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中國家直接投資理論綜述

才智咖 人氣:4.34K
  

傳統的直接投資理論是建立在對已開發國家直接投資的實證研究基礎之上的,強調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備壟斷優勢。因此這些理論特別適合解釋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行為。

開發中國家直接投資理論綜述

開發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並對傳統的直接投資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解釋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與動因,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大批新的直接投資理論紛紛湧現。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鄧寧(Dunning)的投資發展階段論、威爾斯(L·T·Wells)的小規模技術理論、坎特威爾(Cantwell)和託蘭惕諾(Tolentino)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和拉奧(S·Lall)的技術地方化理論。

鄧寧的投資發展階段論

投資發展階段理論是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在開發中國家的運用和延伸,旨在從動態角度解釋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的關係。該理論認為,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傾向不僅取決於其O.I.L優勢(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而且其淨對外直接投資是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函式。

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投資發展階段理論區分了五個經濟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400美元以下。處於這一階段的國家經濟發展落後,缺乏足夠的區位優勢及所有權優勢,只有少量的外來直接投資,完全沒有對外直接投資,其淨對外直接投資額等於零或是接近於零的負數。

第二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400-2000美元之間。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內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改進,投資環境得到改善,對外直接投資的吸引力加大。外國對本國的投資量有所增加,本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開始出現,但投資水平仍然很低,淨對外直接投資仍呈負數增長。

第三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000-4750美元之間。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高後,國內企業憑藉自身的所有權優勢,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另一方面,國內技術力量的增強以及勞動力工資水平的提高,使該國的東道國區位優勢逐漸喪失。在這一階段上,外國對本國的直接投資仍大於本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但本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速度明顯快於吸收外資的速度,因此淨對外直接投資額不斷縮小。

第四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於5000美元。在此階段上淨對外直接投資額仍持續增長。本國企業的所有權不斷加強,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更加熟練運用區位優勢。

第五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進一步提高。其對外直接投資淨額仍然大於零但已呈下降趨勢。各國的投資地位趨於平等,這正是目前已開發國家所處的階段。

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中國目前正處於鄧寧所劃定的發展中的第二階段,中國的淨對外直接投資額呈明顯下降趨勢,此現象正和鄧寧的投資發展階段論的預測完全一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鄧寧的投資發展階段論的'科學性。

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

1977年威爾斯發表了著作《第三世界跨國企業》,提出了開發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小規模技術理論。

威爾斯認為,開發中國家跨國企業的相對比較優勢來自低生產成本和反映母國市場規模的特點。這種低生產成本是與其母國的製成品市場需求有限、規模很小緊密相關的。威爾斯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開發中國家跨國企業的相對比較優勢。

擁有為小市場提供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低收入國家制成品市場需求量有限,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種小市場需求中獲得規模效益,而這個市場空檔正好被開發中國家的跨國企業所利用,它們以此開發了滿足小市場需求的生產技術而獲得競爭優勢。

開發中國家在民族產品的海外生產上頗具優勢。這些開發中國家的海外投資主要是為服務於海外某一種團體的需要而建立的。這些民族產品的生產利用母國的當地資源,在生產成本上佔有優勢。

低價產品營銷戰略。物美價廉是開發中國家產品最大的特點。這一特點成為開發中國家跨國企業提高市場佔有率的有力武器。開發中國家企業營銷費用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的水平,但適於中低收入水平的階層。

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

英國裡丁大學著名專家坎特威爾(Cantwell)教授與他的弟子託蘭惕諾(Tolentino)共同對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提出了開發中國家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

該理論認為,開發中國家企業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可實現其產業結構的升級;開發中國家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與他們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直接相關。即技術能力的存在和累計不僅是國內生產活動模式和增長的重要決定因素,同時也是國際生產活動的重要結果。因此得出結論:某一特定開發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的產業分佈和地理分佈,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化的,並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

他們認為,開發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首先是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縱向一體化生產活動,然後是以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為主的一體化生產活動。從海外經營的地理擴張看,開發中國家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離”的影響,首先是在周邊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充分利用種族聯絡;隨著海外投資經驗的積累,種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從周邊國家向其他開發中國家擴充套件直接投資;最後,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為獲取更先進的製造業技術開始向已開發國家投資。

