮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注意從零歲開始就給嬰兒的大腦以適應的資訊刺激。

實踐活動對兒童心理有何影響?

學齡前兒童主要是在遊戲的活動中使心理得到發展的,離開了活動,就沒有兒童的心理的發展。遊戲活動對學齡前兒童來說,不僅是一種娛樂,而且也是一種學習。他們正是在遊戲中發展智力、鍛鍊意志、培養品德、薰陶感情、塑造個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迅速而良好的發展的。傑出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得好:“遊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兒童在遊戲中怎麼樣,當兒童長大的時候,他在許多方面的工作也會怎麼樣。因此,未來活動家的教育,首先要從遊戲開始。”所以,家長應創造有利的條件,幫助和指導孩子開始遊戲活動,使他們的智慧之花,通過遊戲這一“媒介”得到盡情開放。

主觀努力對兒童心理有何影響?

先天的良好的遺傳素質所提供的只是發展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要通過後天的教育訓練才能得到發展,並轉化為現實性。這個轉化過程離不開孩子的活動和主觀努力,體現在孩子心理髮展的內在需求上。

那麼,怎樣激發嬰幼兒心理髮展的內在需求呢?在《學前兒童心理學常識》一書中指出:第一,內在需求與激發必須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也就是說,在孩子智力發展開始萌芽的階段(五歲以前),就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第二,內在需要的激發必須及早地進行語言教育;第三,若發求知慾,喚起學習的興趣;第四,激發兒童的好奇心。

TAGS:培養 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