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青年生活狀態調查報告

才智咖 人氣:2.99W
我國城市青年生活狀態調查報告
  當代城市青年研究關於城市青年的界定具體描述為:生於1978年-1981年,現在年齡在23歲-26歲之間的青年;包括:大學生、研究生、已參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並且以後長期在城市生活。 之所以對城市青年進行這樣的界定,並把其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提出來進行專門的研究,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是由於這個群體有其獨特的成長背景,而且他們即將成為社會的主流,他們是一個孕育社會未來的群體。
  參與此次調查的1040人中,年齡分佈均勻,男性為53.8%,女性為46.3%,其中獨生子女佔57.8%。從就業情況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臨時工作,有5.1%是學生,還有8.5%的人沒有工作。 從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佔24.1%。 人生價值觀傳統和獨特兼有 調查顯示,當代城市青年的人生價值觀既有傳統的一面,又有其獨特的一面,一方面,約有83.4%的人同意“個人利益應該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85.2%的人認同“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獻與索取應該是平等的”;但在涉及個人價值和利益關係時,當代城市青年就表現出利己的價值觀,他們更加註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42.9%的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利益關係”,38.4%的人同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觀點,63.2%的人認同“人生應該及時行樂”的觀點。
  當下社會中,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會呼籲和鼓勵的。此次調查問卷中顯示出多數青年人責任感還是比較強。在被詢問對“如果周圍有人做違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視不管”這一觀點的看法時,只有7.69%的年輕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較同意的佔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對的佔31.06%,而比較反對和完全反對的比例達41.35%。 年輕人要學習把人生價值觀生活化 XX大學教授張頤武 對青年人人生價值觀既有傳統的一面,同時又有獨特的一面,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說明年輕人明白抽象的道理;另一方面,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具體事件時,眼前的生活經驗常與他們原有的理論脫節,他們選擇的結果會背離原來學到的道理。這是價值觀和日常具體事物兩個層次的問題,體現出年輕人的人格兩面化。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現在高速發展的社會出現了很多新問題,而這些問題是青年用原來學到的理論無法解釋的。比如在市場經濟中,利益經常成為人與人建立關係的基礎。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一直抽象地教育學生,忽視了把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因此當這些離開學校的年輕人遇到新問題時,就會把原有的道理忘在一邊,他們還無法很好地掌握抽象與具象間的平衡。 對這種脫節不必過分緊張,這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習把人生價值觀生活化,彌補人格的裂痕。具體的方式很多,比如現在正在開展的禮儀教育,我們就可以從恰當掌握身體接觸的距離著手,通過掌握規則,把這些東西內化成為自身的精神。 青年人壓力主要來自工作 青年期是個體發展的重要時期,個體在這一時期往往面臨許多來自內外部的壓力,能否適應壓力對於今後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總的來看,當代城市青年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工作、經濟方面的壓力。其中,選擇工作壓力的人為437人,比例為42%;選擇沒有壓力的人為269人,比例為25.9%;選擇經濟壓力的有161人,比例為15.5%。 壓力能夠激發鬥志,也可能威脅人的健康,關鍵在於如何去應對壓力。
  調查中可看出當代城市青年對壓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同時,他們面對壓力多數人能夠主動尋求社會支援,採取有效措施去調節自己,緩解壓力。 面對壓力,八成人能夠主動尋求社會支援,採取有效措施調節自己,緩解壓力,而不是選擇向社會發洩的方式解決不滿;但在遇到困難挫折時,11.4%的青年選擇退縮逃避,17.3%的青年束手無策。 加強社會的支援系統 減少工作壓力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沈傑 工作成為年輕人主要壓力與問卷調查的人群有關。因為參與調查的人,大部分是剛上班或工作年限很短。對這群人而言,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工作會一直是他們的主要壓力。 從目前看,幾種就業壓力在現在聚合了:一部分是新增就業人口,也就是說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現在已經開始就業,另一部分是城市下崗人員需要再就業,第三部分是農村流動人口也需要在城市中找到位置。因此可以說,今天的年輕人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和壓力,而且這種壓力長時期內都不會有大的緩解。 既然壓力是存在的,如何緩解壓力應是我們關注的話題。年輕人自身可做到的是要不斷完善自己和充實自己,適應社會的選擇,甚至具備一定能力後可贏得更多的機會。但緩解壓力更主要的需要全社會整體運作。我一直強調應加強社會的支援系統。街道、學校、社群、社會團體、政府都應加入支援系統中,通過系統我們可以監控各地的就業情況,實行有效疏導,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對緩解年輕人工作壓力是最有效果的方法。畢竟青年人自我充實只是個人行為,全社會行動起來,才能給予年輕人最有力的支援。 “有興趣”成為擇業最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興趣”成為青年擇業時的最重要因素。 調查資料顯示,當今青年擇業的主要標準,依據被選率從高到低排序的前5項分別是:有興趣(62.4%)、收入高(59.7%)、自己的才能得以發揮(41.6%)、有挑戰性(40.9%)、福利好(28.2%),而穩定(17.7%)、靠實力晉升快(17.5%)則排名靠後。這說明,青年們擇業的最高目標已不再停留在謀生的初級階段,而進入到尋求發展的階段。這說明當下年輕人更加註重開發潛能,實現自身價值成為促使青年擇業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穩定的重要性則大大降低。
