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及對中國的啟示

才智咖 人氣:3.16W
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及對中國的啟示
【摘要】 本文對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進行了回顧,並探討這些理論對中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指導作用及啟示。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回顧 啟示
  
   一、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興起和發展
  
   1、威爾斯(Louis s,1983)的“小規模技術理論”
   1983年,威爾斯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代表作《第三世界跨國企業》對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競爭優勢來源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並研究了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和前景。其主要觀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1)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競爭優勢的來源。威爾斯認為,開發中國家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開發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在比本國更不發達的國家進行投資的時候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制成品市場規模比較小,如果本地企業從已開發國家進口技術,可能會導致企業規模過大而與當地市場規模不匹配。在產品市場比較小的情況下,使用的技術也應該適合於小規模製造,才能增加利潤,而開發中國家掌握的技術就符合這一要求。另外,開發中國家在國外投資的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一方面是本地企業,另一方面是已開發國家的跨國公司。本地企業想要模仿投資國的技術,可能要支付比較高昂的成本,而已開發國家的跨國公司並不願意將資源浪費在小規模生產和小規模市場上,所以,開發中國家的投資者就具備了技術上的優勢。
  競爭優勢還體現在很多開發中國家因為惡劣的國際收支狀況會限制進口而鼓勵本國企業製造,因而進一步促進了開發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
  (2)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為了誇大企業的競爭優勢,開發中國家首先會選擇商品出口。在出口受到威脅時才會考慮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活動,通過對外的投資活動保護產品的國外市場、尋求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廉價的原材料。另外,因為投資國與東道國比較接近的地理位置、經濟文化環境,使產品和技術更容易被接受與認可。
  (3)開發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前景。開發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和已開發國家相比,具備的競爭優勢比較小,從而容易失敗,一旦開發中國家小規模技術優勢被取代就很難尋求其他的優勢來源。但是,只要較發達的開發中國家的企業能繼續保持比本國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優勢與經驗,這些具備新的競爭優勢的企業會不斷湧現,對原有的企業進行替代。另外,只要出口繼續受到威脅,通過建立海外子公司使優勢內部化也會促使開發中國家的企業不斷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2、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拉奧在《新跨國公司——第三世界企業的發展》中指出: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如果不只是簡單的模仿技術,而是能夠根據自身實際對外國技術做出大規模的調整,這種技術地方化的過程可以使開發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具有競爭優勢。他比較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來源,發現開發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優勢來自於:容易本地化的技術和知識;和同型別國家產品市場的相似性;小規模技術效應;專門針對開發中國家研發的產品與跨國公司的產品的差異化。
  
  開發中國家跨國公司通過對外國技術的消化、改進、創新,使其更適應當地生產的需要,在這一創新過程中給企業帶來了新的競爭優勢,促進了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3、技術變遷產業升級理論
  由坎特威爾(well,1991)和託蘭惕諾(Paz Estrella ntino,1993)共同提出的技術變遷產業升級理論,也被稱作“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
  該理論重點是針對開發中國家的技術變遷和技術積累進行考察,並認為開發中國家可以通過技術能力的積累,向周邊國家尤其是開發中國家進行成功的投資,並最終升級為向已開發國家的上行投資。託蘭惕諾分析了開發中國家FDI的地理擴散的規律,認為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向臨近國家或者文化接近、有聯絡的國家投資;第二步,開始向非臨近的開發中國家投資,投資形式為比較簡單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第三步,在最高階的產業階段,跨國企業將自身優勢運用於複雜、高階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開始向距離遙遠的國家和已開發國家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