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發展理論概述

才智咖 人氣:1.84W

《生涯發展理論》是201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塞繆爾·奧西普。本書描述和評估了主流生涯發展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涯發展理論概述,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涯發展理論概述

一、舒伯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形成概況

舒伯、金斯伯格、格林豪斯、施恩、加里德斯勒等都對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將人們生命週期中的職業生涯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假設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和任務,並提出瞭解決這些問題、完成這些任務的方法與對策。然而,舒伯是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他是美國生涯輔導理論的大師,其生涯發展理論綜合了差異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以及職業社會學的長期研究結果,系統地提出了有關生涯發展的觀點。

二、舒伯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舒伯關於職業生涯的核心觀點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我們對“我是誰”以及“我看來像什麼”的主觀知覺,包括:身體、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職業、價值觀和人生哲學。他認為,職業選擇的歷程就是自我概念實踐的歷程。人有一種驅動力,不斷地將理解到的自己融入工作中,在工作中實踐自我。他觀點總結為14項:

1.人們在能力、人格、需求、價值、興趣和自我概念等個人特質上存在差異。

2.具有獨特本質的個體,適合從事某些特定的職業範疇。

3.每種職業對應相應的一組個人特質;職業和個體之間有一定的選擇自由度。

4.個體特質(職業偏好、能力、生活)、工作環境以及自我概念,都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自我概念會在青少年晚期後逐漸穩定和成熟,在職業生涯選擇與適應上持續發揮影響力。

5.個體的職業生涯可歸納為一系列的生命階段,包括成長、探索、建立、維持以及衰退幾個人生髮展階段。每一個階段之間的轉換經常受到環境或個人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然而,不確定的轉換會帶來新的成長、再探索、再建立的歷程。

6.影響職業生涯型別(包括所有任職水平、謀職的次序、頻率、持續時間)的因素有:個體的社會經濟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特質(需求、價值、興趣、與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機遇。

7.在各階段,個人能否成功地適應環境和個人需求,主要取決於他的準備情況,即職業成熟程度。職業成熟是由個人生理、心理、社會特質等組成的整體狀態。

8.職業生涯成熟是一假設性概念,如同智力的概念一樣,很難界定其操作性定義。但可以確定的是,生涯成熟度並非單一維度的特質。

9.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可以被引導:一方面促進個人能力和興趣的成熟,一方面指導個人實踐、形成自我概念。

10.生涯發展的實質,就是自我概念的發展、形成。自我概念是個人的遺傳、身體狀況、觀察和扮演不同角色、評估角色、扮演、與他人互相學習等活動互動作用的產物。

11.個人在自我概念和現實之間的心領神會或退讓妥協,是一個角色扮演和反饋的`學習過程。這些學習的場所包括遊戲、生涯諮詢、教室、打工場所以及正式的工作等。

12.個人工作和生活滿意的程度取決於如何為自身的能力、需求、價值、興趣、人格特質與自我概念尋找適當的出口。

13.個人從工作中所獲取的滿意程度與其體驗到的自我實現程度成正比例關係。

14.工作和職業,對大多數人來說,提供了個性發揮的條件;對某些人來說,這只是處於生命的邊緣位置,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而其他角色,如休閒活動和家庭照顧,居於核心。社會傳統,諸如性別角色的刻板形象、楷模學習、種族偏見、環境機會結構及個別差異等,決定了個人對工作者、學生、休閒者、持家者以及公民等角色的偏好。

三、舒伯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階段模型

舒伯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階段模型,經過二十多年的大量實驗研究,是依據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學對各種職業行為的分析,以年齡階段分析生涯發展的過程。他將職業生涯分成五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發展任務。

(一)成長階段

1.年齡範圍:為0-14歲,屬於認知階段。兒童通過家庭和學校中關鍵人物的影響並加以認同,發展自我概念。此階段早期,需要和幻想佔統治地位,隨著參與社會和了解現實的增加,興趣和能力也變得更加重要。

2.主要任務:發展自我概念,也就是認識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建立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並瞭解工作的意義。

3.階段細分:

①幻想期(4-10歲)。需要支配一切,在幻想中扮演自己喜愛的職業角色。

②興趣期(11-12歲)。喜好成為個人職業期望和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

③能力期(13-14歲)。能力的重要性逐漸增加,開始考慮自己的能力及工作要求。

(二)探索階段

1.年齡範圍:15-24歲,屬於學習打基礎階段。通過學校學習、休閒活動和短期工作,進行自我考察、角色鑑定和職業探索。

2.主要任務: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定化並實現職業偏好;形成事實相符的自我概念,學習開創生涯機會。

3.階段細分:

①嘗試期(15-17歲)。考慮興趣、需要、能力、價值觀以及就業機會,通過幻想、討論、課外工作等方式,嘗試著選擇職業,判斷可能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和層次。主要任務是明確自己的職業偏好。

②過渡期(18-21歲)。進入就業市場或接受職業培訓,更重視現實,發展自我概念。主要任務是將一般性的職業偏好轉化明確職業傾向。

③初步試驗承諾期(22-24歲)。初步確定了職業選擇,探索其成為終身職業的可能。必在時會重新選擇,再次探索。主要任務實現職業偏好。

(三)建立階段

1.年齡範圍:25-44歲,屬於選擇、安置階段。找到合適的職業領域,努力建立鞏固的地位。以後發生的變化將主要是職位、工作內容的變化,而不是職業的變化。

2.發展任務:找到機會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學習處理人際關係;鞏固地位,力爭提升;穩定地發展職業生涯。

3.階段細分:

①承諾和穩定期(25—30歲)。在選擇的職業上安頓下來,可能因滿意程度的差別略有調整。

②晉升期(31-44歲)。致力於職業生涯的穩定;大多數人在此時期富有創造性,在工作中作出好的業績,資歷、輩份攀升。

(四)維持階段

1.年齡範圍:45-64歲,屬於專精和升遷階段。個人不斷地付出努力來獲得生涯的發展和成就,避免產生停滯感。面對新人的挑戰,全力應對;很少或不去尋求在新領域中的發展。

2.發展任務:接受自身的侷限性;找出需要解決的新問題;開發新技能;專注於最重要的活動;維持並鞏固既得的職業地位。

(五)衰退階段

1.年齡範圍:65歲以後,屬於退休階段。隨著身心逐步衰退,從原有工作中退出。完成角色轉換,從有選擇的參與者轉換為完全退出工作領域的旁觀者。退休後,個體還必須找到滿意感的其他來源,以減緩身心上的衰退,持續生命力。

2.主要任務:縮減工作投入,發展非職業角色,為退休做準備,做一直期望做的事。

3.階段分期:

①衰減期(65-70歲)。按照自身能力的下降,減緩工作節奏,轉移責任,以兼職代替全職。

②退休期(71歲以後)。完全退休或轉為部分時間工作、義工或休閒活動。

職業規劃理論的階段模型認為,階段之間可能有交叉重疊,並不完全受年齡的限制,也不存在嚴格的界限。同時,在個人生涯的不同時期,都可以經歷由這五個階段構成的“小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