  在未來角色設定方面,最受當代城市青年關注的角色有高階管理者/經理人(17.6%)、行業/技術專家(16.3%)、教師(12.2%)、自由職業者/自主創業者(11.9%),從這一點來看,城市青年對於未來的設定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 擇業理想化和現實化存在矛盾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沈傑 調查結果體現出,當下青年擇業的最高目標已不再停留在謀生手段的初級階段,而進入到了尋求發展的更高階段。注重開發自己的潛能、實現自身價值,已經成為支配青年擇業的重要因素。歸根到底,這是中國從溫飽型社會進入到小康社會帶來的必然結果。因為在溫飽社會,人們更多考慮的是生存而不是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青年對於職業的“社會地位高”、“穩定”、“有權力”這三個因素的考慮排序不高,說明他們在選擇職業時,很少有那種傳統的對單位依賴的心理和官本位觀念。這表明,隨著人們獨立意識和生存能力的增強,“鐵飯碗”意識逐漸減弱,青年更注重的是職業所能提供的個人發展前景,而不是守護著一份牢固的工作本身。 應該引起注意的一點是,雖然興趣成為青年擇業時的最重要因素,但最受當代城市青年關注的角色卻是高階管理者和經理人。這說明什麼呢?前者測量的是青年人的價值認同感,後者測量的是青年人的實際選擇。測量結果說明雖然青年人非常理想化,但還是要面對現實。 將興趣和金錢結合起來的工作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很多人現在還無法實現。無法實現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達到一定程度。如果我們的勞動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進一步完善,如果可以將興趣和金錢結合,可能這種擇業理想化和現實化的矛盾就會減少很多。 消費觀念 具有明顯的享樂取向 當代城市青年具有獨立的消費能力,每月平均的總支出為1274元。其中有30%的人每月支出在1000-1499元這一範疇,每個月消費在1500-1999元之間的佔16.8%,每月消費在2000 -2499元之間的佔11.6%。 由於多數人剛開始工作和社交,所以,在消費上以吃喝玩樂為主導,而在自我發展方面的開支幾乎微不足到。在消費支出中,餐飲消費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1.3%;用在化妝品和服裝上的消費排名第二,所佔比例為12.1%;用在娛樂、交際和影視方面的之處為10.9%。而學習和書籍報刊雜誌的消費則比較低,所佔比例分別為4.3%和3.4%。 城市青年的消費觀念具有時尚和理性的特點,一方面他們追求流行,喜歡名牌,重視產品質量,喜歡獨具風格的產品。如喜歡購買具有獨特風格的產品的比例達52.9%,喜歡追求流行和時髦的佔35.7%。同時,重視品牌和產品質量也是這批青年共同的消費特徵,61.6%4的人願意多花錢購買高質量的物品。 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開銷有所控制和把握,不會隨意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願衝動性的消費。40.2%的被調查者每月都有儲蓄,47.2%的人能達到收支平衡,只有5%的人經常借債。 加強抵制消費主義文化的教育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石紹華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消費主義文化藉助商品、廣告、媒體正向全世界滲透,中國已出現了消費主義文化。今天年輕人的支出主要用於吃喝玩樂,他們受消費主義文化觀念的影響是較為明顯的,這一點很重要,而具體的消費比例相對不那麼重要。 很多人對消費主義進行了思考和批評,如“構成了價值的等級秩序的制度保證”,“掩蓋了收入的不平等”,“帶來環境惡化”等,這些是有關社會、環境、道德倫理的;另一方面,消費主義對個人的影響也是消極的。 2000年我們曾對未成年人總體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調查發現,消費主義傾向越高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越不愉快: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的消極情緒較高,對他人較不信任,與父母、老師、同學的關係也有問題。 不論從大局看還是從個人看,在年輕人中加強抵制消費主義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 對生男生女不再關心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91.5%的人表示以後會要孩子,而且33.9%的人認為家庭中有兩個孩子比較合適。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對生男還是生女不再關心,調查顯示,年輕人對女兒的喜愛超過兒子,13.6%的選擇喜歡女兒,11.9%的人選擇喜歡男孩,74.5%的人認為男女無所謂。他們認為生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增添家庭的生活情趣、擁有愛情的結晶、使自己成熟。贊同“養兒防老”觀點的只有不到20%。 青年中有60%的人願意自己撫養孩子。他們對子女的養育問題十分關注,認為教育孩子不再是女人的事(62.4%)。與父輩相比,他們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86%的人認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同時,他們表現出對子女“過度關注”的傾向,約40%的人認同“父母應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調查結果和社會的價值取向一致 《父母必讀》雜誌的主編杜廼芳 造成城市青年對生男生女不再關心的結果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重男輕女”的觀念是和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聯的。在生產力低下、勞動方式落後的年代,人們主要通過高強度的勞動獲取生活資料。因此,男孩就是家希望。現在,社會已進入了資訊時代,這一代父母的物質生活水平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可能更注重後代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職業選擇、生活方式,更關注他們是否快樂,將來能否實現個人價值等等。子女早已不是“傳宗接代”的工具。 而且,就當代城市青年目前的切身感受來說,男孩女孩已經不是他們家庭幸福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決定因素。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後代能否全面健康的成長,個性能否得到發展,是否能夠得到更多人性化的關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調查反映出的結果和目前的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