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扶貧試驗區的脫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7.52K

20xx年4月,市政協調研組深入“2xx”4個戰區xx個鄉鎮,對“2xx”開放式扶貧試驗區脫貧攻堅工作情況進行調研。

開放式扶貧試驗區的脫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為統籌城鄉發展,確保到201xx年完成“決戰三年·擺脫貧困”的任務,實現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xx水市委市政府於20xx年xx月建立了“2xx”開放式扶貧試驗區。

“2xx”扶貧試驗區涉及xx個鄉鎮,分別是:盤縣保基苗族彝族鄉和水城縣營盤苗族彝族白族鄉2個極貧鄉;水城縣北部連片石漠化脫貧攻堅協同決戰區5個極貧鄉鎮,即青林苗族彝族鄉、金盆苗族彝族鄉、南開苗族彝族鄉、保華鎮和木果鎮;還有脫貧難度大的六枝特區牛場苗族彝族鄉和關寨鎮、盤縣英武鎮和普田回族鄉、水城縣陡箐鎮和野鍾苗族彝族布依族鄉等xx個極貧鄉鎮。這xx個鄉鎮,均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範疇,國土面積平方公里,1xx5xx2戶,3xx52xx人;共有1xx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9xx個,貧困人口4萬人範文寫作,佔全市貧困人口的21.22%,貧困發生率22.5xx%,高出全市個百分點,高出全省19.39個百分點,高出全國3個百分點。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是全市脫貧攻堅中的貧中之貧。

“2xx”開放式扶貧試驗區建立以來,全市4個戰區、xx個工作決戰隊針對瓶頸短板,整合各種資源、資產、人力、資本等要素,精準向貧困鄉鎮、貧困人口傾斜,拓寬發展思路,通過“三變”改革路徑,推動了“2xx”開放式扶貧試驗區的脫貧攻堅步伐。

二、主要成效和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構建工作體系。全市各級黨委政府把“2xx”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成立了市級作戰總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專案資金和幹部調配三個組,統籌排程、指導各戰區工作;以縣區為單位成立了四個戰區,以鄉鎮為單位成立了xx個決戰工作隊。各戰區分別成立了由縣(區)黨政一把手任指揮長的指揮部。xx個鄉鎮成立了工作專班,由市派駐xx個決戰隊隊長、縣掛幫領導任組長,市派駐隊員、鄉鎮黨政班子、站所室負責人為成員。各戰區建立了副縣級以上領導掛幫、部門單位對口幫扶、縣鄉村三級人員結對幫扶的決戰工作體系,建立了領導包點、考核獎懲、監督問責等制度。

(二)強化規劃引領,明確建立路徑。各戰區各決戰工作隊堅持規劃引領,結合鄉鎮實際,編制了脫貧攻堅工作方案,確立了以基礎設施建設、三產融合發展、易地搬遷就業置業、城鄉資源配置整合、社會扶貧體系構建、全域旅遊扶貧為重點的決戰脫貧路徑。目前,xx個極貧鄉鎮共建立“2xx”開放式扶貧試驗區專案庫319個,心得體會計劃投資億元,已實施專案220個,投入資金億元。

(三)聚焦精準識別,夯實幫扶基礎。積極開展精準識別“大回訪”工作,分別組織工作組和督查組,重點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0xx年脫貧退出戶進行再次核實,幫助貧困戶找準致貧原因,理清發展思路,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物件準,為有針對性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夯實基礎。

(四)深化“三變”改革,著力產業脫貧。xx個極貧鄉鎮把產業扶貧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結合起來,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農旅結合的總體思路和“戶戶有增收專案、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總體要求,堅持生態、經濟、社會、旅遊價值最大化,大力實施“3xx5”工程,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通過“三變”改革實現農民增收。

(五)緊盯脫貧目標,主攻易地搬遷。按照“選址、規劃、建房、搬遷、就業、保障、配套、退出”xx個精準優化空間佈局,與“三變”融合,讓搬遷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20xx年全市xx個極貧鄉鎮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xx個,搬遷xxxx1戶xx254人,其中貧困戶1xx2戶4319人。

三、存在問題

(一)管理體制機制不順。工作總結一是缺乏統一排程協調製。“2xx”開放式扶貧試驗區建立工作,市級成立的綜合協調、專案資金、幹部調配三個小組負責落實對全市四個戰區的統籌、督促、指導和排程工作,但三個小組之間各自為陣,缺乏聯動和對接機制,工作存在脫節現象。二是鐘山戰區管理層級過多。鐘山戰區負責水城縣北部5個鄉鎮的決戰工作,人權事權分離,鐘山區僅負責脫貧攻堅,人事和社會管理工作等仍然由水城縣管理,在專案申報、上級資金分配等方面仍以水城縣為主進行辦理,工作層級多、週期長、效率低;在專案申報、資金申請過程中,水城縣相關職能部門只管蓋章不作詳細論證,存在著潛在風險;社會治安、信訪、維穩、禁毒、計劃生育、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等社會管理工作出現兩不管現象,影響了整體工作的全面推進。三是決戰工作隊未完全形成合力。各決戰工作隊與鄉鎮黨委政府沒有高效的統籌協調機制,隊員分散,職責不明確,各自為陣,工作與鄉鎮黨委政府沒有做到同頻共振。同時,除了鐘山戰區給外,其他戰區均無必要的交通工具保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開展。

(二)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慢。大部分極貧鄉鎮對基礎設施建設專案作了規劃,但工作停留在規劃階段的多,實質性實施的少。二是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不配套。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成了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範文內容地圖三是基礎設施欠賬多。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極貧鄉鎮就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突出。

