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O2O合作是大勢所趨

才智咖 人氣:6.19K

張濤,大眾點評CEO及創始人,沃頓商學院MBA,曾任美國公司IT諮詢顧問。2003年留學歸國後,創立大眾點評網,在全球首創餐飲消費者點評模式。

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O2O合作是大勢所趨

10月8號,大眾點評網與美團網聯合釋出宣告,宣佈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大眾點評CEO張濤和美團CEO王興將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重大決策將在聯席CEO和董事會層面完成。

理性、執著、思維活躍、敢於冒險、語言直白……這就是大眾點評網創始人、CEO張濤,一個典型的“理工男”。

執著

十年只做吃喝玩樂

技術出身的張濤,有著典型的“理工男”特質,對目標特別執著——從成立到現在,大眾點評在十多年裡只做與吃喝玩樂相關的業務。在某種意義上,這和張濤喜歡美食有關。

2003年從美國留學歸來在上海工作時,張濤發現吃來吃去就那麼幾家餐館,不由得想起了在美國時常常翻閱的一本小冊子——上面不僅有許多餐館的資訊,還有評級。

和許多海歸一樣,張濤相信網際網路可以改變人生,於是開始嘗試通過使用者點評,把餐館資訊搬到網際網路上。

這門生意能不能做起來,張濤心裡完全沒有底。但幸運的是,網民們天生就對去哪裡吃喝有選擇和比較的慾望,大眾點評很快走紅。“如果我們當時選擇做房地產的點評或者按摩院的點評,可能早就死掉了。”張濤笑著說。

在和張濤有過接觸的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張濤執著得有些“死板”。在團購野蠻生長的2010年前後,大眾點評開始切入團購業務,但張濤堅持只做吃喝玩樂;O2O概念火熱時,大眾點評仍然聚焦在吃喝玩樂這一領域;2003年到2008年,部落格、視訊都火過,但張濤認為這些與大眾點評無關。

“大眾點評做了十多年,我們的願景一直沒有變。我們希望能夠連線消費者和線下的商戶,藉此能夠深刻改變整個線下服務業。”張濤說。

事實上,也正是張濤的這份執著,讓大眾點評挺過了團購網站泡沫破滅後的艱難,也讓大眾點評的業績持續穩步增長—截至2013年四季度,大眾點評月活躍使用者數超過9000萬,收錄商戶數量超過800萬家,覆蓋全國2300多個城市和全球十餘個國家。

理性

做本地生意急不得

張濤其實是個急性子,但看過不少“一著不慎、再難翻身”的創業案例後,他強迫自己慢下來,努力在快和慢之間尋找平衡點。

2011年前後,大眾點評的使用者和商家數迎來爆發式增長,員工人數更是在一年內從不到300人增長到超過1600人。關於大眾點評IPO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少公司管理層也提出要加快在全國的擴張。

要在一個狂熱的氛圍裡保持理性和清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張濤做到了。

“大眾點評是一個本地生意,急不得。公司擴張是一個管理問題,就好比地基搭得不深,將來樓就會倒掉……”張濤淡定地說。

“做團購,最容易出問題的就是管理層面。大家都靠上市的利益來刺激,一旦上不了市就會出問題;如果做事太激進,貼錢或者廣告燒錢燒得太快,現金流斷裂也會很危險……”儘管當時遭到了不少反對,但如今看來,張濤的.這些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的。

野心

打造僅次於BAT的第四大平臺

在張濤看來,大網際網路可以解構成四個元素:人、資訊、商品、服務,每個連線點都有產生巨頭的機會。騰訊是人和人,百度是人和資訊,阿里是人和商品,而大眾點評做的是人和服務。這就是第四個巨頭的席位,也是張濤的“野心”所在——打造僅次於BAT的第四大平臺。

事實上,從2012年開始,佔據國內團購市場份額第二的大眾點評,不斷曝出各種“緋聞”,物件包括阿里和百度。張濤坦言和阿里、百度“有過接觸”,但後來仍然拒絕了。這被業內解讀為“張濤要追求獨立IPO”,那如今為什麼會聯姻騰訊?

張濤解釋說:“純粹的財務投資意義不大,我們希望合作有乘法效應和化學效應。與騰訊的合作,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期待,我們要打造中國最大的O2O生態圈。”

“儘管此次騰訊入股20%到大眾點評,但我們會繼續保持獨立發展,管理層對公司有絕對的控制權。”張濤堅定地說,“大眾點評未來肯定會獨立IPO”。

在張濤的心目中,大眾點評一路摸爬滾打過來殊為不易,只有獨立上市,成為BAT之外的第四大巨頭才是“康莊大道”。

“我們要做團購裡面的角鬥士。”在去年的年會上,張濤說,團購市場就像一個角鬥場,就算角鬥士已經傷痕累累,就算面對的是獅子、老虎等猛獸,也必須生存下來。

合作

從浴血奮戰到握手言歡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俗話又說,“打倒競爭對手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合他”。

俗話雖俗,但事實證明,其正確性的確高。這不,國慶小長假剛過,生活服務領域的兩大競爭對手——大眾點評和美團就宣佈合併了。

10月8日,美團和大眾點評宣佈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並且雙方已成立一家新公司。“這是中國網際網路歷史性的戰略合作,新公司將成為中國O2O領域的領先平臺。”雙方將之稱為從浴血奮戰到握手言歡,並希望共創未來。

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並將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包括高頻到店業務,同時將加強優勢互補和戰略協同,推動行業升級。然而,這次合併如果僅僅是業務線的擴張,並不能滿足投資人的盈利預期,至於能否實現使用者、產品、員工的優質整合,仍然需要時間的驗證。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二者合併或是“無奈之舉”,在資本寒冬,燒錢仍將繼續的背景下,抱團取暖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未來合併中面臨的冗餘崗位的裁減,各種權力的爭奪,都是新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

張濤表示:“過去這些年兩家公司有競爭也有差異化,幫助1000萬商家服務好10億消費者,是兩個團隊共同的追求,合作是大勢所趨,是兩個團隊的共同選擇。O2O行業前景無比巨大,合作後大家將會發揮各自優勢,加快產品創新、深化服務和行業拓展的步伐,給消費者和商家創造更多價值,促進O2O生態圈的建設,促進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