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寧:從溫和走向強勢

才智咖 人氣:1.83W

李寧,他創造了世界體操史上的神話,先後摘取十四項世界冠軍,贏得一百多枚金牌。

專訪李寧:從溫和走向強勢

2015年5月31日,上海,李寧應邀亮相上海交大校友發展論壇,現場報告與聽眾交流事業經驗。

北京通州區次渠李寧中心,李寧坐在中式辦公桌後面,目不轉睛地盯著平板電腦螢幕,眉間弓起一個川字。

他的手指停留在鍵盤上,食指、中指上有幾道深深淺淺的疤痕。這是早晨9時許,李寧中心的格子間基本空著,顯得格外安靜。一名員工說,8點多就看見李寧的大奔開進公司。

李寧如今的頭銜是李寧公司董事長兼任執行總裁(以下簡稱“CEO”)。為了止住公司業績的滑坡,這位昔日的“體操王子”,北京奧運會主火炬點火手正慢慢適應著他曾試圖遠離的瑣碎報表和無休止的簽字。

迴歸“一切皆有可能”

9個多月前,只出任董事長的李寧比現在輕鬆許多,一般只會在開會的時候出現在公司。儘管早在2012年7月5日,張志勇卸任“CEO”時李寧就宣佈正式迴歸,資本市場也作出了熱切的迴應——當天李寧公司的股票漲幅超過8%;然而,李寧似乎延續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風格,將執行權毫無保留地交給張志勇的繼任者——TPG(德太投資)合夥人金珍君。“做董事長主要是戰略和大方向層面的把控。”李寧說。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14年11月14日,被寄予厚望的韓裔美國人金珍君同樣未能讓公司的財務報表恢復正常,於即日退任。李寧公司三天後釋出公告稱,在新的CEO就任前,由公司創始人李寧代任該職。

“他(思想)鬥爭了很長時間,也想過再聘一個國外的職業經理人來任職,直到去年10月比較明確由自己出任CEO。”張向都說,“兼任後,李寧大概有半年的時間忙得沒有雙休日。”張向都是李寧公司目前僅存的三名“老李寧人”之一,追隨李寧25年,工號003;002是前國家羽毛球隊隊員洪玉儒,001便是李寧本人。

李寧的忙碌似乎體現出了價值:李寧公司於8月13日釋出的上半年財報顯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李寧實現收入36.41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6.1%。看起來,這位品牌創始人正把公司從懸崖邊上拉回來。

2015年8月8日,李寧公司改口號,迴歸“一切皆有可能”。業界認為李寧找準了方向,準備重新出發,頗為看好,但兩天後資本市場反應比較冷淡。

“我覺得資本市場不是需要一個口號,而是需要一個公司的競爭力,在未來的競爭力,考量公司在財務方面是否能夠持續增長。作為一個公司,口號是一種企業文化的濃縮,所以,投資者會關注但不會將其與股價直接掛鉤起來。”李寧說,“對我們來講,重啟這個口號,一方面是它吻合我們李寧公司的基因:運動員的基因;另一方面,也是能夠讓我們公司內部以及外部更加清醒。過去有太多各自的聲音,雜音太多,使得大家沒有辦法在一個平臺上說話,感覺沒有一個人是錯的。我希望迴歸這個口號能讓我們看清楚,尤其是我自己看清楚李寧是誰。”

李寧當初並不同意“make the change”這個口號。他說,不是我不同意就是正確的。畢竟設計口號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還要大家的認同。從內心講,我們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已經看到市場同質化的趨勢。但從整個經營上來講,畢竟是上市公司,所以有財務上的壓力。

認同需要一個過程。李寧說,“當我們投入專項產品的時候,比如籃球、羽毛球、跑步,我們需要先期的投入。這些先期的投入是很難在短期內創造利潤的,而且真正進入一項運動需要專業,產品、理解、推廣、材料、功能都要求專業。在執行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做了一半,成本太高做不下去了,於是就改,最後發現這個結果走樣了。當時整個團隊都渴望改變,‘make the change’也不是一個表面的口號,的確是當時團隊內心想尋求改變,產業的改變,所以大家會認同。”

溫和的放權者

李寧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尊銅像,雕刻的是2008年8月8日,李寧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舉著火炬跑步的形象,跑者看上去非常青春。“我覺得不像我。”李寧笑著說。

對李寧來說,8月8日無疑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以至於7年後,他選擇在這個日子結束公司用了5年的口號“Make the change”,重回“一切皆有可能”。

走在李寧園區,張向都望向重新掛起“一切皆有可能”牆體大字的會議中心,回憶當時更改口號的情形,當時有8個方案,具有一票否決權的李寧沒有表示絕對的否定,而是用頗具東方智慧的說話技巧迴應:“我能不能不選。”

