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不能直接照搬國外聯合辦公模式

才智咖 人氣:2.01W

不到30歲的潮汕人蔡延青有著多重身份:騰訊的前互動設計師、《Be A Changamaker》這部環球社會創新紀錄片的獨立拍攝者、國內第一個專注社會創新的平臺BottleDream的發起人——現在,他是廣州最大聯合辦公空間“一起開工社群”的聯合創始人CEO,福布斯2015年30歲以下30 位創業者的入選者。

中國為何不能直接照搬國外聯合辦公模式

這個聯合辦公空間位於廣州老城區的地鐵口附近,混雜在滄桑的老房子、高層寫字樓、五金店、特賣場中間,不是特意找很難發現路邊有一個日系簡約風格的招牌。進去後卻感覺別有洞天,前臺對面,有一塊大大的白板上寫滿了新客戶的需求、組建不同工作小組的召集帖、假日活動的召集帖等等,一樓是文藝風格的咖啡館和自由工作區,幾乎坐滿了正在三三兩兩聊天或者正對著手提電腦奮戰的會員。二三樓是擁有風格各異的各種小開間,都已經被會員租下作為工作室。那種感覺,好像一下子從充滿草根氣息的廣州西關穿越到了北京798。

不到30歲的潮汕人蔡延青有著多重身份:騰訊的前互動設計師、《Be A Changamaker》這部環球社會創新紀錄片的獨立拍攝者、國內第一個專注社會創新的平臺BottleDream的發起人——現在,他是廣州最大聯合辦公空間“一起開工社群”的聯合創始人CEO,福布斯2015年30歲以下30 位創業者的入選者。

蔡延青喜歡自稱阿菜,不是姓氏的“蔡”,是青菜的“菜”,因為青菜新鮮、健康、有活力,又讓人覺得比較親切。接受採訪那天,他穿著藍色棉麻襯衫,搭配有設計細節的黑色外套和牛仔褲,手上只帶了一個bong手環,風格閒適、不起眼但細節講究,很有點像他所創辦的“一起開工社群”調性。

這個聯合辦公空間位於廣州老城區的地鐵口附近,混雜在滄桑的老房子、高層寫字樓、五金店、特賣場中間,不是特意找很難發現路邊有一個日系簡約風格的招牌。進去後卻感覺別有洞天,前臺對面,有一塊大大的白板上寫滿了新客戶的需求、組建不同工作小組的召集帖、假日活動的召集帖等等,一樓是文藝風格的咖啡館和自由工作區,幾乎坐滿了正在三三兩兩聊天或者正對著手提電腦奮戰的會員。二三樓是擁有風格各異的各種小開間,都已經被會員租下作為工作室。那種感覺,好像一下子從充滿草根氣息的廣州西關穿越到了北京798。

“一起開工社群”創辦了一年多,匯聚了1500多名會員。他們的年齡在15-35歲之間,其中只有40%是傳統描述中的“創業者”,還有60%是各種領域的“達人”或者自由職業者。他們在這裡分享知識、尋找同好,技能共享,看起來有點像一個“豆瓣”+“知乎”的線下實體社群,但卻比這兩者多了務實與創新氣息。按照蔡延青的描述,他們是一群不容易被簡單標籤歸類,卻又沒有充分衝動去創業,希望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與社會共享的新世代族群。

蔡延青透露,自己最早學的是社工專業,卻特別喜歡美術,在大學時他花了很多時間在旁邊的藝術學院裡自學平面設計、攝影,畢業後他成為騰訊的一名互動設計師。工作一年後,蔡延青創辦了“BottleDream”網站,專門記錄全球範圍內將公益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的社會創新案例。2012年,蔡延青辭職準備環球旅行,採訪各地的NGO創新組織。

耐心說服了父母后,蔡延青開始為自己的環球訪談計劃寫策劃,找投資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說服中讓自己對專案的執行思路更加清晰,最後他獲得了騰訊公益基金會的支援。

而對於受訪者的挖掘,蔡延青利用了MakeSense社群 ,藉助滾雪球的方式,篩選新創的社會企業及其創始人進行聯絡和訪談。前3個月裡,他訪問了近 40個社會創新團體或個人。很多受訪物件都是約他在歐洲的co-working space見面,它有個漸漸被大家熟知的中文名叫“聯合辦公空間”。

這讓蔡延青開始思考,為什麼這些想要改變世界的年輕人都選擇在這樣的空間裡扎堆?他發現聯合辦公空間倡導的是一種開放共享的價值理念和互助協作的精神,鼓勵跨界交流與共享,它能啟用一座城市的創新氛圍。

在蔡延青的創業手記裡他是這樣寫的:“那年10月份的一天,我站在倫敦街頭對著攝像機說:’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國做點事情了!’當時我腦海裡想的,就是回到廣州做一個這樣子的空間。有三個簡單的原因:1.我一直想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2.我喜歡介紹朋友們互相認識,擅長幫別人鏈接搭線,覺得自己應該適合運營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社群;3.這也許是推動社會創新一個不錯的方式。”

回到廣州後,蔡延青和另外兩個合夥人籌建了一個小型運營團隊,把一個老城區裡的舊廠房改造成一個開放式的辦公空間,取了個名字叫“一起開工社群”,在2013年11月正式開業。

剛開始,蔡延青無可避免地犯了對外國模式全盤照搬的錯誤。在很多國外的聯合辦公空間裡,最受歡迎的服務是流動辦公,即按小時或按天付費,而不是按月租的長駐辦公,這樣對很多自由職業者或創新創業者來說,更加自由靈活。而“一起開工社群”經過三個月的測試後發現,大部分人寧可在咖啡區買杯咖啡坐一下午,也不願意在這裡付費流動辦公。於是在2014年3月“一起開工”就變成了現在的模式:有50%的會員活動是在線上的會員社群完成,只有50%左右的會議、洽談、交流、創意碰撞等是線上下完成。一樓是會員的免費流動辦公區,二三樓是分租出去的創意工作室。註冊成為會員後,每年交較低費用,就可以到空間免費流動辦公,並享受會員價的咖啡,或其他會員分享的咖啡。二三樓是分租出去的辦公室或者會員可以租用的會議室。

這裡會常年舉辦大量的活動或者培訓,由不同領域的達人來向感興趣的會員小組分享知識或者行業經驗。這裡也會經常根據接到的不同專案需求,按需組建出不同的工作坊,在完成專案後對會員按貢獻分成。

現在“一起開工”的收益來自於五方面:外部任務的分成、會員費、長駐團隊的租金、活動場地租金或門票、咖啡與品牌周邊產品。從2015年開始,“一起開工”根據其會員資源特色,推出了“社群智囊團”的這個微創新。也即根據接到的不同專案需求,在3個月內做了10個專案的試驗,按照不同的需求問題召集不同的跨界會員設計不同的工作坊,把任務分解成不同的流程予以解決。他們發現“社群智囊團”在使用者研究、塑造品牌調性、整體傳播方案、確定商業模式、軟體產品開發等創意領域發揮的作用最大,而且相比外界的廣告公司、策劃、軟體外包公司等,這種“社群智囊團”的特點是可以匯聚更適宜任務特點的跨界人才組合,並且還可以根據產品投放市場後的反饋,組織不同的工作坊進行產品提升、改善方面的跟進,用蔡延青的話說,這不是一種枯燥的點對點工作服務,而是“溼噠噠”的、 “有機”的品牌或者產品生長過程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