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農業經營機制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2.88W

這是一篇關於調研報告的範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鑑!

區農業經營機制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依託,以農戶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聯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牽動農村發展全域性,對解決“三農”問題意義重大。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一、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狀況

 

 

    近年來,區積極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搶抓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機遇,以突破發展為主題,以破解“三農”難題為目標,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較為豐富的農特產品優勢,大力實施“生態立區、產業富區、科教興區”戰略,不斷培育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通過幾年的努力,全區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產業基地和規模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區發展中藥材10.1萬畝、蔬菜8.5萬畝、烤煙5500畝、林果78萬畝、食用菌500萬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種植9萬畝。先後建成了劉灣中藥材示範園、楊峪河丹蔘、張村桔梗、孝義黃芩、大荊西洋百合等25個藥源基地;劉灣、陳塬、沙河子、大趙峪等6個蔬菜基地;腰市、蒲峪等4個烤煙基地;三岔河、陳塬、沙河子、孝義等36個林果業基地,以及黑龍口秦嶺鋪、孝義甘河、沙河子柴灣、大荊孟村等23個畜禽養殖示範小區,發展養殖大戶297戶。其中丹蔘基地順利通過國家GAP認證,劉灣大蒜、沙河子胡蘿蔔、黑龍口生豬等17個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12個農畜產品分別通過省級以上無公害認定和認證。全區初步形成了“東藥、南菌、西牧、北煙、城郊菜”的產業發展格局,“天麻”、“孝義柿餅”、“黑龍口豆腐”、“白條肉”等一批農產品已在省內外形成了一定品牌效應。發展核桃協會、中藥材協會、畜禽養殖業協會、蠶桑協會等各類經濟合作組織58個,吸納會員2300人,擁有固定資產1230萬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髮展,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及全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5.12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農業生產總值達到7.79億元,同比增長17.5%;地方財政收入4258萬元,同比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70元,同比增長8.2%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區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主導產業的培植壯大,帶動了農民收入的明顯增長。但是,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尚處於初始階段,由於基礎差、起步慢,發展不均衡,在工作中,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認識不到位,市場化經營理念還有待加強。受傳統思想定位影響,一些幹部群眾對發展農業產業和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片面地停留在壓糧擴經的“平面調整”上,對農業產業化缺乏一種長期性、系統性的認識,市場化經營理念差,致使產業開發步伐不快,產業化程度不高。

 

 

二是特色產業規模小,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產業基地建設滯後,專業村、重點大戶較少,示範、帶動力不足,農產品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弱,大多數農產品都屬原料型,大路貨多,名優特新產品少,沒有規模效益,農業產業鏈短,農產品加工增加值程度低,缺乏在省內外有影響的農產品名優品牌。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結構趨同,組織、協調、開發、生產能力弱,未能把生產基地、農戶與市場很好連結起來,龍頭帶動作用難以發揮。

 

 

三是市場建設滯後,資訊化程度低。由於農產品市場地方性、自發性較強,狹小、分散和無序發展的狀況比較普遍。加之農產品資訊市場的發展滯後,資訊資源、資訊服務、資訊情報資料的有償轉讓等適應不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需要。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各類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規模,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各方利益的實現和補償。

 

 

四是利益機制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類經濟實體之間的經營關係存在著隨意性和非規範性,導致彼此之間利益關係扭曲,尤其是作為各類經濟實體基礎的農戶成為轉嫁經營風險的物件,其經濟利益沒有保障。加之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機制激勵和調節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直接影響著農業產業化經營各經濟實體之間經濟關係的協調穩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五是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科技含量低。我區屬國家級貧困地區,農民收入低,積累少,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上級財政投入有限,民間投資乏力,加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知識結構老化,致使農業結構調整在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科技推廣方面步履艱難。特別是一些市場行情看好的專案,常因資金缺乏而擱淺。

 

 