“沒辦法,這就是李寧的性格,包容溫和。他非常相信他以及董事會任命的任何一級管理者,給他們最好的資源和平臺讓他們施展才能。遇到李寧不認可的執行,他會以商量的口吻嚴肅的態度勸說,但他不會say no。”張向都分析,“這也是我認為李寧公司在2013、2014年表現得令人比較惋惜的因素。”

公司無休止的滑坡令張向都認為在出任CEO與否的決斷上,李寧顯得過於溫和了。他曾在李寧家,各種兩人一起出現的場合強烈提出讓李寧出任CEO,但李寧的迴應是要找一個能夠職業面對市場的CEO,自己管戰略。“可如果一個企業止不住地滑坡,考慮戰略有用嗎?難道此時企業的生存不是最大的戰略嗎?”憶及當時的情形,003號員工張向都臉上的焦急清晰真切。今年,他剛邁入花甲,本應退休的他接受李寧的返聘邀請負責品牌管理中心。他和李寧家相距4分鐘的車程,兩人經常相約跑步、騎行,有時打打高爾夫。他的工號從曾經的021到如今的003,當中的數字間隔都是已經離職的老李寧人,以此不難窺見李寧公司經歷的跌宕。

言及彼時的心境,李寧不願多說: “我的心情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我最後決定要整個變革。”

“這是不是你人生中第二次‘兵敗漢城’?”

“不是,這是媒體寫作的藝術。”

張向都曾問李寧,從洛杉磯奧運會的榮耀,到兵敗漢城;從回國第一個下飛機,鮮花簇擁,到後來最後一個下飛機,在長長的走廊盡頭只有李經緯一個人捧著鮮花迎接,可否感受到體育的殘酷?

他記得李寧回答:“不殘酷。競技體育給我帶來的更多是快樂。”

談到執行力,外界有不少人質疑李寧公司內部很多好的戰略執行不下去。“這麼高水平的評價,我覺得如果公司讓他們來管可能會更好。”李寧說,“一個規模這麼大的公司做到25年,如果沒有執行力,李寧公司能走到今天嗎?我們之所以今天作調整,是因為我們受到的衝擊,我們的慣性和行業的同質化讓我下決心要做一些調整。但調整會帶來很多負面的聲音,可是有誰真正進公司來看過?”

李寧說,作為李寧公司肯定有其不足,但不是簡單地說執行力不行。我們就算調整,最差的2013年銷售額也有58億元。做一樣東西很不容易,有些東西要放棄有些要構造。放棄也許一分鐘就放棄了,但構造要一年、三年甚至五年,在這個過程中,員工會有模糊的地方,外部也會有看不清的地方。

強勢的執行者

去年10月左右,李寧逐漸明確親自兼任CEO。“他當時跟我說,國家隊還需要一個總教練呢。”言及李寧的這個比喻,張向都至今覺得有趣。

“CEO這個職位沒法溫和,他面對的是市場,市場就是你死我活的地方,怎麼溫和?”張向都分析。

李寧集團公關總監李緯認為,李寧說話相當直率,下達的指令明確清晰。

不過,據《財經天下》報道,已出局的前CEO張志勇曾直言不諱地說:“你讓李寧待在辦公室,我敢打賭,兩個月他就會快瘋了。”

這種質疑並非沒有根據。長期以來,李寧身邊總有一個搭檔,從最初的陳義紅到張志勇,再到金珍君。外界常提及的對比是安踏的丁世忠。《財經天下》描述,2012年至2014年間,丁世忠幾乎走遍中國所有地級市,總數超過500個。

“隱居”幕後多年,這個中國企業家中罕見的放權者在攬過執行大權時,有些“斷片兒”似乎也符合情理。不過,李寧說,“我覺得還好,畢竟20多年的經商,在這塊還是有我自己的積累,只是以前沒有參與。”

李寧並不同意“隱居幕後”的說法,提及此,他哈哈一笑,往後仰了仰,帶著反問的語氣重複:“隱居幕後?”

“大家有個誤區,認為李寧長期做董事長,以運動員的視角建立這個公司,似乎可能離業務、市場、產品比較遠,外界也好,有些內部員工也罷,會疑惑他能不能做好CEO。但事實上他不存在要熟悉高管、業務這樣一個過程。他對產品的感覺是非常準確的,做董事長的時候,他就經常跟經銷商接觸。而且很多運動員都是他帶進公司,跟他是朋友,他一直在通過這些運動員瞭解市場。”張向都說,“只是他一直不在指揮(即CEO)的位置上,所以他的能效沒有發揮出來。”

如今,李寧已經堅持了9個多月,雖然表示,自己應該不會一直兼任,還在尋找合適的人選。

員工們不難感受到李寧對各個環節執行層面的滲透。

“如果李寧收到有關於產品質量問題的反饋,他會親自去跟商家談。”張向都說,李寧現在去看店,對展品的擺放、搭配都會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在現場直接修改。“這是以前的CEO都沒有的,他們大都看完回來寫個總結。”

他似乎正向著事必躬親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