(三)扶貧基礎資訊不精準。一是貧困戶識別不夠精準。仍有部分貧困戶未納入管理,未做到應統盡統,應進全進,應退全退。二是建檔立卡資訊不全。貧困戶資訊缺項漏項錯項多,脫貧指標分配不科學,上級分配的脫貧指標數和實際不符,人為增加了工作難度。三是底數不清。四個戰區均不同程度存在戶口資訊不準確的問題,為了多得好處,貧困戶隨意分戶並戶。特別是青林、南開、金盆三個鄉鎮未上戶口人數較多,嚴重影響了貧困人員的精準識別。四是脫貧資訊不能及時更改。基礎資訊管理許可權受限於國家和省級相關部門,錯誤資訊難以及時更正,影響了貧困人口基礎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五是幫扶措施不精準。部分扶貧幫扶措施與致貧原因不對應,大而空、不具體,缺乏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

(四)產業選擇不夠科學合理。一是產業選擇存在盲目性。部分產業選擇未能從實際出發,缺乏科學論證、缺乏試驗示範和市場調研,盲目實施。加之實施後的專案,缺乏專業人才和科技支撐,缺乏必要的基礎配套設施,管理較為初放,潛在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二是產業缺乏預期效應。中長期見效的專案多,“短平快”的專案少,與201xx年脫貧的要求不相適應。三是忽視產業鏈的延伸。產業重鋪面積,輕市場研判,對產學研、產品加工、產業鏈延長的研究和培育力度不夠。

(五)易地扶貧搬遷進展不平衡。一是安置點設施不配套。20xx年的部分安置點進展緩慢,基礎設施不配套,“五個三”保障措施落實不到位,搬遷入住率低。二是就業崗位不足。20xx年以縣城安置為主,實施跨鄉鎮、甚至跨縣區安置貧困群眾,由於搬遷群眾就業困難,搬得出但難以穩得住。三是有等待觀望現象。搬新房後要拆舊房,故土難離,搬遷群眾牴觸情緒較大,要觀望其他地方如何執行,再決定是否搬遷。

(六)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意識不強。一是存在“等靠要”思想。極貧鄉鎮貧困戶都處於落後山區,思想觀念陳舊,自我脫貧的願望不強烈,最全面的範文參考寫作網站缺乏“我要脫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是基層幹部對政策的宣傳不到位。基層幹部對扶貧政策的宣傳方式單一,宣傳內容不接地氣,群眾知曉率低、對部分扶貧政策和支農惠農政策理解有偏差、有誤區,參與度不高。三是造血式的扶貧措施尚未建立。實施的專案大多由政府和平臺公司大包大攬,未調動貧困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貧困戶獲得土地流轉金和小額貸款分紅就心滿意足。

四、意見建議

(一)聚焦合力攻堅,理順體制機制。一是鐘山區全部託管水城縣北部5個鄉鎮。由市政府授權,把鐘山戰區負責的水城縣北部5個鄉鎮全部移交鐘山區管理,由鐘山區全面負責這5個鄉鎮的經濟、社會、人事等管理工作。二是建立鄉鎮與決戰工作隊的協調機制。各鄉鎮黨委政府與決戰工作隊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和排程機制,為決戰工作隊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杜絕“兩張皮”現象。

(二)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步伐。一是按照“四個全域”的總體要求,高起點規劃水、電、路、通訊和農村綜合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專案;二是加強與中央和省的對接,爭取專案和資金,整合“三變”基金、扶貧產業基金,加強資金監管,使已規劃的基礎設施專案儘快實施。同時,兼顧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鐘山戰區水城縣北部五個鄉鎮快速通道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切實解決北部五個鄉鎮交通不便和工程性缺水問題。

(三)聚焦精準扶貧,夯實基礎資訊。一是強化貧困戶資訊核查。緊扣“精準”二字,採取與公安資訊、人口計生資訊比對的方式,對相關資訊進行再核查。二是增強幫扶措施的精準性。個人簡歷針對貧困人口,找準致貧原因,因人因戶施策,提高扶貧措施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三是更新貧困資訊。貧困戶基本情況進一步摸排核准無誤後,由市委市政府專題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授權基層,將更正後的資訊限時錄入相關係統。

(四)聚焦產業發展,強化科學佈局。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立足於貧困鄉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發揮比較優勢,科學合理佈局產業。二是長短結合打造一批見效快的專案。做好“生態旅遊、生態養殖、特色經果、特色農產品”四篇文章,培育一批上規模、帶動力強、市場前景好的特色優勢產業。實施一批見效快、風險低的種養殖專案。三是強化監管。對已實施的專案加強管護,加強資金監管,深化加工,拓展市場,使其儘快見效。

(五)聚焦易扶搬遷,著力持續發展。一是加快安置點的建設。按照“縣為主、鄉為戰”的要求,整合試驗區工作力量,在各安置點組建工作專班,熱門思想彙報全力攻堅,按期建成功能完善的易地扶貧安置點。二是搞好宣傳動員。做好政策宣傳、群眾動員等工作,解決貧困戶故土難離的問題。三是解決好搬遷戶的後顧之憂。落實好“五個三”保障措施,切實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活保障和後續發展,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六)聚焦內生動力,強化教育引導。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採取召開群眾會議、黨員會議、黨小組會、村民代表會議、院壩會等方式,充分利用媒體、黑板報、宣傳欄、村村通、村村響,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文化活動等方式,大力宣傳扶貧政策和支農惠農政策,提高群眾知曉率,使群眾正確認識國家的好政策,消除誤區,增強自我發展信心。二是加大培訓力度。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貧困戶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建立貧困戶與合作社的利益連結機制。以“三變”改革為紐帶,以村級農業專業合作社為平臺,用好土地入股、“特惠貸”等扶貧政策,範文參考網讓貧困戶知曉只有把合作社做強做大,才能有保底分紅和效益分紅,激發貧困戶主動參與意識。