六是地方政府行為不規範,發展存在盲目性。有些基層政府及職能部門仍然延用計劃經濟的管理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表現在一是政府“越位”。其對於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過度,不遵循市場規律,存在拔苗助長現象。二是政府“錯位”。政府與企業、市場的職責不清,以政府投資的方式代替政府支援,通過行政命令搞“富民工程”。三是政府“虛位”。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搞文山會海多,抓落實少;形象工程多,實效工程少。正是由於個別地方政府行為不規範,增加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本和風險。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農業產業化發展應遵循的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原則,走“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之路,擴基地、強龍頭、興中介、重銷售、創體制、促增收,強力構建以藥、菌、果、畜、煙、菜六大產業為支撐,生產基地、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農戶緊密聯絡,行政推動,市場拉動和科技帶動相結合,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雙增加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全面提高現代農業水平。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解放思想,轉變農業經營理念。要破除傳統觀念,克服因循守舊思想,進一步深化對農業產業化的認識,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樹立大農業的理念,跳出“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思維定勢,把農業和農村發展放在現代化建設的全域性來謀劃,以經營工業的方式經營農業,按照市場導向和需求,組織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同時以工業的手段來抓農業生產,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強化市場意識,自覺遵守市場規律,將農業的專案選擇、基地建設、產品加工、銷售流通等置於大市場的環境中運作,以市場為導向,靠市場去調節,依市場謀發展,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發揮資源優勢,做大特色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以建設特色鄉鎮和專業村、社為重點,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目標,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通過特色產業化來推動農業佈局區域化、投資主體企業化、經營機制多樣化、生產技術標準化、產品優質品牌化。在具體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大巨集觀調控、政策扶持和協調指導力度,不斷優化以蔬菜、烤煙、中藥材為主的種植業;以豬、牛、羊、雞為主的養殖業;以核桃、板栗、柿子為主的林果業佈局,實行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促進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同時,落實包抓責任,在專案、人力、財力方面予以傾斜,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抓好以張村、孝義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沙河子、大荊等為主的畜禽產業,以黑山、三岔河等為主的林果業,以蒲峪、腰市等為主的烤煙產業,以劉灣、大趙峪等為主的蔬菜產業,進一步加大“一村一品”示範村(推進村)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示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擴大規模,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把特色產業做精做專。

 

 

(三)加大投入,大力引進、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組織載體和依託力量,龍頭企業不同於一般的工商企業,它承擔著帶動農戶進入市場,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民增收的任務。目前,我區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面臨資金、市場、技術等多重製約,單靠企業自身實力難以克服,必須通過招商引資,走國際化、民營化、多元化發展之路,以大招商、大投入,實現專案大開發、加工業大發展。要把招商引資貫穿產業調整和專案建設的全過程,堅持引資與引智相結合,以較大的農產品加工專案、產業化龍頭專案和現有企業對接專案為重點,開展定點招商、叩門招商,尋求我區生產要素與域外資金、技術、人才及市場的有機結合。同時,要搶抓國家加大對農業投入機遇,精心策劃和包裝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優勢農業產業化專案,爭取列入中省市盤子。金融、計劃、財政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龍頭企業資金和專案的支援,強化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的觀念,用足用活小額信貸、糧援專案、山川秀美、退耕還林等政策,在培育、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依託工業專案集中區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叢集,帶動產業發展。

 

 

(四)完善激勵機制,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動力,當前我區農業科技創新應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技術、精加工和深加工技術、保鮮貯運技術和降耗增效技術,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制改革,鼓勵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積極投身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線,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建立農業科技示範網路,使高效農業示範園、示範帶成展示高科技農業的視窗和推廣農業高新技術的基地。特別是龍頭企業,要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深入開展農業科技承包和科技入戶工程,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技術入股等方式,密切與龍頭企業、專業村社、專業大戶的技術聯絡,為提升全區農業產業化的科技含量打好基礎。

 

 

(五)加強市場建設,拓寬營銷網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快慢與市場開拓範圍的大小和市場發育程度的高低緊密相聯。必須緊緊圍繞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兩大環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擴大覆蓋、自負盈虧”的原則,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在有形市場建設方面,加強對原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專業市場依法管理,規範交易行為,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同時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農產品集中的鄉鎮和專業村新建一批農產品交易市場,延伸銷售渠道,重點抓好沙河子農特科貿城建設,形成產業產品集散地。在無形市場建設方面,大力培育經紀人、專業協會、專業營銷隊伍等中介組織,健全銷售網路,搞活農產品流通。以開拓西安市場為重點,切實抓好農產品在西安市場的准入和營銷工作,構建營銷體系,擴大交易份額。加快建立區、鎮重點村農業產業化資訊網,建立農產品市場資訊網路,依靠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推動農業產業化程序。

 

 

(六)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是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一體化,是農戶與產業化經營組織利益的一體化。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保障。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引導產業化經營組織大膽嘗試建立長期、穩定、“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形式,密切企業與農戶雙方的利益關係,鼓勵通過提供生產基金或預付定金、優惠供應良種、賒銷生產資料、技術培訓與指導、產品儲運與加工銷售、資金的承貸轉貸等方式,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樹立互利互惠、長遠發展的利益關係。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努力提高企業和農戶的法律意識,強化誠信理念,堅持平等互惠的原則,推行訂單農業,明確各方責、權、利,依法維護各方利益。通過政府、企業、農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緊密的契約關係,推動全區農業產業化向縱深發展。

 

 

(七)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援。要廣泛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加大“陽光工程”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支援力度,完善培訓機制,從農民工中培育一批中高階技工。採取各類支援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支援工商企業、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鄉土人才創辦現代農業企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八)轉變職能,強化服務,營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寬鬆環境。一是改進行政領導方法,狠抓工作落實。各級政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認真落實中央各項優農惠農政策,積極為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熱情、周到服務,加強對產業化經營組織人員的培訓,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質量,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進一步加強以水利、交通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本固基。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多元投資體制,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強化市場監管,建立健全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檢測檢疫體系,保證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安全,及時查處違法坑農害農案件,全力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