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

1983年英國經濟學家拉奧出版了《新跨國公司:第三世界企業的發展》一書,提出了技術地方化理論。拉奧認為,開發中國家跨國企業的技術特徵表現在規模小、使用標準技術和勞動密集型,這種技術的形成也包含著企業內在的創新活動。正是這些創新活動使開發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形成了、具有了和不斷髮展著自己的“特有優勢”。

拉奧認為,開發中國家跨國企業“特有優勢”的形成,是由四個條件促使和決定的:在開發中國家,技術知識的當地化是在不同已開發國家的環境下進行的,這種新的環境往往與一國的要素價格及其質量相聯絡;開發中國家生產的產品適合於他們自身的經濟和需求。換句話說,只要這些企業對進口的技術和產品進行一定改造,使他們的產品能夠更好地滿足當地或鄰國市場需要的話,這種創新活動就會形成競爭優勢;開發中國家企業競爭優勢不僅來自於其生產過程與當地的供給條件和需求條件緊密結合,而且來自創新活動中所產生的技術在規模生產條件下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在產品特徵上,開發中國家企業仍然能夠開發出與名牌產品不同的消費品,特別是國內市場較大、消費品的品位和購買能力有很大差別時,來自開發中國家的產品仍有一定的競爭能力。

正是由於開發中國家對成熟技術不是被動的模仿和複製,而是積極主動地改進、消化和吸收,從而形成了一種適應東道國環境的技術。因此這種技術的形成包含著企業內在的創新活動,而恰恰正是這種創新活動給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帶來了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對中國的意義

(一)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簡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外國直接投資已成為世界經濟波動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經濟變數。中國不僅要引進來,而且要走出去,應積極參與全球範圍內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實現由單純的資本輸入向資本輸出與輸入相平衡的戰略轉移。這是克服國內資源矛盾,打破貿易保護的現實需要,也是利用兩個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學會兩種本領的客觀需要。

實際上,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條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目前,國內家電、紡織、重化工和輕工等行業已普遍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積壓、技術裝置閒置等問題,這些行業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市場。通過對外投資,變商品輸出為資本輸出,在國外投資建廠,建立銷售網路和售後服務網點,就可以帶動國產裝置、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國際市場。其次,“入世”在給中國企業帶來壓力的同時,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為“入世”後中國企業面臨的義務和挑戰主要體現在國內,所獲得的權利和機遇則主要體現在國外,即體現在外國向中國的產品、服務和投資更大程度地開放市場和實行國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說,中國企業要想享受“入世”後的權利和機遇,就要儘可能地向海外進軍。最後,從企業國際化道路的一般程序來說,首先是發展間接出口,如通過專業的外貿進出口公司進出口商品或服務,而後是直接出口,如企業內部設定專門機構或進出口部門來處理相應的業務,最終再發展到對外直接投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方面獲得的巨大成就,為中國企業進一步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6年10月釋出了《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國位列第17大對外投資國。截至2006年6月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達636.4億美元,累計成立境外投資企業9900多家,分佈在全球近170個國家和地區。最大的投資流向地亞洲,佔有當年投資流量的54.6%。其次是非洲國家。投資行業主要流向採礦業、商務服務業、製造業及批發和零售業。中國對外投資的確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和已開發國家相比還

有很大差距。在國際上,已開發國家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比例一般是1:1.2到1:1.4之間;而開發中國家的這一比例一般是在1:0.2到1:0.43之間。中國連這一水平都未達到,因此還遠不是一個對外投資大國。

(二)加強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的意義

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調整中國的產業結構。如美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他把一些“夕陽”產業轉移到開發中國家,自己專注於高新技術產業的開發,有力地解決了資源分配問題,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通過對外投資可更好的發揮中國優勢產業。中國在紡織、食品、冶煉、化工、醫藥、電子等產業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據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結果顯示,中國有近500種產品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許多產品在技術水準和質量檔次方面都要高於許多開發中國家。此外,中國還擁有大量成熟的適用技術,如家用電器、電子、輕型交通裝置的製造技術、小規模生產技術以及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技術,這些技術和相應的產品已趨於標準化,並且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技術階梯度較小,易於為它們所接受。

通過對外投資提升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這主要是針對已開發國家的投資,通過直接投資或併購的形式,充分利用已開發國家的人力資源、資訊科技和管理模式,使自己的產業能跟上世界前進的步伐或超越現有的這種被動模式。完全變成主要由資源型對外投資轉變為技術依賴型的投資。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